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核心,在新課程改革中教學策略側重“授之以魚”還是“授之以漁”,是區別語文老師是否運用新課程理念進行教學的標準。本文主要從“引導學生學會質疑”、“引導學生學會討論”、“引導學生學會學習”三方面論述了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指導學生學習,并尋求最佳途徑,使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養成自學習慣,不斷提高學習能力。
關鍵詞: 中學語文 閱讀教學 質疑釋疑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以文章的閱讀為中心,組織學生解讀文本、培養閱讀能力的教學活動,在整個語文教學中處于核心地位。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的提高,無不依賴于閱讀素養的培養。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1]。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指導學生學會學習,并尋求最佳途徑,引導學生運用科學的學習方法,養成自學習慣,不斷提高學習能力呢?筆者就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指導學生學會學習提出以下建議。
一、質疑釋疑、鼓勵積極思維——引導學生學會動腦
質疑是培養學生智慧品質的一種極有效的方法。教學的啟發式與注入式的根本區別在于能否促進學生積極思維,敢于質疑,并尋求正確的答案。注入式教學著重把現有的結論教給學生,不要求學生思索,更不喜歡學生積極思維,提出疑問,尋求答案[2]。語文閱讀教學需要啟發式教學法,授給學生質疑釋疑的方法,鼓勵學生創新。
質疑,要掌握一定的方法。“讀書無疑者,需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3]。學生在學習中從無疑到有疑需要一個過程,引導學生質疑需要老師示范,讓學生懂得該怎樣質疑。
(一)針對課題質疑。例如,教學李白的《渡荊門送別》一詩時,可先讓學生根據課題質疑:“送別”到底是誰送、送誰?從首尾兩聯看,大概是故鄉水——長江送詩人離家遠游,弄清楚這個問題就抓住了理解、欣賞這首詩的關鍵。又如教學《尋找時傳祥》一課時,可啟發學生根據課題質疑:30年前時傳祥已經去世了,還能尋找到他嗎?課題為什么用“尋找”一詞?到底尋找他的什么東西?通過這樣的質疑課文重點就被挖掘出來,同時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的學習更有目的性。
(二)抓住重點詞、句及關鍵段質疑。例如,教學《沁園春·雪》時,讓學生抓住上闋的“望”字、下闋的“惜”字,聯系上下文品味其在文中的作用。
(三)從矛盾之處提問。在閱讀中要發現語句之間的矛盾或與現實之間的矛盾,針對矛盾引導學生起疑,從而在釋疑過程中加深對文章的把握。如《山坡羊·潼關懷古》的“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的疑:為什么一個朝代的興起,百姓苦;一個朝代滅亡百姓也苦的惑呢?
(四)從含蓄之處提問。許多文章都有一些耐人尋味的句子,對這些句子的理解影響對全文的理解,如朱自清在《春》一文中寫道:“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領著我們上前去。”春天為什么像青年?春天為什么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領著我們上前去”是什么意思?
(五)從難以理解處質疑。如《觀刈麥》,在講清和理解全詩的大意基礎上,可運用設問的方法引導學生思考,提問:“這首詩的題目叫《觀刈麥》,而畫面上實際出現的,除了觀刈麥者外,卻還有一個刈麥者,而且作者的關心也更偏重在后者身上,這是為什么?”
