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泉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城市,在中外文化交流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沿著海上絲綢之路這一發展主線,探討泉州海上絲綢之路與中外文化交流情況,可提升對海上絲綢之路的認識水平。
[關鍵詞]泉州;海上絲綢之路;文化交流
[中圖分類號]G1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4)10-0050-02
從宋元時期開始,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進入到一個新階段,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城市,泉州在中外文化交流過程中擔任了重要角色。一方面,以中國瓷器、絲綢為代表的物質文化,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遠播四海;另一方面,以宗教為代表的精神文化,也在此慢慢發展起來。由此可見,泉州是海上絲綢之路上一個非常重要的城市,是那一時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窗口。
一、泉州海上絲綢之路與中外文化交流的基礎
(一)泉州奠定了海上絲綢之路發展的物質基礎
泉州海上絲綢之路實際上是以經濟交往為依托的社會歷史活動。宋元時期,作為海上重要城市,泉州為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這與泉州的經濟社會繁榮是分不開的。從海上絲綢之路的商貿交往情況看,中國生產的產品銷往海外,海外的產品也進入中國,而從事商貿的主體是以中國生產的產品為主,可以看出,經濟發展水平對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起到了決定性作用。海上絲綢之路的產品主要是絲織品、茶葉、瓷器,其中瓷器處于重要位置。瓷器的供貨主要是依靠泉州來完成的,如泉州的“德化陶瓷”。最近幾年考古發現在泉州有宋代古窯22處,都出土了精美的瓷器。也就是說,泉州充足的貨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為中外文化的互動提供了物質保障。
(二)文化發展及自由的社會環境為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提供了社會環境
中外文化的自由交流氛圍和開放的國際貿易社會環境,也為中外文化互動提供了有利條件。具體來看,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中國作為世界文明古國,不管是在物質文化方面還是在精神文化方面都有長期的發展,這為對外文化傳播提供了保障。二是當時資本主義制度還沒有最終建立,中世紀一些封建國家發展穩健,封建文化也達到了相對成熟的歷史階段,宗教文化的發展尤為迅速,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世界三大主要宗教開始形成,逐漸滲透到世界各國,這對社會風俗、思想理念以及政治生活等多個方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二,“政教合一”國家的出現和教會統治的高潮,對世界格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就是說,世界上主要封建國家文化的形成、發展與完善,為海上絲綢之路的對外文化交流提供了前提條件。三是封建時期生產力水平發展相對滯后,國與國之間的交往雖然日益頻繁,但是并沒有建立明確的國際關系概念,也沒有真正建立約束機制和強化管理制度,各個國家在物質得到滿足以后,就能實現自由交往。這為海上絲綢之路能實現經貿與文化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和平的社會環境。
二、泉州海上絲綢之路與中外文化的互動交流
(一)泉州海上絲綢之路經濟活動的文化屬性
泉州海上絲綢之路的經濟活動具有明顯的文化屬性,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商貿活動與資本主義商貿活動有著本質區別。資本主義的商貿活動,是將贏利作為唯一目的,采用商品傾銷的模式,這實際上體現出其掠奪的本質;海上絲綢之路開展的商貿互動,采用自由、平等、尊重的原則,具有傳播文化的功能,是在封建經濟基礎上的一種補充性質的商貿活動。二是泉州海上絲綢之路在進行交往的過程中,中國是主導方,商貿活動主要是瓷器、絲綢與茶葉,海外輸入的產品是其輔助。這充分說明了當時中國封建王朝的興盛,其交往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和平性質也非常明顯,奉行儒家仁、義、禮、讓精神的商貿活動,是以商貿為物質載體的文化形態,是地地道道的文化交流活動。
(二)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與海外文化的對內傳播
