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現今地理教學目標應做到以下幾點:一是全員發展,即面向全體,把每一個學生都培養成人才;二是全面發展,以落實“五育”為基礎,培養德才兼備、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各類人才;三是特殊發展,引導學生發現“特殊”,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四是和諧發展,教育要做到“健康有序”、“自然而然”,消除心理障礙與壓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品格、健康的心理素質及科學精神和創新思維。地理教師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轉變教育觀念,提高自身素質,深化地理課堂教學改革。
關鍵詞: 地理教學 轉變觀念 綜合素質
傳統地理課堂教學模式把傳授知識、發展智力作為主要任務,掌握知識的如何常被作為衡量學習和教育水平的唯一尺度,其結果使部分學生既缺乏創新精神,又缺乏實踐能力。而未來社會的發展比任何時候都需要人和諧、全面地發展,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環境。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從“學習知識”到“學會學習”是地理課堂學習觀念轉變的根本所在。地理課程同樣擔負著科學教育的任務,不僅要教給學生豐富的地理知識,還要在知識的探求中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下面我結合自己的地理教學實踐談談看法。
一、轉變教育觀念,是時代和形勢發展的需要
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國際政治風云變幻,國力競爭日趨激烈,教育事業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與國家安危、民族興衰息息相關。面對新形勢,我們的教育觀念、教育體制、教育結構、人才培養模式、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都顯得相對滯后,影響學生全面發展,不能適應提高國民素質的需要。
教育觀念是教師素質的核心。一個地理教師沒有科學的教育思想,就不會有教育熱情,只能是一個“教書匠”,而且僅限于一個“教書匠”,是不能滿足現代教育需要的。據調查,某些教師依舊觀念陳舊,教學方法落后,接受新信息少,教學中墨守成規、刻板守舊。盡管教材年年在改進,但不少教師依然照本宣科,訂閱教研、教改,教輔資料人均數低下。對新的教育信息知之甚少,對新大綱的要求,對學生的企望,對家長的強烈愿望,存在較大差距,因此,從實質上轉變教育觀念,是時代和形勢發展的需要。
二、提高自身素質,是現代地理教師的需要
教師的思想道德、精神風貌、學識水平、教育技能直接影響學生的成長過程,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人們對教師的要求日益提高。尤其是地理學科教師如果沒有很高的學識水平,就不會吸引學生,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首先,要求地理任課教師具備相當高的知識水平,適應教育的超前性,不斷更新知識,不斷“充電”,終身堅持接受“繼續教育”,適應現代教育的需要。
其次,教師不僅要有專業的理論,而且要有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包括教育基本知識、教育科研知識、科學理論知識,信息教育成果知識及現代化教育手段的應用知識等,從“高起點”的角度教育啟迪學生思維、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學生能力。
再次,地理任課教師要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修養,具有愛崗敬業的崇高精神和教育情感,不能因為地理課不像數學、語文那樣受學生及家長的重視而輕視自己所教學科。教師只有具有嚴于律己、以身作則、遵紀守法的良好形象,才能起到為人師表、言傳身教、潛移默化的作用,才有助于學生良好人格的培養與形成。
教師只有不斷提高思想素質、文化素質等綜合能力,才能在現代教育中成為學生全面發展的促進者、民主師生關系的建立者、學習過程的指導者、教育信息的開發與應用者和學生心理健康的塑造者。
三、改革地理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
課堂教育是教學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就一般而言,主要由“組、復、新、鞏、布”五個部分組成,在課堂中實施素質教育,并非對課堂組成部分的徹底否定與推翻,而指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個性特征著力于因材施教,營造有利于學生發展個性和創新意識的課堂氣氛。
1.必須廢止滿堂灌的“填鴨式”教學法。我國第一部教育專著《學記》講“道而弗牽,強而弗抑”,意思是說不能牽著學生走,要求而不能強制,就是說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教師呆板而單一地講授,學生被動而機械地學習,會得出千篇一律的答案,只是教與學的“克隆”。
2.在處理教與學雙邊活動中的矛盾時教師要多給予學生理解和寬容。一是老師不應過多地將自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灌輸給每一個學生,讓其“照此辦理”、“依葫蘆畫瓢”,這樣會抑制學生的激情、扼殺學生靈感與蘊藏創造思維的希望之花。二是允許學生充分表現自我,給學生“行動自由”,如自由閱讀、自由討論、自由制作、自由活動等。三是理解并分享學生的喜怒哀樂,分享學生因成功帶來的喜悅,體諒學生因挫折造成的痛楚。四是建立平等、民主、和諧、相互信任的新型師生關系,以尊重為紐帶,架起聯系師生情感的橋梁,用教育方法的“點滴之恩”換取教育成果的“涌泉相報”。
3.重視教態,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教態指教師教學過程中的形態,包括衣著服飾、情緒、表情、手勢等,良好的教態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現代教育中,教師是服務,學生是主體,教師不僅要會教,而且要讓學生會學。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課堂教學任務是從教會學生學習轉向教會學生學習、生活和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