摘 要: “以人為本”成了新課改的主旋律,“以人為本”的首要前提就是大力調整師生關系,沒有師生關系的根本變化,活動效果、保教質量就不會有真正意義的提高。那么,教師該怎樣做?從哪兒做起?作者結合教學實際,就如何構建有效的師幼互動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與大家交流探討。
關鍵詞: 幼兒教育 以人為本 師幼互動
構建有效的師幼互動,是教師與學生之間心靈溝通,師生創造性得以充分發揮的催化劑,是促進教師與幼兒性情和靈魂提升的沃土。是一種和諧、真誠、溫馨的心理氛圍,是真善美的統一體。
一、更新觀念,建立民主平等、相互信賴的新型師生關系,做孩子的朋友。
在傳統教育中,教師充當的是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是科學寶庫鑰匙的掌握者,是真理的代言人,是學生紀律的管理者,老師高高在上。然而,這種傳統的角度定位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綱要》指出:“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這就決定了教師必須走近孩子,做孩子的朋友。為此,教師首先要認真研究和了解幼兒,知道幼兒在想什么?喜歡哪些運動?生活在怎樣的家庭環境中?有什么特殊的生活經歷?等等。這樣才能和孩子有更多共同語言,談話才可能有的放矢,并取得較好的引導效應。教師要時時注意反思自己的言行,調整好自己的心態,轉變自己的觀念,真正成為幼兒的朋友。首先,學會傾聽。傾聽是實施有效教育的基礎和前提。《綱要》指出“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造一個能使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并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等,這充分說明寬松、愉快、安全的外部環境是構建師幼互動的良好基礎。教師要對幼兒進行有效教育,就必須尊重幼兒,和幼兒一起游戲。放下老師的架子,平易近人,和藹可親,增強老師的親和力。其次,學會欣賞。在學會傾聽的基礎上,欣賞孩子。不僅包含對幼兒的理解和寬容,更重要的是把幼兒當做正常的人。最后,學會贊美。贊美是欣賞的結果,是欣賞的自然流露,是對傾聽和欣賞的鞏固。
二、構建師幼互動的情感基礎,提高師幼互動的教育效應。
師幼互動存在于幼兒一日生活之中,表現在幼兒園教育的各個領域,并會對幼兒發展產生難以估量的影響。情感交流是一種心靈的交匯,人們只有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才會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進行交流。幼兒同老師之間也是如此。可以說,融洽的師幼交流是幼兒主動構建知識的“催化劑”。
教師作為幼兒最重要的情感伙伴之一,只有主動和幼兒親切交流,貼近他們,并讓幼兒分享教師熱愛他們的情感,才能使幼兒接受和悅納。因此,教師要注重情感教學,這對幼兒主動積極地參加活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活動中。讓幼兒用眼觀察、用手撫摸,并不斷地猜想,向老師發問。伴隨師生間情感的互動,幼兒會饒有興致地完成探究學習,并萌發對周圍環境中一草一木的美好情感。評價能對被評價者的認識和情感產生助推器式的強化作用。因此,教師可根據不同情況采取相應的情感交流方式,如當幼兒取得成功時,可給予適時適當的肯定;當幼兒遇到困難時,應給予耐心引導,當幼兒撒嬌時,送給他一個溫情的擁抱,等等,這些都會讓幼兒覺得老師很在意自己,有助于師幼之間的情感交流。
三、關注幼兒的主體性發展,是構建師幼互動的行為基礎。
師幼雙方特別是教師在師幼互動中保持關注是構建積極互動關系的必要條件。能否對幼兒的行為給予關注是師幼互動進行的前提和基礎,也是幼兒產生被支持感和信任感的基本條件。
幼兒天生愛探索,探究是幼兒成長的需要,許多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想要探究的問題本身就已經隱含著教師所要追求的價值和目標。因此,教師要及時滿足幼兒探究的需要,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想要探究的問題擴展成為幼兒教育內容,形成探究活動。
