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語新課標特別強調要關注每個學生的情感,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幫助他們增強學習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發展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提高人文素養,增強實踐能力,培養創新精神。托爾斯泰說:“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初中階段是大多數學生真正開始學習英語的階段,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這一階段實施英語教學,最重要的是結合學生的心理、生理及年齡特點,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引導學生確實掌握英語基本知識,獲得初步運用英語交際的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方法。根據初中生的特點和教學任務,初中英語課應具備以下特點。
一、直觀性和形象性
直觀教學手段不僅視、聽、說結合,有助于學生直接理解,加深印象,而且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興趣。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堅持利用實物、卡片、模型呈現生詞,運用圖畫、幻燈、投影媒體、錄像等電教手段,提供直觀的語言交際情景。比如在教授“時間的英語表達法”時,可以用實物時鐘進行直觀演示,調整時鐘的指針到7:30,問:“ What time is it?”學生應答:“It’s seven thirty。”再問還有沒有其他讀法?如果學生不會讀,就開始講授“倒讀法”,老師將它板書在黑板上,即:half past seven.然后調整時鐘的指針到7:45,讓學生用兩種不同的讀法讀: a quarter to eight, ten minutes to eight。這樣展開教學能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幫助學生理解并運用所學語言知識。另外,教師要充分利用神色、情緒、表情、手勢、動作、舉止、簡筆畫等體態語言,幫助學生建立起客觀事物與英語間的直接聯系,不僅能激發興趣,而且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呈現angry,happy,cold,stand,rabbit等詞時,教師只需要利用表情、手勢、動作、簡筆畫等體態語言,就能使學生一看便知、一聽就懂、一練就會,還能活躍課堂氣氛,縮短師生間的距離,刺激學生學習的興奮點,變“苦學”為“樂學”。
利用多媒體是直觀教學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如在講課文“Body Language” 之前,教師可以在多媒體上展示一些圖片,如人的面部表情、手勢等,學生可以通過圖片猜測表情或手勢的含義。又如在講授九年級上冊Unit3 Topic2 Section B “Gesture”的時候,教師可以在多媒體上播放相關視頻短片,引入主題。
二、趣味性
古人曰:未見意趣,必不樂學。興趣是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最直接源泉,只有生動靈活多樣的教學,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只有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才能讓學生的思維活動始終處于積極活躍的狀態,使學生的注意力得以持久,得到精神上的滿足。如何使枯燥的教學變得生動有趣呢?教學實踐告訴我們,將游戲、競賽、“表演”等喜聞樂見的活動引入課堂,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
具體的教學方法有:(1)游戲法。通過找找、猜猜、比比、試試、畫畫、貼貼等開展教學,這些游戲具備趣味性和與所教內容的相關性,如“there be”句型游戲,由教師指定一個學生預先裝好一個書包,然后拿來讓全體學生猜里面裝的是什么,比比誰的猜中率高。(2)競賽法。通過小組之間、兩人之間、個人挑戰進行拼詞競賽、聯詞競賽、有獎單詞記憶競賽、連貫性自由對話比賽,等等,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直接興趣。教單詞時,看誰讀得準,寫得對;教對話時,可競賽誰對話正確、流利,競賽哪個組、哪個同學先背出來。如在練習“I’d like?” 句型中,在小組內展開競賽,比一比誰會的多。學生就會爭搶地說:“I’d like some eggs.”“I’d like some milk? ”(3)“表演”法。如采用唱歌、背小詩、說童話、繞口令、表演課本劇等有趣的活動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生的學習注意,達到寓教于樂、寓教于嘻、啟發思維之目的。
三、情景性
語言來源于情景。情景教學符合初中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符合英語語言學習的方法,符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把英語課堂設置成生動活潑、栩栩如生的生活場景,模擬成真實的生活,將枯燥抽象的教學內容寓于一個悅耳、悅目、悅心的情景中,讓學生在情景中學,在情景中用,在用的過程中認識語言,領悟語言。如八年級(上)第四單元“How do you get to school?”,這就是一個與學生現實生活緊密相連的問題。在這個單元教學中,將學生分成四人一組,要求學生根據本單元所學的句型設計問題,利用訪談法,各小組之間互相詢問彼此上學時所用的交通工具、所用的時間及所走的路程,等等,活動內容與每個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連,學生有問有答,氣氛熱烈,而且問的問題豐富多彩,從而使學生對本單元的句型進行全面了解,并得到實際運用。
四、實踐性與交際性
英語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是一種交際工具,初中英語課堂是學生用英語交際的主陣地。針對初中生年齡小,所學知識有限,我們不能要求過高,應該有一個適當的坡度,先要有大量的、扎實的、低層次的說話,通過循序漸進地訓練,才能向正確的流利的高層次的說話過渡。所以教師進行語言教學時,要培養學生初步運用英語交際的能力,這種能力必須在學生使用過程中才能逐漸培養起來。當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由機械操作到活用練習,把教材內容有系統地、有組織地安排,設法做到前后照應,新舊聯系,提高復現,反復練習,盡可能增大正向遷移量,幫助學生掌握知識和培養實踐能力。例如初中英語七年級教材(上)中Unit7 Lesson26中一段短文:Paul is a Canadian. He lives in a tall building in the city of Toronto. There are eighteen floors in the building, and he lives on the fifteenth floor. He uses a lift to go up and down. 學生通過“機械操練”后,了解到這段這是一個有關Paul 的個人介紹,在課堂教學中,我們組織學生做自我介紹: I’m a Chinese...這樣就可以讓學生將所學知識進行實際運用,真正將書本上的內容內化為自己的實際運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