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知識的獲得必須通過學生的積極思考和實踐活動,必須調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獨立性。因此,把課堂還給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給學生充分的學習時間,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營造自學的氣氛,讓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得到充分的發揮,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主渠道。
我在近年來的歷史課堂教學改革中,認識到要讓學生在教學中真正發揮主體作用,教師就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從而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進行系統的培養。
一、培養學生掌握正確的歷史學科學習規律
1.重視史和論的統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掌握以史導論的學習方法,以及史論結合的學習規律。學生的學習不僅僅在課堂之中,更應該延伸到課堂之外,學生要學會如何搜集歷史材料,如何分析這些材料,從而樹立獨立的歷史觀點。
2.通過現象看本質。歷史現象呈現出紛繁復雜的特點,因此,對于涉世未深的學生而言,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并不容易,教師要幫助學生掌握這種能力。通過歷史現象,學生可以看到歷史發展的規律,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及世界觀。
3.從偶然之中看到必然。事物的發展是偶然性與必然性共同作用的結果,偶然之中存在必然,必然之中存在偶然。偶然與必然相互作用,推動事件的產生與發展。人類歷史漫長而又曲折,從低級走向高級,其中有偶然性的因素,也有必然性的因素。我們應該通過歷史教育,讓學生意識到社會主義發展的必然性,從而正確地面對當前社會發展的狀況。同時,對于世界各民族的發展有更深的深入認識。
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供給學生“學”的方法
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猶如交給學生打開知識大門的鑰匙。學生掌握了方法,才能真正把握學習的主動權,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創新意識只有在自主探索問題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才能得到培養。因此,教學時應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出發,留給學生足夠的探索空間,讓學生通過預習、質疑等具體活動提高創新能力。
1.指導預習。自主學習的預習,貴在獨立性,是學生獨立獲取基本知識的重要一環。指導預習應堅持“導——放”原則,可設置“導學提綱”,以設計一系列問題的形式在“學什么”、“怎樣學”兩方面加以引導。
2.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勇于質疑問難。有的由于受知識年齡等限制;有的膽小不敢質疑問難;有的滿足于一知半解,不愿質疑問難,所以我們要創設條件,努力營造氛圍,引導學生質疑問難,教師要善于靈活地向學生提出探索性問題。
三、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途徑
學生的自主學習是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習,在學習過程中,教師是引導者、組織者、調控者、參與者,是學生的“幫學”者。
1.創設課堂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欲望。要求學生自主學習,但不是所有學生都會很自覺地、主動地學習。所以,教師要想方設法地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欲望。教師要善于在課堂上借助各種教學設備、手段,創設能激發學生學習欲望的教學情境。學生通過教師創設的情境,自主探究學習,從而認識、領悟知識。
2.組織小組討論和交流,要有序、充分、引導、參與。小組討論是自主學習課堂中最重要的學習組織形式,教師組織小組討論是教學的重要一環。
首先,教師要建立、維護小組討論和交流的秩序。“不以規矩,不成方圓”,小組討論也不例外。教師不要怕小組討論的“散”與“亂”,相反,要在“散”“亂”中教會學生討論的規則和秩序,包括教會學生如何發表意見;教會學生尊重他人、聆聽意見;要求每個人都要發言;要對小組長進行培訓等。
其次,教師要給小組充足的討論時間。教師不要怕影響教學進度,而要給小組討論充足的時間,確保各小組有時間進行深入的討論,確保弱勢小組和學生都有機會進行交流。
最后,教師要引導討論,參與討論。
3.啟迪學生思維,做生命的牧者。自主學習的課堂,教師不再是課堂的主講。教師的教學原則是:學生能通過自學掌握的知識不講,學生小組解決不了的知識精講,學生如何也學不會的不講。教師要引導思考,疏通思路,同時要善于抓住機會引導學生二次探究。
4.進行鼓勵性評價,引導學生進步。在教學過程中,要通過激勵性的語言、親切的態度,給學生以鼓勵和支持,讓缺乏信心的學生參與學習、發表意見,使所有學生都投入學習。課堂上,教師還要重視學生的不同觀點和意見,體現學生的個性。
總而言之,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不能簡單地依靠教師放手不管,聽之任之,而是應該循序漸進,逐步幫助學生解放自己,發現自己,培養自己的自主能力。這就要求教師不僅應具備較全面系統的知識儲備,而且應具備學習和研究能力。教師要把這些能力通過教與學的互動過程,逐步轉化為學生自己的能力。學生具備了自主學習能力,教師和學生才能真正從傳統的教學方式中解放出來。“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教師要鼓勵學生超過自己,并以此為榮,讓學生站在老師的肩膀上摘取更豐碩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