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效課堂就是用盡可能少的時間獲取最大教學效益的教學活動。通過“兩減輕”、“兩提高”方式構建高效課堂文化,減輕教師教學負擔和學生學業負擔,提高教師教學效益和學生學習效益,最終達到提高學校整體教育教學質量的目的,是建設和諧校園、創建愛生學校的根本要義之所在。
[關鍵詞]高效課堂;文化建設;校園文化
[中圖分類號]G4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4)10-0079-02
一、引言
高效課堂主要研討兩大方面,即教師與學生,也就是教與學,是研究主導和主體及二者的關系。教師是學教學、搞教學,教學就是如何把知識同化在學生身上,“以我昭昭使其昭昭”的過程。課堂教學中,所有學生并不在同一認識水平上,有經驗的教師在教學中會照顧到各個層次的學生,一次成功,這就是效率。而有的教師反復講,這不能理解為“誨人不倦,百講不厭”,而只能說明教師的水平問題。教要出效率、出效益,學也是如此,要指導學生學習接受知識的方法,引導學生學會思維。有了正確的思維方法,學生理解得快,接受得快,記憶得也牢固。平常我們談備課,既要備教材,又要備學生。如何備學生?那就是要清楚學生的基礎、思維和接受能力。所以,必須肯定兩個方面,即教師如何導、學生如何學。積極構建高效課堂文化,可使二者有機結合,這樣才能達到高效。
二、高效課堂的要求
一是明快。首先,是教師的情緒要平和,不能過分激昂或低落,讓學生在心理上處于興奮或抑制的最佳狀態,心理學研究表明,這種狀態是最有利的;其次,是讓學生充滿求知的愉悅感,調動起學生的良好情緒,形成互動;再次,課堂的節奏感和邏輯性要適合課堂教學內容。
二是融洽。主要指整個課堂教師與學生的關系。這個氛圍要由教師來創設,從情緒到求知欲的引發,以及整個課堂的感應互動都能體現這種關系。
三是效益。投入少,產出多,這就是效益。課堂時間是既定的,在這個時間內要研究如何提高效率,不必自設框架,用最少的時間圓滿完成任務達到教學目標就是高效。
三、高效課堂文化構建途徑
一要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沒有預設的課堂是放任的,也是雜亂無章的,必然也是低效的。要創造高效的課堂,利用好40分鐘的每一秒,充分的課前準備就顯得非常重要。教師不能因為自己預設得不充分、目標掌握得不明確,對于課堂即時生成調控不力而浪費時間。新《標準》針對學生不同年齡段的身心特點,對不同學段的教學目標做出了科學而具體的規定。這就要求教師要認真研讀《標準》,在制定教學目標的時候,嚴格按照《標準》的要求對照執行。首先,教學目標的定位要難易適中。就跟打籃球一樣,籃框太高了,學生再怎么努力也投不進去球,自然就喪失了信心;而籃框太低了,學生就會輕而易舉地投進球,當然也就沒有戰勝困難的喜悅。其次,教者在制定教學目標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到三維目標的統一。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這三個方面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再次,教學目標的制定也要兼顧好、中、差三個層次。根據因材施教原則,教學目標的制定也要因人而異,不同層次的學生要求達到的目標也各不相同,要避免一概而論,保證課堂上80%以上的學生掌握80%以上的課堂教學內容。對于優等生,可以在課外延伸一些略帶挑戰性的練習;而對于那些學困生,也可以為他們制定一些淺層次的要求,讓他們循序漸進。此外,還要明確每節課教學的重點與難點,而不是面面俱到,不要胡子眉毛一把抓;體會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困難之處,重點加以突破;合理地講練,每節課都要有比較深入的信息反饋與調整,確保每節課中目標的達成度。
二要營造活躍的課堂狀態。要積極調動學生的思維,使其總處于活躍狀態,積極地探索知識并試圖將剛剛獲得的知識轉化為能力,就是一節高效的課、成功的課。教師要善于根據具體教育情景,靈活運用各種教育方法,發現和培養創新人才,成為學生創造潛能的開發者。在組織課堂教學的各環節中,教師要時刻牢記學生才是課堂教學的中心,要精心設計能調動學生課堂學習主動性的方法。課堂教學的效果,最終要體現在學生身上。只有通過學生的親身實踐和領悟去獲得知識,才是最佳學習途徑。因此,教學過程中,要徹底改變“注入式,滿堂灌,教師講,學生聽”,把知識強行“塞入”學生大腦的傳統教學模式和觀念。教師要由“演講者”轉變為“編劇”和“導演”,要像導演給演員說戲那樣,創造一種使學生能真正處在做中學的情景,促其自覺、積極地學習知識和思考問題。當然,不僅僅要關注學生雙基的掌握,更要在課堂中以幽默風趣、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及事例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他們學習的信心,促進三維目標的全面達成。
