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通過對想象功能的分析,主要闡述了想象和美術創作的密切關系,以及作者在美術課堂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發揮想象、激發創作靈感的實踐經驗。
關鍵詞: 想象 創造性 美術創作
黑格爾曾說:“如果談到本領,最杰出的藝術本領就是想象。想象是創造性的。”教師在美術創作中注意引導學生發揮想象力,有助于他們創作出新穎又感人的優秀作品。
一、想象的重要性
想象是人對頭腦中已有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創造出新形象的心理過程,因此想象是視覺創意實踐的基礎之一。想象力是創造新題材、新構想、新技法和新穎藝術氛圍的藝術才能。如果說創作是藝術家的舞臺,那么想象就是編導。做一個有想象力的編導,就要不斷對生活進行觀察、捕捉、積累,篩選、組合、想象、發現生活中的美。
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美術史上有創造性的藝術大師們都非常重視想象,即美術創作中的形象思維。例如,凡·高曾說:“想象確實是我們必須發展的才能。只有它才能夠使我們得以創造一種升華了的自然,它比對現實的短暫一瞥——在我們的眼中它一直像閃光一樣變化著——更能找到撫慰,更能使我們覺察。如仰望布滿星星的天空,這時候激起了我的畫意,就像白天打算畫一片長滿蒲公英的綠色草地那樣。”
二、想象為美術創作插上翅膀
“形象思維是美術創作的唯一思維方式。它的根本特征就是它的想象性”。美術創作貴在創新,而想象是具有創造性的。
美術創作需要想象,作品描繪的生活場景是創作者在體驗實際生活的基礎上,按照自己的意圖和美學思想重新安排過的。不管是寫實的還是抽象的作品,規律都是如此。不過抽象的作品虛構表現得更加明顯,因為它的繪畫形式是按照創作者的想象創造出來的,與實際生活形態距離較遠。而任何一幅優秀的寫實作品同樣離不開想象力,與生活原型的有機融合,缺乏想象力是很難創作出感人的作品的。藝術創作者通過藝術想象,使繪畫形象更加具體、更加豐富,并使它們活起來,通過藝術思維構思成獨特又理想的藝術意象活動,它是藝術創作的中心環節,達·芬奇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有助于藝術思維的觀照方法,這就是:“觀察一堵污漬斑斑的墻面或五光十色的石子。倘若你正在構想一幅風景畫,你會發現其中似乎真有不少風景。”還能見到各種戰爭場面,任何動作、表情、服裝等都能組成完整形象的事物。引導學生觀察天空彩霞形狀的變化,激發他們的創作靈感。
三、鼓勵和引導學生發揮想象,獲得創作靈感
1.尊重學生,注重個性發展。
美術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尊重學生神奇的想象,進行一些能引起學生聯想、發揮想象的創造活動,讓學生張開想象的翅膀。大多數學生因個性和生長環境的不同,都有自己獨特的想法。只要教師正確引導,啟發他們的想象力,鼓勵他們敢于思考、敢于創造,大膽表現他們的內心世界,自由發揮,學生就能創作出意想不到的優秀作品。即使這些作品“不像”,那也是學生個性的體現。
在美術教學中,要充分給學生張揚個性的空間,給予尊重。經過長時間的實踐,同學們的創作欲望會被激發出來,想象力得到很大提高。學生作品有了真情流露,有了自己的個性,自然就有了生命。
2.開闊學生視野,激發想象力。
藝術來源于生活,創作者需要在對生活的觀察中發現美。因此美術創作離不開大自然,那么觀察自然、了解自然、升華自然就成了創作者的職責。我認為在創作過程中可以偏向具象,也可以偏向抽象,但是不管怎樣都要以生活為基礎,沒有對大自然的觀察,創作出的作品就會變得空洞。在美術教學中,我特別強調學生寫生時要細致觀察生活和自然,并通過體驗生活等方式豐富他們的直觀感受,獲取清晰和富有記憶的表象,以增加其想象的儲備。
