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提問是課堂教學的靈魂,特別是語文教學,為了引導學生合理地解讀文本,就必須在“提問”上做文章。本文認為優化課堂提問的設計與操作,主要可從以下四方面入手:激勵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老師提問要整忌碎,要精忌濫;教師提問要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提問;教師提問要注重趣味性和創新性。
關鍵詞: 語文教學 激勵提問 面向全體 趣味創新
提問是課堂教學的靈魂,課堂提問也是一門教學藝術。巴爾扎克曾說:“打開一切科學殿堂的鑰匙毫無疑問是問號。”有經驗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總是精心設計問題,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點燃學生的思維火花,并有意識地為他們解決疑難問題,搭建橋梁和階梯,引導他們登上知識的殿堂。特別是語文教學,因為語文課程目標是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方面設計的,較之其他學科,有更豐富的內涵。面對同一篇課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感悟,因為閱讀是個性化行為。為了引導學生合理地解讀文本,就必須在“提問”上做文章。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提問”不但是老師的事,而且是學生的事。
那么,如何優化課堂提問的設計與操作,讓“提問”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發揮魅力呢?
一、激勵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才能取得好的教學效果。怎樣才能讓學生發揮主體作用呢?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共同討論解決問題,有成就感。《新課標》中,第一學段綜合性學習中提出“對周圍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興趣的內容提出問題,結合課內外閱讀共同討論”,第二學段綜合性學習中提到“能提出學習和生活中的問題,有目的地搜集資料,共同討論”。這些都是讓老師注重對學生提出問題及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具體可以這樣操作:導入新課以后,首先讓學生就課題質疑,因為題目是文眼,從題目就可以捕捉到文章的中心。老師鼓勵學生大膽圍繞課題質疑,讓學生帶著問題讀一遍課文。一般來說,讀一遍課文,學生或多或少都能解決一些自己或別人提出的問題,這時可讓學生說說自己解決了哪個問題并表揚他們。接著看看哪些問題還沒有解決,說明這些問題比較難,有價值,提這些問題的學生會思考,善于抓住要點提問,表揚提出該問題的同學,并用恰當的語言激發學生的好勝心,讓他們再次用心讀課文,討論解決問題并隨時提出心中的疑問。這樣幾輪下來,效果比老師“一言堂”好,也驗證了孔子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二、老師提問要整忌碎,要精忌濫
有些教師在教學中提問無時不在,一些對學生不成問題的問題被他當成了問題,學生大聲說出答案,場面看似非常熱烈,學生全部參與,但是實際上效果不佳,學生的思維能力根本沒有得到訓練。我認為課堂教學中提問不在多而在于精,要抓住教學重難點和學生易起疑之處設計有啟發性的問題,如果所提問題能夠牽一發而動全身,那么效果更好。
要想提出這樣的問題,教師必須鉆研教材,正確理解、把握教材內容,整合文本,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提出具有綱領性的問題,用于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及重難點,這樣對學生寫作也有一定的好處。教師要注重挖掘文本的人文性,針對學生想不到的方面設計問題,讓學生在討論、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僅掌握學習方法、提高語文能力,而且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科學的思維方式、健康的審美情趣、積極的人生態度等。例如,在教學《推敲》這篇文章時,我提出以下問題:1.賈島把“僧推月下門”中的“推”改為“敲”會有什么不同?說出你的理由,從而看出賈島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你是從文中的哪些語句中看出來的?找出來讀一讀,并談一談自己讀后的體會。2.聯系課文內容說一說什么是“推敲”?
這樣的問題,學生不認真讀書、不認真思考是答不出來的,從而達到訓練學生思維的目的。
三、教師提問要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提問
我們要承認學生的個性差異,也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讓學生在平等對話中感受到自尊與尊重。不能放棄一個學生,提問不僅要面向那些成績好的,上課愛舉手的學生,還要積極鼓勵那些中下等學生舉手回答問題。除了積極鼓勵他們舉手回答問題外,我認為問題的設計也非常重要。例如,在教學《小露珠》時,我是這樣設計問題的:首先針對中下等學生設計一些簡單的問題。如:有哪些小動物喜歡小露珠?它們是怎么夸小露珠的?描寫小動物的動作的詞語有哪些?這些問題都是文中顯而易見的,只要學生讀課文了,就能找到答案。我又設計了一些有小難度的問題,這些問題讓那些中上等學生有了思考的空間,如:小動物們為什么喜歡小露珠?植物們為什么也喜歡小露珠呢?你認為小露珠有什么樣的品質?難易結合的問題設計,不僅能讓學生牢牢掌握課本知識,顧及所有學生,而且能讓學生在朗讀基礎上有所感悟,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當然,老師提出問題后要有耐心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指名回答問題時,要根據問題的難易程度找相應層次的學生回答,這樣,就能讓所有學生都能嘗到成功的喜悅,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
四、教師提問要注重趣味性和創新性
語文教學要注重基礎,更要注重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想象力,開發創造潛能,提高學生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語文綜合應用能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閱讀是發展思維的重要途徑,在這二者兼備的情況下,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注重趣味性和創新性,不能老生常談,你剛開個頭,學生就知道你要說什么,這就太沒有意思了。學生怎么可能興趣盎然地跟你一起學習呢?只有老師注重創新,才能帶動學生創新,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教學《拉薩的天空》一文時,教師提問:拉薩的天空和我們這兒的天空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呢?作者為什么要寫拉薩的天空呢?這樣導入引起學生學習新課文的興趣。老子曾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老師在傳道授業解惑時,一定要善用“提問”,只有這樣才能使問題具有生命力,成為課堂的靈魂。
參考文獻:
[1]楊淑萍.培養問題意識,提高創新能力教育理論與實踐.1999(7).
[2]崔巒.對語文課程和閱讀教學的思考小學語文教學.
[3]周小山,嚴先元.新課程的教學策略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