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yǎng)行為,我們收獲習慣;培養(yǎng)習慣,我們收獲性格,我們收獲命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經(jīng)強調:“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具有良好的社會行為。”所謂幼兒的社會行為,即幼兒在特定社會機構中形成的對人、對己、對社會比較穩(wěn)定的行為方式。良好的社會行為是一個人道德品德的標志,我們要重視幼兒良好社會行為的培養(yǎng),積極探索培養(yǎng)幼兒良好社會行為的方式方法。
一、通過榜樣示范,幫助幼兒樹立遵守規(guī)范的意識
良好的行為必須在正確規(guī)范的引導下才能實現(xiàn)。我們要運用榜樣示范、情景表演、觀察討論等訓練方法,引導幼兒學習正確的行為,明白實施良好行為的原因,幫助幼兒掌握具體的行為方式,明白什么情況下應該怎樣做,該如何做。同時,引導幼兒明白行為要求是對每個人行動的約束,每個人在活動中都必須按行為要求行動。
教師是幼兒的示范榜樣,時時處處注意言行身教。教師首先應該以身作則,不做與良好行為不符的事情。排除“不良刺激”的誘因,讓幼兒有直觀且統(tǒng)一的生活、學習環(huán)境。
小班幼兒剛入園時,往往與老師之間有一些距離,有一定的陌生感,感到拘束、不自在、不開心,幼兒老師首先要接近幼兒,了解幼兒的姓名、性格與愛好,投其所好,拉近距離,多與幼兒溝通。為了鼓勵幼兒大膽與人交往,主動與每個幼兒談心,與他們講講感興趣的人、事、物,讓他們知道幼兒園班內的每個幼兒都是他們的好朋友,從而與老師同伴拉近距離。在每天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幼兒懂得了與每個同伴都要友好相處,有了玩具大家一起玩,享受分享帶給大家的快樂。在良好的氛圍中,激發(fā)幼兒的良好情緒,使他們愉快地參加活動。
二、開展多種活動,不同時機地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社會行為
1.教育活動中的行為實踐。幼兒園的各科教育中幾乎都隱含行為教育因素。要充分挖掘、精心設計,將行為實踐滲透到周圍各科教育活動中。如在活動“我?guī)屯婢哒业郊摇敝校瑸榱耸褂變褐栏鞣N玩具都有自己的家,不該混在一起,我們可以特意將各種玩具混在一起,開展“整理玩具”、“玩具找朋友”的活動。在活動中,幼兒不僅學會了歸類擺放玩具的技能,感受到了整理玩具的快樂,更體會到了團結合作的力量,在認知、情感、行為三方面達到了統(tǒng)一。
2.游戲活動中的行為實踐。游戲中,幼兒在與同伴交往、與材料交互作用過程中,需要控制自己的行為,尤其是角色游戲。在幼兒扮演角色過程及進入他人角色過程中,要實現(xiàn)角色轉換,進入他人角色并體驗他人情感。要指導幼兒將游戲中的角色進行分工合作并提出行為要求。“娃娃家”是幼兒們的最愛,但爸爸與媽媽要學著商量干哪些事,由誰負責干。慢慢地,幼兒間互相合作能力有所提高。同樣,在其他需要合作的活動中,幼兒也學著互相商量,學習試著合作,體驗快樂。
3.生活活動中的行為實踐。首先要制定生活活動的要求,再指導幼兒行為實踐,必要時,請幼兒自己商量決定,這樣更能調動幼兒的積極性,幼兒能更好地實踐。在盥洗活動中,我們要求幼兒按先后順序排隊,使用自己的毛巾,節(jié)約用水,但我們發(fā)現(xiàn)幼兒對節(jié)約用水不能很好地理解,常有水龍頭滴水現(xiàn)象。為此,我們應及時組織幼兒做小實驗,讓幼兒把杯子放在未關緊的水龍頭下,讓水一滴滴地滴滿杯子。通過實踐活動,幼兒認識到節(jié)約用水的重要性。
4.開展小星星獎勵活動。這是教師評價、幼兒互評相結合的一種形式。每周為幼兒制定行為發(fā)展目標,幼兒通過努力實現(xiàn)目標或有突出進步的,可獎勵一顆小星星,激發(fā)幼兒的上進心,強烈的上進心為幼兒行為發(fā)展提供了不竭動力。幼兒的整個心理發(fā)展和認知水平都處于較低的發(fā)展階段,外界對他們的言行態(tài)度直接影響他們的行為。教師對幼兒行為的評價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我們應注意評價幼兒社會行為時的語言、語調,這同樣會影響幼兒良好社會行為的積極性。在日常生活中,當你發(fā)現(xiàn)地上的紙團請某個幼兒撿起時,往往會聽到“那不是我扔的”,這對于四、五歲的幼兒來講并不奇怪,因為他們還沒有意識到“撿紙團”是一種好的行為。因此,我會這樣評價:“某某小朋友能將地上的扔到紙簍里,真不錯!”這樣,幼兒會明確什么樣的行為會被肯定,并樂于仿效。當然,我們在評價幼兒行為時,還應考慮到幼兒的個體差異,教育個性差異大的幼兒時,應從與幼兒的接觸中,從其表情、動作、言語中理解其內心感受,從促進幼兒個性健康發(fā)展角度考慮,可做出具有個性化的指導與評價。
三、積極營造環(huán)境,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社會行為
“環(huán)境是我們的第三位老師”。“環(huán)境是可以說話的”。幼兒處于不同環(huán)境,會表現(xiàn)出不同的社會行為。從社會性發(fā)展角度來說,良好積極的環(huán)境意味著能夠誘發(fā)、維持、鞏固和強化積極的社會行為。我們尤其強調這種積極的環(huán)境,這種積極的環(huán)境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在物質上是豐富多樣的。我們要為幼兒提供能夠滿足幼兒活動甚至激活他們活動需要的環(huán)境。幼兒享有充分活動和交往的機會,間接影響社會行為。
2.在氣氛上是寬容與接納的。如果我們只從常人思維角度出發(fā)看待幼兒所犯的“錯誤”,那么肯定會對幼兒造成不小傷害;如果我們從幼兒角度出發(fā),站在幼兒角度上看問題,就不會僅僅將他們的錯誤看做不正確的,而是看做他們獲取知識的途徑。
3.在設計上具有某種暗示性。針對幼兒如廁擠的問題,我在盥洗室門口貼上進出的兩雙小腳印,加上提醒,幼兒能自覺踩著腳印進出,避免了矛盾沖突的社會行為。
環(huán)境的作用是潛移默化的、不斷重復的,只要我們做有心人,為孩子積極營造良好的環(huán)境,相信通過長期不懈地訓練、鞏固、培養(yǎng),幼兒定能形成良好的社會行為方式,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