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語文教學要走出困境,必須強調語文課堂教學的創新性探索,特別要注重教師聯系教學實際,自主地進行語文課堂教學的實踐探索。一是善于開發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課堂教學,二是注重學生情感的激發,三是學生主觀能動性要得到充分體現,四是重視培養學生批判、求新的精神,五是重視課堂提問藝術與學生質疑習慣的培養。
關鍵詞: 初中語文 課堂教學 教學探索
長期以來,語文教學一直處于高耗低效的狀態,個中原因,雖說十分復雜,但教學內容的封閉和教學方法的陳舊是問題的主要癥結。關于教學內容的開放問題,各級政府和有關專家在積極關注下編寫了《新的課程標準》,已經得到了極大的改變,能有效服務于新的教育教學要求。由于語文教學方法長期采用注入式,學生缺乏自主實踐,導致語文課堂氣氛沉悶、學生學習興趣下降、學生語文能力局限、語文教學質量適應不了現代社會的需要等問題,這些有待于一線教師在一系列有關理論的指導下到教學實踐過程中探索、研究解決。因此,語文教學要走出困境,必須強調語文課堂教學的創新性探索,特別要注重教師聯系教學實際,自主地進行語文課堂教學的實踐探索。
可喜的是,近年來,初中語文教學領域出現了一個新的改革熱潮——“教師對課堂教學的創新性探索”。在一些中學,初中語文教學正改變傳統的單一的課堂授課形式,許多創新的課堂教學方法正在探索、實踐中,以生動活潑、切實有效而得到學生的歡迎,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我談談語文課堂教學的探索所得。
一、善于進行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課堂教學
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實現教學內容呈現方式、學生學習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的基本途徑是課堂教學的創新。因此,課程方案一旦確定,課堂教學改革就成了課程改革的重頭戲。
強調師生交往,構建互動的師生關系、教學關系,是教學改革的首要任務。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是交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明確指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置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使學習成為在教師指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需要,創造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發展。把教學本質定位為交往,是對教學過程的正本清源。教師與學生都是教學主體,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師生間、學生間的動態信息交流,這種信息包括知識、情感、態度、需要、興趣、價值觀等方面,以及生活經驗、行為規范等,通過這種廣泛的信息交流,實現師生互動,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相互補充。傳統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將不斷讓位于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基于以上理論,基于教學實踐,我認為,要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必須善于進行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語文課堂教學。
二、注重學生情感的激發
在語文教學中,只有激發學生的情感,學生才容易進入課文情境中。結合多年語文教學實踐,我深深體會到,要激發學生的情感,就要從以下方面努力:
1.開門見山,先入為主。
語文課教學之初,教師可用模型、標本、圖片、幻燈、錄音、視頻等形式,創設生動感人的教學情境,使學生為之所動,為之所感,產生共鳴,激勵他們快速進入課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如教學魯迅的《雪》時,教師可先放一段有關大江南北不同雪景的視頻,江南的雪“滋潤美艷之至”,北國的雪則“如粉”、“如沙”,隨著旋風蓬勃奮飛。通過江南、江北不同的雪景,激起學生對美麗雪景的喜愛之情。或放一曲毛澤東《沁園春雪》的配樂朗誦錄音,創造意境,使學生在美妙的配樂聲中自然進入課文學習。又如教學冰心的《小橘燈》時,教師可自制一盞小橘燈,導入新課前,展示模型,使學生集中注意力,主動思考,調動學生探索新知的積極性,為學生理解新知識提供感性材料,也為學生架起從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過渡的橋梁,從而激發學生思考:冰心奶奶筆下的《小橘燈》該是怎樣的呢?文中小姑娘的形象又是如何呢?
