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中的朗讀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教會學生“聽說讀寫”是規定的語文課教學任務。翻開小學語文課本,你會發現每課的作業要求中都有這樣一項: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可見讀好書對小學生來說多么重要。因為朗讀注于目,出于口,聞于耳,記于心,是一種復雜的心智過程,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再加上篇篇課文都是編委們精心選取的,文質兼美,內容豐富,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可以提高學生的欣賞力、想象力,豐富學生的感情,陶冶學生的情操。所以,熱愛讀書并懂得怎樣讀書,是孩子最大的財富。那么如何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呢?
一、指導學生朗讀必須“入情入境”。
葉圣陶曾說:“讀書心有境,入境始為親。”朗讀教學十分注重創設情境,把文字符號變成活生生的、具體可感的形象,讓學生在全方位的直接感知和思維中,進入形象化、有感染力的場景,由旁觀者變為當局者,從而親近人物,感知事物,為接下來的感情朗讀做好準備。在這種情境下,有感情朗讀就水到渠成了。教師要巧設情境,引導學生讀出課文的思想感情。隨著年級的提升,語文能力的提高,對有感情地朗讀要求提高,要“能初步表達課文的思想感情”。因為朗讀要達到表達課文思想感情的程度,首先必須很好地領會課文的思想感情,這就促使孩子讀懂課文,而通過這樣的朗讀,又可以使孩子進一步加深對內容的理解,由此可知,讓孩子朗讀課文的思想感情,主要目的是促進孩子深刻理解課文,而不是表演給別人聽。同時,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時,孩子在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時,受到潛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在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時,還可以激發想象,發展孩子的形象思維能力。另外,也要看到朗讀既是手段,又是目的,它本身就是語文能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二、引導學生進行分角色表演,分角色表演朗讀能激發孩子們的朗讀興趣,通過進入角色,使他們把心中的情與文中的人和事融為一體,讀出各種人物的喜怒、兇善。
如教學課文《坐井觀天》一課時,我讓孩子分角色充當小青蛙和小鳥,進行對話交流,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真實感。扮演小青蛙的學生讀出了無知、愚蠢的語氣,扮演小鳥的則讀出了講道理、笑小青蛙無知和著急的語氣。學生被小動物們的話語感染著,當學生讀到“我口渴了,飛了一百多里,下來找點水喝”和“天無邊無際”時,用手比劃著天那么大,其他學生感受到天是那么大,都伸出了舌頭;當學生讀到“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頭就看見天,天不過井口那么大,我不會錯的”時,都為小青蛙的無知而發笑。最后扮演小青蛙的那個學生聽了小鳥的話跳了出來,他的舉動惹得大家哈哈大笑。學生都紛紛舉手,爭先恐后地表演朗讀。可見分角色表演朗讀,不僅能激發學生朗讀的興趣,而且能收到教師講解所達不到的教育效果。
三、運用激勵語言,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
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能使學生產生好好學習的強烈愿望。我相信所有學生都喜歡聽到老師的表揚,尤其是低年級學生。如果老師在學生朗讀后進行恰當的點評,就能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朗讀效果。如一位學生讀《哪座房子最漂亮》時,不但讀得正確、流利,而且讀出了贊美新房的喜悅、自豪的心情。我說:“你讀得太好了,老師也比不上你!誰也能像他那樣讀。”沒等我把話講完,學生都朗讀了起來。
四、采用形式多樣的朗讀法,為能準確指導學生朗讀、激發學生的朗讀感情,教師可預設豐富多彩的朗讀方式,課堂朗讀的方法越多,學生越能進行不同形式的練習,朗讀水平就越高。
1.個別讀。在朗讀過程中,教師可以了解學生對課文中的字詞及內容的掌握情況,在讀后進行糾正、講評。
2.自由讀。一節課的時間畢竟有限,自由讀就彌補了這一缺憾。給學生時間、自由,讓他們盡情體驗、表現,語調、語速、感情可以反復試讀體會,不受集體約束。
3.輪流讀。就是一篇課文由幾個學生接著讀的方式。教師可指名一個學生讀,讀到中途再指定下一個學生接著讀。這種讀法可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同時充滿趣味性。
4.齊讀。齊讀可以營造熱烈的課堂氣氛,體現班級的精神風貌。齊讀可在課的收尾階段,細心品味課文內容時進行。如《北京》一課,前四個自然段都是介紹了北京的美麗,最后一個自然段是總結課文。“北京真美啊!我們愛北京,我們愛北京的首都!”齊讀表達出了學生贊美北京、熱愛北京的心聲。
5.比賽讀。朗讀對于語文來說是一個重要的環節。然而,小學生朗讀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滴汗水,一分收獲。只要我們有耐心,有恒心,采取科學的訓練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那么學生的朗讀能力的提高,不難實現。
參考文獻:
[1]小學教學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