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英語教材已在我省使用八年。在這八年中,常聽學生反映說,讀英語花了很多時間,讀得很認真,課文有背,單詞有讀,可英語成績總是提高不大。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學習方法欠妥,或方法不正確,在這方面很值得教師探討。筆者認為,英語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傳授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傳授給學生學習的方法,且方法的傳授高于知識的傳授。
一、解決好傳授方法與傳授知識二者之間關系
長期以來,我們在教學中往往采用“課堂講授法”,教學活動圍繞語言形式進行,教師從課文對話中盡可能地發掘“語言點”,通過分析、講解、練習,幫助學生掌握這些“語言點”,然后學生死記這些“語言點”。這樣,教師“講”得辛苦,學生“學”得辛苦,學習成了一種負擔、一件苦差事。這種教法助長了學生對老師的依賴性,一旦離開了老師,就不知如何學習。由此可見,英語教學需要改革。那么怎么改革呢?筆者認為,教師應注重傳授學習方法,樹立傳授方法高于傳授知識的指導思想。
1.應該明確傳授方法的重要性。學習規律告訴我們,學習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學會如何學習,“學是為了不學”。學習方法是一種學習經驗,能對后續學習產生一種比較廣泛的一般性遷移,即一種學習中習得的一般原理、原則和態度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即將原理、原則和概念具體化,運用到具體事例中。
學習方法的傳授能更有效地促進知識的掌握。美國教育界有這么一個理論,即學習生成過程模式,也就是說,學習者以原有的認知結構與從環境中接受的新知識相結合,主動選擇信息并構造信息意義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習方法的作用表現在:(1)學生如何處理新信息,選擇應該注意的信息,并舍棄另一些信息、知識。(2)新知識如何與原有的認知結構、認知過程聯網。也就是說,學生有了一定的學習方法,那么就知道如何選擇辨斷信息,有效地使新舊知識聯系。這樣,新知識就能夠有效掌握,形成長久記憶。
2.應認清傳授知識與傳授方法的關系,后者是高于前者的。傳授方法與傳授知識是密不可分的,傳授知識是傳授方法的前提與基礎,傳授方法是傳授知識的延伸。在知識爆炸的今天,是不可能做到凡知識就學、凡知識就教的,只有掌握了學習方法,才可使人有效地掌握知識并觸類旁通。因此,就不能要求學生在接收的模式下,在只單純傳授知識的教法下學習,而應掌握學習的方法,提高駕馭運用知識的能力。
二、傳授方法在英語教學中的具體運用
具體而言,在英語教學中,應如何傳授方法并有效地運用呢?筆者結合自己多年的實踐,提出如下建議:
1.課堂中要求學生集中注意,深入角色。課堂上,學生應做到注意力高度集中,并積極參與課堂上所有的活動,要像演員那樣,深入“角色”。現在的英語教學提倡交際性原則,課堂上,提倡設立情景,再現活生生的現實,學生只有全身心地投入、積極參與,才能保證自己的思維活動與整個教學步驟同步。只有深入角色,英語的語感才能培養起來。
2.聽說讀寫,學用結合。首先,應讓學生明確聽說讀寫四者的關系。聽說讀寫既是學習的方法,又體現了學習的目的。學習的目的是運用英語達到交際,而不是僅背誦單詞、記些規則。教師應強調學生在“用中學,學中用”,提倡學用結合。這樣,就能改變以往聽不懂、說不了、讀不快、寫不了的狀況。
其次,應提倡學生“五官并用,五動四多”,即動腦想、動耳聽、動口說、動眼看、動手寫,多聽、多說、多讀、多寫。這樣,聽說讀寫四會就不難實現了。
3.抓住重點,解決難點,做到有的放矢。這就要求教師讓學生明確教學重點何在,難點有哪些,做到胸有成竹,學習起來才會輕松,并能抓住要點,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培養獨立學習的能力。從初一起就要逐步培養獨立學習的能力。要求學生做到課前預習、課后復習,爭取學習的主動性。在學習中要善于整理歸納,抓住規律性的東西,同時盡量用英語思維,減少“心譯”。另外,應提倡在理解基礎上的背誦,反對死記硬背。當然,這些都要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才能逐漸形成自己的東西。
5.培養興趣,鍛煉意志。興趣是學習的直接動力,有了興趣,才會全身心地投入學習,這就要求學生肯下苦功,不怕出洋相,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一旦成功,興趣便可保持。
那么,怎樣將這些方法教給學生,使之形成學生自己的能力呢?
筆者認為,應提倡直接的顯性教法,具體做法如下:(1)向學生介紹學習方法是什么;(2)直接介紹新的學習方法的重要性和實用性;(3)鼓勵學生用新的學習方法;(4)教師演示如何運用新方法;(5)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操作新方法。
三、結語
“授人以魚,供一飯之需;授人以漁,則終身受用不盡”。在實際教學中,我們應當重視傳授方法,學生只有掌握了學習方法,才可以提高學習效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可以通過傳授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最終使學生脫離教師,進入語言的自由王國,也只有這樣,才可大大提高英語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