2.巧設懸念,激發情感。
教師在讓學生接觸課文之前,可先自己復述課文情節,在關鍵處停下來,讓學生猜測情節會如何發展、人物的命運會怎樣。這樣巧設懸念,往往能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學生閱讀課文的熱情就會大增。如教學《傷仲永》、《音樂巨人貝多芬》、《魯提轄拳打鎮關西》這一類課文時,教師可采用這種方法激發學生的情感。
三、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要得到充分體現
語文的動態特征使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參與、發揮尤顯重要。教師要充分創設條件,培養學生動眼看、動腦想、動嘴說、動筆寫的能力,強化學生的讀寫過程、聽說過程,讀與寫、聽與說的訓練可以相互結合。從學生的階段性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出發,精心設計、選擇導學方法與課堂結構,創設有利于學生主動求知的最佳教學情境,使所有學生都能參與教學過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我們應該堅決摒棄那種“老師講課照本宣科、洋洋灑灑口干舌燥;學生聽課埋頭筆錄手忙腳亂、頭昏腦漲”的局面,還學生一個真正的自我,還學生一片潔凈的天空。
四、重視培養學生批判、求新的精神
有批判才有創新。教師在教學中,要訓練使學生敢于發表意見,敢于向老師說“不”,敢于向教材說“不”。在一節語文課中,我板書“問題”的“問”字時,少寫了里面的“口”,當時我并沒有注意到。這時,同學們就在小聲議論,李玉明同學舉手。我請他起來,他說:“老師,你寫的‘問’字錯了。”我一愣,定睛一看,果然錯了,再一想,這正好是訓練學生敢于批判的好時機,我沒有故意說我是想考考大家的眼力或者輕描淡寫地給它加上一筆就完了,而是鄭重其事地說:“老師今天非常高興,因為李玉明同學給老師指出了一個錯誤,我非常感謝他及時地讓老師改正了錯誤。”說完,我還向李玉明同學鞠了一個躬。這時,同學們都鼓起掌來,從此,我班學生漸漸敢于向老師質疑,敢于向書本質疑。
五、重視課堂提問藝術與學生質疑習慣的培養
課堂提問是教學中用得最多卻又很難用精、用巧的一門藝術。在語文教學中,重視課堂提問,掌握課堂提問的藝術,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一條重要途徑。
《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表達要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并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愛因斯坦曾說:“發現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讓學生學會質疑,主動質疑,既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一個有效途徑,又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重要方法。
目前,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課堂提問的誘導、啟發與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有著密切關系,課堂設疑提問的質量直接影響教學質量。如何精巧設問,才能使得思考不再成為學生精神上的負擔,而是一種身心的歡樂和享受,是每個語文老師應該認真思考和努力探討的一個重要課題。
現今新課程的語文教學,“注入式”的教學方法已經不再受到學生的歡迎,合作、討論、探究式的教學方法正在逐漸成為重要的教學方法。如果教師提的問題有啟發性,那么學生就樂于思考、樂于回答,對學習新的知識就會產生促進作用,課堂就不至于“死水一潭”;反之,如果教師提的問題空洞不具體,或是嘩眾取寵,讓學生做簡單的“問答游戲”,表面上看起來課堂上舉手的人很多,搞得轟轟烈烈,其實是簡單化了學生的思維,讓學生一味從文字上找答案,根本談不上發展學生的智力。
提問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正確引導學生質疑、釋疑:學生不會質疑怎么辦?我在實踐中體會到:首先要讓學生敢于提問,破除學生怕提問、怕師生嘲笑的心理疑慮,讓學生大膽地提問,毫無顧忌地提問,凡是提問,不管好與壞,不管對與錯,都要給予肯定和表揚。其次要教給學生提問的方法,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抓住關鍵問題提問,不能“淺問輒止”,而應該刨根究底,多角度地思考,多方位地發問。對待學生的質疑,只要是有思考價值的問題,無論是教師能回答的,還是不能回答的,都應該積極引導學生自己釋疑。再次要在質疑上舍得花時間,絕不能走過場,搞形式,而應該實實在在地讓學生學會提問,促使學生養成由不敢問到敢問、由不會問到會問的習慣。
總之,對于語文教學人員而言,其搞好語文課堂教學是關鍵。新課改時期,課堂教學改革、創新應是長效性的。以后我將繼續致力于課堂教學探索,以便于取得更大成績。
參考文獻:
[1]河南教育(上旬),2010.2(總第379期).河南教育報刊社出版.
[2]河南教育(上旬),2009.12(總第377期).河南教育報刊社出版.
[3]教書育人/02,NO.4(總第338期).教書育人.雜子社出版.
[4]王三陽.做幸福的老師.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