(六)從瑕疵之處提問。消除心理定勢,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注意消除眾人和權威在學生心理上的壓力,讓學生樹立這樣的思想:由于受時代、思想的限制,名人名作未必完美無缺。要用辯證的觀點多角度研讀每一篇課文,既對思想內容、思維定勢質疑,又對布局結構、語言運用的瑕疵質疑。
二、參與討論,鼓勵暢所欲言——引導學生學會動口
在啟發式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思維,發現問題,充分發表觀點。但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并不是毫無目的地、放任自由地發言、討論,因此教師對學生必須授之以“漁”。
(一)消除膽怯,剖析教材,大膽質疑。引導學生消除膽怯的心理,針對教材內容有大膽的懷疑,敢于發表自己的看法,努力做到言之有理,能夠自圓其說。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多鼓勵學生發表不同意見和創造性見解,積極參與對內容和形式的構建,設法從個體水平上改造、重組、補充認識對象,努力賦予它一些獨特的東西。例如教學《烈日暴雨下的祥子》后,有位老師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根據文章的結尾,祥子第二天還會不會出來拉車?這樣一個有爭議性的問題讓學生討論,一下子挑起了學生思維沖突。有的學生認為祥子第二天肯定還會出來拉車,因為在那個黑暗的社會中,如果祥子不拉車,就解決不了基本的溫飽問題,為了活下去,第二天不得不去“掙命”拉車。有的學生則認為:祥子第二天不可能出來拉車了,因為在烈日下差點被熱死,暴雨下又差點被凍死,從“他哆嗦得象風雨中的樹葉”來看,祥子肯定生病了,也許從此一病不起,第二天怎么還能拉車呢?俗話說:“燈不點不亮,理不爭不透。”無論祥子第二天出來不出來拉車,學生都加深了對小說主題的理解。
(二)討論主題,了解題旨,理解題意。就是引導學生圍繞文章的主題討論,了解討論的目的,理解討論的題意。把握好討論的主題,既決定討論的方向,又關系到討論的價值,可以說是討論組織藝術之魂。例如課文《劉姥姥游賞大觀園》,為了突破小說的主題:有一位老師設計這樣一個問題讓學生討論:“三位姑娘的居室都很美,大觀園也很漂亮,你認為三位姑娘生活在大觀園幸福嗎?”學生經過討論后,認清了文章的主題,認為生活在日趨衰敗的封建社會,無論表面多么繁華,從她們奢侈的生活來看都逃脫不了悲慘的命運,還有什么幸福可言呢?
(三)傾聽發言,弄清要點,領會意圖。引導學生聽別人的話,了解別人發言的內容,理解別人發言的意思。“欲學會說,必先學會聽”。要讓學生說得明白、通順、連貫、離不開聽。聽是提高學生說話能力的基礎,能聽正確,會聽仔細,則能說清楚、說連貫。因為聽別人說話,稍縱即逝,要很快聽懂對方的話語并很快把握說話的主次,分清是非,理出條理,篩選出所需信息,所以傾聽別人的發言是一種能力,同時也是自主性學習的必然要求。
(四)掌握方法,提高運用能力——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習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它不僅需要動腦、動口,還需要運用已掌握的學習方法動手學習。掌握了學習方法,實質就是學會了學習,掌握了“漁術”。學生需要的不僅僅是“金子”,更是點石成金的“點金術”。如果學生自己掌握了“漁術”,有了“點金術”,那么語文教學就進入了“教是為了不需要教”[4]的境界,并實現了由“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因此,教師只有讓學生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并選擇和使用恰當的方法進行有效學習,才能有效提高學習能力。
閱讀教學中,我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教給學生多種學習方法。如教學說明文時,我把初中三、四冊說明文整合在一起,講授其中幾篇,教給學生說明文的知識,學習這種文體的方法、規律,用學到的方法獨自學習其他課文。教學議論文也是這樣,初中語文教材中的議論文單元所選文章中的論點的提出、文章的結構有很多相似、相同的地方,只要講清規律,學生就會比較容易掌握閱讀方法。
如講授課文《白楊禮贊》開頭交代在什么情況下被“物”所感。接著,淋漓盡致地寫出“物”的特征,最后展開聯想,以物喻人,揭示物的象征意義。格式為引言——狀物——展開聯想。教學完本文后,幫助學生學習、歸納、總結學習方法,我讓學生獨立分析《囚綠記》,運用課上的學習方法,舉一反三。這樣學生掌握了這類課文的學習方法,提高了運用能力,達到了“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使學生終身受益。
總之,在閱讀教學中,我把學法指導作為主線貫穿整個教學過程,著眼培養學生動腦、動口、動手的能力,引導學生自我控制學習過程,使學生具有自我分析和評價的能力,具有反思與批判的能力,具有創新精神,對語文不僅想學,而且樂學、好學。實踐證明,教會學生學習的做法是正確的,我所教班級的學生,語文素養提高了,學習語文的主動性高漲,并且每次期末全縣聯考都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績。
參考文獻:
[1]埃德加·富爾.學會生存.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2]孫春成著.語文課堂教學問題策略.廣西教育出版社,2003,5:19.
[3]劉墨,歐陽芬主編.初中語文新課堂教學法.開明出版社,2004,6:85.
[4]董菊初.葉圣陶語文教育思想概論.開明出版社,1998,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