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情境教學是依據馬克思關于人在活動與環境相互作用與和諧統一中獲得的全面發展的哲學原理構建的,創設情境是讓歷史課鮮活起來的有效手段。歷史教育工作者如果能夠恰如其分地創設精彩的歷史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走進歷史、觸摸歷史、感悟歷史,便可以讓歷史課堂鮮活起來。
關鍵詞: 語言與情感 設疑啟之 自主創新精神 角色情境 歷史課堂
“情境教學”中的“情境”是“情中有境”,“境中有情”,就是說在飽含情感的課堂中,有特定的自然的或人為創設的歷史情境,二者相互作用融合成一個整體;“境中有動”,就是指在這種特定的自然的或人為創設的歷史情境中,有適合學生全面發展、素質提高的適當活動。情境教學是一種有情、有境、有趣的師生互動的教育方式。新課改要求歷史教學以“能力為中心”,而不僅僅以“知識為中心”。如何培養學生學習歷史學科的能力,新課程實施的主渠道在課堂,新理念落實的關鍵也在課堂,創設情境無疑是推動學生主動探究學習的最佳策略,是有效歷史課堂教學的關鍵所在。下面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和探索,談幾點具體做法。
一、運用語言與情感等營造氛圍
老師應善于描述、善于表達,能夠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讓學生進入歷史情景中。如講述維新變法時,我進行一下場面描述:1895年的春天,京城熱熱鬧鬧,舉人來來往往,此時正是舉人進京趕考殿試的日子。但是這個春天并不美好,京城籠罩著恐怖的氣氛,因為清政府剛剛在甲午中日戰爭中戰敗,日本強迫清政府在日本馬關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嚴重的不平等條約《馬關條約》。消息傳來,舉國悲痛,進京趕考的舉人們更是痛哭流涕。早已主張變法的康有為一呼百應,號召1300多個舉人懷著強烈的愛國熱情上書光緒帝,要求變法圖強、拒簽和約、遷都再戰,這就是有名的“公車上書”。這個場面描述可以把師生帶入當時的歷史情景中,感受中國的苦難、知識分子的愛國熱情,從中可以更好地理解“公車上書”的意義。
二、教師設疑啟之,喚起學生的主動性
教師的提問必須建立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礎上,準確把握重點和難點,精心設計,引導學生思考、探究,從而把握歷史規律,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如講授必修一《五四運動》時,一開始,我利用多媒體播放影片《我的1919》中顧維鈞在巴黎和會上精彩的發言,導出“五四運動”這一事件。緊接著拋出問題:“如果不是巴黎和會上中國代表外交的失敗,中國會不會爆發反帝反封建的五四愛國運動呢?”“五四運動爆發的原因是什么?”利用巧妙的問題創設情境,在極短的時間內學生的注意力就被吸引到教學主題中,讓學生帶著新疑問學習新課。
三、鼓勵學生提問、質疑,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精神
教學中應鼓勵學生提出獨到的見解,增強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對學生“標新立異”的構思及別出心裁的想法,哪怕有一點點新意,都應充分肯定,并針對其合理的、有價值的一面,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發掘思維中的閃光因素。比如講西安事變,蔣介石被釋放,有同學質疑:“殺了蔣介石多解氣啊!為什么放了他?”“殺了蔣介石,國內戰爭就不會發生了。”等等。于是我從幾方面啟發學生:如果殺了蔣介石,中國會出現什么局面?這種局面誰最希望?共產黨是站在哪個角度解決西安事變的?通過質疑、討論、啟發,學生學會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并進一步深化對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意義的理解。在提問過程中,學生的思維非常活躍,表現出很高的興致。所以,不是學生不會提問,而是他們需要一些幫助,給他們一個支架,他們就可以發揮得更好。正如梁啟超所言:“教員不是拿所得結果教人,最重要的是拿怎樣得出結果的方法教人。”
四、創設歷史角色情境,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創設歷史角色情境,就是讓學生成為歷史角色的扮演者,在教師的引導下,思考歷史中的一些問題,并提出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案。
如講康熙帝,清政府統一了臺灣時,關于怎樣治理臺灣,當時朝廷中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意見。對此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一場簡短的辯論會展開討論:假如你就是最高決策者,你將采納何種意見,并說明理由?
甲方:主動放棄臺灣,理由:①臺灣地處荒蠻;②國家經濟不發達,勞民傷財,加重國家財政負擔;③歷史證明,在經濟落后的情況下,大國難守,如元朝有龐大的疆域,結果四分五裂,可見龐大的疆域難以治理,等等。
乙方:要求很好地治理臺灣,理由:①在國防方面占有重要戰略地位;②經濟上大有開發的前景;③假如棄而不守,西方殖民者必然利用臺灣作為侵略基地,等等。
雙方唇槍舌戰,氣氛活躍,最后得出乙方的觀點很合理。而且具有遠見卓識的康熙帝最終采納了此種建議。再聯系臺灣現狀:陳水扁之流積極鼓動“臺灣獨立”,對此你有何看法?從而把學生思維活動推向高潮。
可見,讓學生成為歷史角色的扮演者,實際上就是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學習歷史、探究歷史的積極性。不僅如此,學生在扮演歷史角色的過程中,通過概括史實、設計方案、評價歷史事件等活動,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得到培養和提高。
總之,創設歷史教學情境的確能有效培養和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能力,提高歷史課堂的有效性。更為重要的是,如果學生長期受到教師教學方法的影響,潛移默化地,學生就會掌握學習歷史的方法,達到歷史教學“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目的,提高自身的素質。教師經常運用這種教學方法,可以提高教研水平,同時促進學生歷史能力的培養,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
讓情境教學走進歷史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