在一日生活之中,教師要善于發現,認真觀察幼兒的一舉一動,揣摩他們面對新鮮事物和現象時表現出的驚訝、疑惑心理;之后,分析起因,思考:什么原因引起了他們的注意?他們發現了什么?幼兒的好奇心是廣闊的,他們會提出許多問題:船為什么不沉下水底?云彩為什么不會掉下來……生活中有很多感興趣的事物。幼兒常常根據自己的本能進行活動,教師如果及時發現幼兒興趣點,積極引導,則可以使本能的好奇心變成探究問題。例如,泥土是幼兒感興趣的事物。然而,大多數幼兒沒有盡情接觸、認識泥土的機會。由此,教師就選擇了恰當的時間帶幼兒到大自然中探索、感知泥土。讓幼兒通過摸、壓、捏、搓等方法,區別各種不同的土質,觀察它們的顏色、柔軟率等。之后,組織幼兒挖掘泥土,進一步觀察泥土的性狀。當孩子們發現泥土是蚯蚓、西瓜蟲、小草、小花等動植物的家時,都興奮不已,探索興趣更加濃厚。在此基礎上,并根據自己的想象動手去做。還引導用繪畫泥工的形式捏出,“我觀察到泥土”,通過多種形式加深幼兒對泥土的印象。可見,有了自由空間和時間,豐富的材料,順應幼兒的探索活動,再加上老師的適當點撥和巧妙引導,可以實現積極有效的師幼互動,并在互動中點燃幼兒的興趣之火,幼兒的創新思維、對事物的廣泛關注及敏銳觀察力也隨之增強。
四、創設交流合作的互動學習條件,激發幼兒學習興趣。
新《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點明了師幼互動中教師應承擔的角色。“接過孩子拋過來的球”這句話向我們揭示了師幼關系的深刻含義,它形象地指出了教師與幼兒之間的交往就應該像拋球、接球的過程一樣,一方把球拋出去,另一方把球接住,然后把球拋給對方。這是一個根據情況以不同方式不斷回應對方充滿變化的過程,因此,僅有關注還不能保證師幼互動的積極和有效,還需要在關注的基礎上適時引導,在實踐中遇到過這樣的問題,認可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從不干預,讓他們自由發展,可是幼兒在活動后收效甚微,實際上幼兒主動學習絕不是不需要教師的適時引導,幼兒形式上的主動學習絕非實質上的主動學習,通過學習《綱要》,我們認識到在師幼互動中,教師絕不是簡單的管理者、指揮者和裁決者,更不是機械的灌輸者或傳授者,而是良好師幼互動環境的創造者,交流機會的提供者,幼兒的支持者、幫助者、指導者和促進者。比如:大(1)班在戶外活動時,無意中在墻壁上捉到了一只蝸牛,孩子們對蝸牛產生了濃厚興趣,并把它養了起來。可是幾天后,蝸牛死了,孩子們在難過之余,感到很奇怪:我們喂蝸牛東西吃了,為什么它還會死了呢?老師及時捕捉這次教育契機,和幼兒一起討論“蝸牛吃什么”的問題。幼兒根據自己的想象或猜測,答案很多,并且都認為自己是正確的。這時,教師沒有把正確答案告訴幼兒,而是讓幼兒自己去尋找和比較,幾天后,幼兒紛紛找回了答案。可見,教師在激發幼兒興趣后,應善于提出關鍵問題,幫助幼兒保持興趣,并且鼓勵幼兒在興趣的驅使下解決問題。在此,教師和幼兒的互動沒有明確的控制和規范,而是通過教師對幼兒的關心、建議和幫助推動活動,促進幼兒的發展。
五、創設開放式的互動空間,發展幼兒的創造性思維。
要培養創造性思維,教師就應當適當設計自由、開放的游戲學習活動,并提供各種操作材料,給予孩子最大的探究空間,讓他們自由表達創造和自由表現,在教學活動中,教師不僅要提供給幼兒創造的時空,使求知過程成為不斷改進的過程,讓幼兒在探索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獲得創新,同時,要給幼兒釋放潛能的“催化劑”,以最大限度地開發自己的潛能。通過有效的師幼互動,包括情境創設、情感支持、平等交流等,激發幼兒探索興趣與愿望,讓幼兒在實踐中學會構建、理解,從而取得認知深化的效果。
總之,師幼之間、幼幼之間這種交流合作式的互動學習作為一種有效的學習形式,可以促進學習者的意義構建,促進幼兒的思維發展。這種學習還能使教學適應不同能力的幼兒,增強平等意識,促進相互了解,發展幼兒合作意識和創造能力,交流合作式互動促進幼兒學會溝通,學會處理分歧意見,學會分享學習成果。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編寫的《走進新課程》.中央廣播電視大學音像出版社,2007,10(第1版).
[2]周宏.基礎教育改革教師通識培訓書系——課程改革.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2,10(第1版).
[3]何書利.新形勢下呼喚新的師生關系.山東教育,2003(24).
[4]賈艷剛.談新課程中的“師生關系”.寧夏教育,2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