三要應運科學的指導方法。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以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彼?,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還應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的認知方法??茖W的學習方法為創造高效課堂提供了重要保障。教師要鼓勵學生敢于提出疑問,引導學生產生疑問,進而發現問題;要給學生質疑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可以隨時質疑,會質疑本身就是思維的發展、能力的提高。通過質疑使學生獲得有益的思維訓練,變“學會”為“會學”,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再發現問題”,養成勤于思考的習慣。在教學過程中,要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這就要求教師的教學方法要有根本的改變,要讓學生先學,讓學生按照老師揭示的教學目標,在導學提綱的指導下進行看書、自學。然后,老師再根據學生自學的情況進行下一步教學。在這個教的過程中,教者要做的事情就是“授之以漁”,讓學生在自學中自己發現問題,并且自己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此過程中教師要針對學生暴露出來的問題進行引導,引導學生參與合作探究,讓教師的教與學生的自主學習完全融入到一起。
四要建立適當的激勵機制。培優補差工作不是課后的工作,而是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事實表明,利用課余補課的學生成績并不比不補課的學生成績好。因此,加強課堂教學中的培優補差工作,尤其是補差工作值得我們重視。補差首先是“治懶”,差生之所以成為差生的原因首先是因為懶,包括思維上的懶和練習中的懶。思維上的懶常常表現為學習過程中的心不在焉、注意不集中;練習中懶表現為練習速度慢、作業完成不及時、家庭作業拖拉等。針對以上情況,分別要施之有效的措施:一是在課堂中加強“快速提問”,增加提問的密度,把一些略簡單的問題請差生回答,讓他們形成一定的自信心;二是給他們表演的機會,讓他們養成良好的練習習慣;三是課堂作業堂堂清,教師要嚴格監督,不給他們抄襲的機會;四是不能讓他們有拖拉家庭作業的機會,一經發現及時進行批評,并嚴格處理。
五要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不僅要鼓勵學生成績的進步,更要鼓勵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形成,對學生能積極地發言、認真地練習、及時完成作業等都要及時鼓勵。適當的激勵,正是為實現全體學生高效學習、實現課堂更大面積高效作準備。一是養成良好的課前預習習慣。預習不只是把書本看看,還要思考一些基本的問題是什么?為什么?這樣行嗎?跟以前的知識有什么聯系?這樣,學生聽課就會有的放矢,會抓重點,攻難點,課堂自然就有效了。二是培養良好的課堂學習習慣。上課要做到聲聲入耳、字字入目、動手動腦、用心學習,要端座在凳子上,起立時要站直;聽課時目視老師,重點內容要在課本上勾畫,沒有的要記在課本的空白處或筆記本上;老師板書時要目視黑板;老師提出問題時積極思考,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不明白的問題及時問老師;回答課本上的問題時將書捧在胸前,聲音要宏亮;書寫時執筆要正確,要認真,書寫解答過程要規范,寫在規定的位置,不寫錯字、別字,要獨立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討論問題時要主動參與,積極發言,集中精力緊緊圍繞老師的講課思路用心學習。三是要養成良好的課后鞏固習慣。堅持先復習后做題。復習是鞏固和消化學習內容的重要環節,把所學知識認真復習一遍,該記憶的記住了,該理解的理解了,然后再做作業。假如每次作業都能夠做到先復習,然后像對待考試一樣對待作業,那就等于一天幾次考試,就不會出現平時作業100分正式考試不及格的情況了。
“一個班級的學生就像一支運動隊,教師就是教練?!泵恳还澱n就像一次訓練,沒有科學的方法就不能產生劉翔、王軍霞這樣的世界冠軍;同時,沒有足夠的訓練強度,也不會出現中國女排。只是教師“一頭熱”是很難產生高效課堂的。如果每個學生都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再配以優秀的教師隊伍,課堂教學想不高效都不可能。
[參考文獻]
[1]謝崢.淺談如何指導學生“學會學習”[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09,(2).
[2]張明.高效課堂實施障礙與改進策略[J].中國教育學刊,2011,(11).
[3]李炳亭.高效課堂的“藝術”和“技術”[J].中小學管理,2010,(1).
[4]王海平.談教師應如何關注和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J].教師,20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