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培養課堂注意力的催化劑。教育家斯賓塞曾說:“教育使人愉快,要讓一切教育帶有樂趣。”因此,教師要熟練地駕馭教材及與之相關的知識,把知識性、藝術性、教育性與趣味性有機地結合起來,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讓學生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那么,怎樣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呢?下面談談我的幾點體會。
一、開展課堂辯論
這種方法是結合教材的某一內容,讓學生展開專題討論。其優點是以學生為主體,在直接參與的過程中,讓他們的個性和創造性真正得到發展。興趣也就油然而生。如:在認識國家地理日本、美國等國時,讓學生著手搜集有關地理資料,為討論課的發言做準備。學生的積極性很高,收集資料要看很多書報,可以擴大視野,而整理資料更能鍛煉能力。經過充分準備,開展了題為《××之旅》的專題討論課,給學生一個施展才華的機會。懂得操作計算機的學生做了一些演示文稿,文稿內容豐富多彩;有的編寫成一篇篇精彩的短文,在課堂上宣讀;有的學生把異國的自然人文景觀描述得令人神往;有的學生把自己認識某些地理事物的觀點或體會講述給大家;有的學生談一些搜集到的資料或圖片。通過這個活動,學生身臨其境地踏上異國的土地尋找并感受異國風情,再與大家分享。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在共同的學習中力求使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發展,讓他們體驗到學習的樂趣。
二、進行直觀教學
初中生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師要善于抓住青少年的這一心理特征,在地理學習的開始就使他們產生興趣。初中地理第一章的內容是培養興趣的開篇。學生對于地球的奧秘、自然奇觀,如:極晝、極夜、晝夜交替、四季交替等問題,似乎知道點,但又說不清楚,教師用形象、直觀的地球儀、模型、幻燈、圖片及手勢等多種方法進行演示、講解,從理論上加以說明,再適當補充一些數據、資料,把這些看得見又看不見的抽象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具體化,學生很感興趣。有的教材內容不太好理解,或是難記易忘,學生往往沒有興趣。教學中,在深入鉆研教材的基礎上,采用形象、生動的比喻,會取得較好的效果。如運用形象記憶記憶我國許多省的輪廓特點,黑龍江省像只天鵝,廣東省像象頭,云南省像孔雀等。又如:故事情節記憶我國鋼鐵中心:“一個人用布包頭,捂(武)出了汗,備上馬鞍,躍上鞍山,從北京到了上海,戴上攀枝花,重重慶祝,太圓(原)滿了。”
三、實現知識遷移
我們學習地理知識的根本目的在于運用,而掌握技能,實現知識遷移則是運用的表現之一。在學習中,只有通過運用,才能體會到地理知識的重要性,才能得到深化、活化,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向更高層次發展。比如在冬天,學生看了中央氣象臺的天氣預報后問:“為什么臺北的緯度比廣州高,卻反而比廣州暖呢?”書上沒有現成答案。學生一邊讀圖,一邊回憶過去學過的影響我國氣候的主要因素,很快發現重點:雖然兩城市都瀕臨大海,但是廣州地處大陸,而臺灣四面環海,因此對于臺北來說,冬季風的影響小了,海洋的影響大了。這樣,學生運用已學的知識解決了實際問題,實現了知識遷移,嘗到了學習的甜頭,極大地調動了他們追求知識的積極性。
四、巧用詩歌教學
詩歌語言優美,氣勢宏偉,聲情并茂,充滿激情,能讓學生如臨其境,如聞其聲。恰當地巧用詩歌于課堂中,會創造出一種詩情畫意般的教學意境,起到出“奇”制趣的作用。如:教學“黃河”一課時,讓學生齊唱《黃河頌》——“保衛黃河,保衛華北,保衛全中國……”喚起學生對黃河的無限愛戀和對祖國的無限熱愛。教學“中國行政區劃”時,教師領唱《歌唱祖國》這首歌,使學生進入一種新的境界,激發對偉大祖國的熱愛之情,愛國之心,報國之志。在美的享受中切入主題,這一形式使課堂充滿輕松活躍的氣氛,既培養學生興趣,又調動學生聽課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更增強學生的美感和情感,一舉多得。
五、設置課堂懸念
濃厚持久的學習興趣不能僅憑表象的刺激,而是在不斷給自己提出問題,在好學深思中發展深化。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學中要注意設疑游思,培養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教學我國高原時可這樣設置懸念:“神舟六號載人飛船為什么在內蒙古自治區在草原降落?黃河流經黃土高原后河水的顏色有什么不同?黃河水能變清嗎?為什么?”又如講完《時區和日界線》后,可這樣設置懸念:“麥哲倫的船隊完成環球航行回到西班牙時驚奇地發現,航海日記上明明寫著這一天是1922年9月6日,而西班牙的日歷上卻是1922年9月7日,這是為什么?如果船隊當時是由西向東航行,環球一周回到出發點時則航海日記上的日期與當地日期又有何區別?為什么?”這樣設置懸念,對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激發興趣大有益處。
六、創設生活情境
學生失去學習興趣有時是因為學到的知識與現實生活相距甚遠,在課堂教學中設計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情境讓學生體會地理知識的實用性,有利于激發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直接興趣。例如:講到方向時可結合現在的定向運動。學生利用學過的地圖的基本語言的地理知識內容,就可以得心應手,獲得成功喜悅。這樣從生活經驗著眼,引導學生思考,學生自然感到親切,并且極大地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認識到生活中充滿地理知識,擁有豐富的地理知識的同時也能贏得大家羨慕的眼光。這樣,地理知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而然得以培養。又如在教學美國時,教師可指導學生看美國的國旗彩色圖案,然后提問:“圖中是哪個國家的國旗,50顆白色星和星區外的13道紅白相間的條紋分別代表什么含義?”接著指導學生讀圖了解美國的領土組成,這樣學生對美國的領土組成印象就會比較深刻。再如教學巴西時,巴西的國旗圖案是橫向長方形,圖案中有一個黃色的菱形,這些顏色和圖形能反映出巴西豐富的自然資源。綠顏色代表巴西亞馬孫平原上大面積的熱帶雨林,說明巴西森林資源非常豐富,黃顏色代表巴西豐富的礦產資源,鐵、錳儲量大,質量好。由此可見,借助巴西國旗圖案的引入,能使教學更直觀、生動。
總之,任何學生學習的成功,都是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結果。因此,在教學中應自覺地、積極地、不失時機地激發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尤其是興趣這個因素,以更好地提高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