缺乏想象力是學生面對創作無從下手、畫不出來的原因之一。想象力是在意象基礎上發展的,當意象圖式積累到一定量時,想象才可能產生。學生的想象能力不是自然產生的,它與學生日常生活中經驗的積累有著密切聯系,任何想象總以感性材料為基礎,如在美術課上,讓學生畫西紅柿,學生認為太簡單了,西紅柿有什么可畫的?但是我要求解剖它,把它解剖成盡可能多的形態表現的時候,可以通過多媒體展示各個角度的圖片,學生會覺得西紅柿確實可以畫得非常有趣,具有多種可能性。圖片展示一個完整的西紅柿經過剖析之后,可以產生非常豐富的局部形態,有了老師的有效引導,學生能創作出富有想象力和創造力的作品。
美術課要多走出教室,使學生直接觀察自然界的事物變化及規律,可以通過對生活的觀察和積累,獲得第一手資料,從而插上想象的翅膀,達到發現美、認知美和創造美的目的。
3.改變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
傳統繪畫教學,老師掛一幅范畫,學生照著畫;或老師畫一筆,學生跟著畫一筆,誰畫得像誰的分就高。這些傳統的、錯誤的繪畫教學方法只能扼殺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教學中要強調引發學生的內在感受、情緒等,從而產生想象,美術作品是形象思維的產物,通過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不僅使學生得到形象思維訓練,而且提高創造思維能力。
美術欣賞課上,學生在了解畢加索的時候,我為了讓學生深刻地了解立體主義風格,先拿一張很完整的照片,然后讓學生把它撕成六七片或者七八片,最后把它重新拼貼,完全隨意地拼貼,拼貼出來仍然很像照片原形,如肖像,為什么?因為你打亂了它的秩序,但是你所有的局部都來自于這個照片,沒有經過任何添加,這是立體主義很重要的觀點。畢加索就是這樣,他從不同視點看到東西,然后把它打成碎片重新加以拼貼,表現對某一個事物腦子中的整體印象而不是眼睛看到的印象。這樣學生直觀地看到肖像的變化,并且通過想象能很深刻地理解立體主義。
《奇妙的肌理》這課可以讓學生到校園里找各種各樣的東西來拓印,把拓印下的肌理拼貼起來,做一次肌理的、質感的訓練,手法多種多樣,實物的拓印是一個方面,從報紙雜志上找照片,然后復印、拼貼也是一種方式,還有現實中的物品,如舊衣服、編織物也可以拓印,再進行拼貼,肌理的創造是有很多種手段的,肌理是現代藝術語言很重要的一種表達途徑,甚至它本身已成為藝術的一種形式。學生通過實踐,既提高了學習美術的興趣又拓寬了想象空間,創作出了不少令人激動的作品。
《多變的色彩》一課,如要表達湖水的顏色,我會要求學生畫10張以上等大的正方形色塊小稿。40個學生會有四百多張,把教室墻壁全部擺滿之后,洋洋大觀。這時每個學生都會發現非常有意思的豐富色彩,簡直太豐富了,充實了他們對湖水顏色的想象,學生在老師的啟發下表現大自然賜予的啟示,這是以量的方式達到思想上質的飛躍,這堂課讓學生重新認識了自然的色彩。
美術教師要給學生一雙想象的翅膀,讓他們自由地翱翔在藝術的無垠天空中。當我們懷著對生活的熱愛,飽吸大自然的靈氣,充分張開想象的翅膀時,就會涌現出千萬種臆想。讓我們去選擇、去創造,再也不會感到缺乏題材,面對空白而無法下筆。
參考文獻:
[1]黑格爾.美學.第一卷.
[2]奇普.塞尚、凡·高、高更通信錄.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王宏建,袁寶林主編.美術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4]章利國.造型藝術美學導論.河北美術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