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不僅關系到數學教學質量與學生的數學素養,更關系到21世紀人才素質。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積極踐行自主探索、小組討論等形式,努力營造主動發展、主動探索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充分感受和理解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以樂學促會學,促進學生主動學習,達到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目的。
教師要學會把課堂上獲取知識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成為信息的主動獲取者與加工者。教師要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使學生從被動接受者變為主動進取者,從“要我學”變為“我要學”,變“學會”為“會學”。
一、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激勵學生“想學”
興趣是一種積極探索某個事物或進行某種活動的傾向,學習興趣是學習積極性中很現實、很活躍的心理成分,是推動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內在動力。因此,讓學生積極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在愉快的氛圍中主動學習的首要條件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我在一年級數學課上,講“長方形四個角,剪去一個角,還剩幾個角?”的數角問題時,一上課,先用“減”和“剪”的諧音給他們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昨天晚上,丁老師給鄰居家一個叫小明的一年級學生出了這樣一道題口算題,4-1=?”孩子們迫不及待回答:“4-1=3。”“你們猜猜小明怎么回答的?”(孩子們默不作聲)小明稍稍皺了皺眉說:“4-1=5。”(這時,學生感到特別奇怪。)“丁老師問他:‘你為什么說4-1=5呢?’經小明的解釋,丁老師不僅沒有批評他,還夸他真聰明!你們知道小明為什么說4-1=5嗎?”這樣一節數學課就在這樣的情境中開始了。
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培養的,創造生動愉快的氣氛是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也是讓學生主動學習的前提,這樣為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做好鋪墊。
二、調動學習情感,促進學生“樂學”
教師應采取各種教學方法,喚起學生的情緒波瀾,調動學生熱愛學習的情感,從“我要學”向“我樂學”這一主動學習的更高層次發展,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1.建立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學生對你有感情就特別喜歡你教的學科,樂意學你教的內容。只有在和諧民主的氛圍中,才能調動學生熱愛學習的情感,使學生樂學。要營造這種氛圍,首先教師要熱愛學生,信任學生,尊重學生。其次教師的態度要和藹可親,語言要自然幽默,如:“誰來做一回小老師?”“誰來幫助他?”“你的回答我很喜歡。”等,有時教師的語言富有幽默感有利于調動學生的情感。如教學“千米”的認識時,出示一道填出適合單位的填空題:教室長8( ),有位學生不假思索地回答:教室長8厘米,這時我拿出學生尺比劃8厘米的長度說:“這一定是模型吧,它不是實際中使用的教室。”這樣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糾正了錯誤。
2.根據學生好奇的特點,以奇引趣,促使學生樂學。如教學“圓錐體的體積計算”一課時,教師出示圓柱形狀的桶與一個與它等底等高的圓錐桶,先不演示給學生看,讓學生觀察猜測圓柱的體積是這個圓錐體積的幾倍?有些學生單憑視覺判斷為2倍,而且確認無疑,這時再讓學生動手實驗,結果出乎他們意料的是3倍,而不是2倍,學生自然感到新奇,產生探索興趣。
3.根據學生喜新的特點,以變引趣,促使學生樂學。如教學“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的應用題”時,教師設計一道基本題:“前進小學五年級有男生20人,女生25人,男生人數是女生人數的百分之幾?”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多角度、多層次地思考問題,教師把問題改為五個問題:女生是男生的百分之幾?男生占全班人數的百分之幾?女生占全班人數的百分之幾?男生比女生少百分之幾?女生比男生多百分之幾?接著教師把題中第二個條件改為“比女生少5人”,同樣上述六個問題,再讓學生列式解答,這樣變換問題或條件,使學生感到問題新穎,從而積極主動地學習數學,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三、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發展創造性思維能力,最終達到“會學”
“會學”是指學生具有獨立、科學、有效地進行學習的能力,學習能力是在學習活動中發展起來的,要讓學生有必要的學、看、想、做等活動的時間,依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循序漸進地對學生進行自學訓練、觀察訓練、思維訓練、應用訓練,教給他們科學的學習方法,使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發展他們獨立學、用的能力,讓他們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學習能力,培養創新意識,最終達到會學。
1.教學中重視思維過程的展示,放手讓學生探索創新。如,學完“相差多少的應用題”,讓學生自編題:商店運進蘋果20筐,梨18筐,編一道相差多少筐的應用題。
(1)……蘋果比梨多多少筐?
(2)……梨比蘋果少多少筐?
(3)……蘋果和梨相差多少筐?
(4)……蘋果減去多少筐,就和梨同樣多?
(5)……梨再增加多少筐,就和蘋果同樣多?
通過這樣的方法,使學生在求異中達到變通,從變通中開拓新知,學會探求新知識的方法,促進學生會學。
2.引導學生猜想,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多給學生一些思考的機會,多一些活動的空間,讓學生多一些猜想的表現,多聽取別人的意見,多提出不同的見解,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質疑問題的習慣。如,為讓學生理解“余數一定比除數小”?的道理,可讓學生動手操作,先讓學生分別拿出9根、10根、11根、12根小棒,每4根擺成一個口,可以擺幾個口?剩下幾根?再讓學生列式:
9÷4=2……1
10÷4=2……2
11÷4=2……3
12÷4=3
接著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在除數是4的除法算式中,余數有幾種可能?除數是6、7呢?這樣,學生根據動手操作的感知經驗,形成了“余數一定比除數小”的概念,進而大膽猜想,提高創造性思維能力。
總之,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要讓學生探索中求新知,鼓勵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讓學生享受、探索獲取知識的樂趣,在不斷地學習探究過程中,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達到會學。促使學生“會學”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方法,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主動學習,形成創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