其一,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的傾向,從內容方面來說,和海上絲綢之路的商貿活動是有機結合在一起的。這一現象的出現是由其載體本身決定的。載體本身不僅是商品,而且也是文化。作為商品來講,能贏利,是商品的有效載體;但是作為文化傳播來講,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所以,在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過程中,中國商貿的物質載體表現出文化方面的特點,重點體現了中國文化的對外輸出情況。這一文化特點可以表述為有形的物質文化,是以瓷器、絲綢為代表的高技術實體文化,是集實用型與欣賞型為一體的物質形態的文化。在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過程中,中國對外輸出的物質文化傾向較為廣泛,除了上面談到的主要代表以外,還包含生活日用品(如漆器)、金屬制品(如金銀器)、文化藝術品(如筆墨紙硯),這些不同的商品具有不同的文化內涵。在進行對外文化交流的過程中,除了物質文化之外,還包含其他形式的內容,比如宗教文化、語言文化。但是這些內容并沒有形成主要傾向,這些文化形式都是沿著海上絲綢之路傳播到海外,并沒有對其他國家或者民族產生較大影響,主要在華僑聚集地區傳播。再如語言文化、宗教文化的傳播也十分有限,道教雖然在少數幾個國家得到了傳播,比如韓國,但是也沒有發展成為世界性宗教。
其二,海外文化的對內傳播。在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傳播中,中國是主動方,從交往的經濟本質來看,中國必須有強勁的經濟實力作為支撐,而文化方面的實力就顯得沒有那么重要了。但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被動方在進行文化交流的過程中,是否具備文化實力或者經濟實力,就顯得比較重要。所以,從主觀方面來說,海外從事海上絲綢之路貿易的國家在進行交往的過程中,雖然是片面追求經濟利益,重點是經濟交往,但是卻呈現出了文化交流為主的形式。從海上絲綢之路交往的實際情況來看,海外文化在我國傳播的價值比經濟交往產生的價值要多。這是因為進行海外文化交往的國家資本主義經濟交往還沒有出現,整體經濟實力與中國相比還比較低,也不能像中國那樣有許多產品可以進行交流。不管是寶石,還是香料,海外文化都沒有實力和中國生產的陶瓷制品、絲綢品等相抗衡。但是,海外國家的文化卻非常地豐富與成熟,特別是宗教文化,比我國要發達。世界上的主要宗教都來自南亞與西亞,這些國家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交往國家。所以,海外國家雖然在進行經濟交往的過程中并不占據優勢,但是在文化交流方面卻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宗教文化尤其是三大宗教在精神形態上表現出軟文化,泉州海上絲綢之路體現了異域文化的傳播方向。
三、泉州海上絲綢之路與中外文化交流的長遠影響
泉州海上絲綢之路將大量的經典手工業產品輸出到海外,使海外貴族得到了很大的滿足。但是從社會意義背景層面來看,中國輸出的產品不管是在文化形態,還是在經濟形態上,在滿足了當地貴族的需要后,并沒有動搖社會存在的重要基礎,也很難影響到歷史的進程。從物質形態方面來看,沒有精神文化與政治因素,只是一些單純的藝術品或者是生活用品,缺少產生社會變革的主導力量。另外,雖然具有物質形態,但是不存在蘊含社會變革的內部驅動力,無法從根本上推動社會的發展。再次,通過泉州海上絲綢之路輸出的產品,包含文化的輸出,都以儒家精神為載體,也沒有出現侵略性或者挑戰性的趨勢。特別是在海上絲綢之路產品輸出的過程中,華僑對當地的社會建設以及中國文化的傳播起到了建設性作用。但是這只是一些靜態的歷史文化產品,并沒有扮演歷史變革者的角色。由此可以看出,海上絲綢之路的中國文化傳播產生的影響是淺層次的,主要是集中在藝術領域與生活范疇,不能在整個社會產生長期影響,也很難改變人們的思想理念,難以推動科技進步。
但是,從另外一個層面來看,海外文化傳入我國,雖然未對中國社會的變革產生深遠影響,但是以宗教文化為導向的精神文化對人們的思想理念、社會結構、生活習慣等卻產生了深遠影響。一是豐富了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尤其是世界宗教文化的傳入使人們的信仰空間進一步擴大。但是,這一現象并沒有影響到社會大局,因為自由信仰滿足了人們精神生活的需要。二是促進了人們包容品格的形成。各民族在歷史發展的進程中,對外來性的物質文化,特別是珍貴物質的傳入,都有很大的熱情。但是對精神文化的傳入,就產生了不同程度的抵觸,有些甚至會出現矛盾沖突。這一情況并沒有在泉州出現,而是在泉州自由發展,相互吸收、融合與滲透,形成和睦繁榮的景象。泉州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互動,為泉州包容品格的形成提供了和諧的歷史環境。
綜上所述,泉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城市,其經濟發展奠定了海上絲綢之路發展的物質基礎,文化發展及自由的社會環境為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提供了社會環境,泉州海上絲綢之路的經濟活動具有文化屬性,中國對外輸出的主要是物質文化產品,而國外對中國產生重要影響的則是以宗教為代表的精神文化產品。泉州海上絲綢之路與中外文化交流在歷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陳玉霞,高芬.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與中外交流[J].蘭臺世界,2011,(5).
[2]張一平.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對南海區域的影響[J].新東方,2010,(3).
[3]陸蕓.海上絲綢之路在宗教文化傳播中的作用和影響[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5).
[4]陸蕓.海上絲綢之路與宗教文化的交流[J].中國宗教,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