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嘉峪關“天下雄關”碑由肅州總兵李廷臣1809年視察防務至嘉峪關時書寫而成,后來鐫刻成碑,立于嘉峪關東坊一里道左,即現在東閘門東南處。1842年,林則徐一行出關外,見西面樓上有額曰“天下第一雄關”,又路旁一碑亦然。說明此時的“天下雄關”碑已移至西門外。本文依據文獻資料論證了嘉峪關“天下雄關”碑位置的歷史變遷。
[關鍵詞]嘉峪關;“天下雄關”碑;位置變遷
[中圖分類號]K928.7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4)10-0031-02
嘉峪關因“天下雄關”的美稱而名聲顯赫。被譽稱“天下雄關”,一是因關城雄踞萬里長城西端終點,峭立于嘉峪山之麓,巍峨宏偉,險峻天成,是萬里長城防線上的重要軍事要塞、河西第一隘口;二是因嘉峪關西門外的“天下雄關”碑立于幾百年前,書寫氣勢,流傳于人們的口碑之中,使得“天下雄關”廣傳于世。
一、“天下雄關”嘉峪關
嘉峪關選址于嘉峪山西麓,居高臨下,占據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關城四周依山傍水,關城南、北兩翼長城扼守著寬約15公里的峽谷地帶,南部的討賴河谷和北部的黑山山脈與關相連,構成關防的天然屏障。
嘉峪關是明代萬里長城的西端起點,是明代長城沿線建造規模最為壯觀、保存程度最為完好的一座古代軍事城堡,附近烽燧、墩臺縱橫交錯,與長城、城臺、城壕、烽燧等設施構成了嚴密的軍事防御體系,是萬里長城防線上的重要軍事要塞、河西第一隘口。
中國名關險隘稱為“天下雄關”的有許多,這些稱譽只在口碑中流傳或刻在碑文中或寫在匾額楹聯之上,官方記載并不多。如著名的劍門關,原古關城樓是三層翹角式箭樓,閣樓正中懸一橫匾,書“天下雄關”。可惜,這座歷經千余年的雄偉古關樓,在1935年修筑川陜公路時被全部拆毀,僅存一塊長方形劍門關石碑。現關樓是1992年在原關樓舊址上重新修建的一座更為壯觀的仿古式關樓。再如著名的山海關“天下第一關”匾額,既不知是誰作出這贊譽之詞,對書法作者也眾說紛紜。然而嘉峪關在清朝仍被視為軍事重地,多次維修并駐兵防守,為人們所重視。關城內的碑、匾較好地保存下來,文人墨客也經常光顧,使它們的譽稱得到持久流傳。近年來,隨著旅游事業的發展,它們的名聲更加顯赫,這些譽稱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因此嘉峪關稱為“天下雄關”名副其實。
二、“天下雄關”碑的來歷
“天下雄關”碑,碑體通高3米、寬1.05米、厚0.78米,為青石質地,碑基下寬1.56米、上寬1.36米、高0.4米。碑正中刻有“天下雄關”四字,字高0.59米、寬0.45米,右刻落款為 “嘉慶十四年孟春,肅鎮總兵官李廷臣書” 小字一行。為保護此碑,于1987年9月修建六角六柱碑亭一座,坐南向北,碑亭柱距2.3米、柱高3.45米。上蓋灰瓦頂,裝龍首獸形瓦。
“天下雄關”碑的來歷,據《嘉峪關市文物志》記載:“清嘉慶十四年(1809)甘肅鎮總兵李廷臣視察防務至嘉峪關,見關勢雄偉,便寫下‘天下雄關’四字,后來鐫刻成碑,立于嘉峪關東坊一里道左。后又移至關城西165.7米處,坐南向北。”李廷臣當時是肅州鎮總兵,嘉峪關營是他管轄之內。肅州鎮總兵官職,是清王朝設在河西走廊中西部地區的綠營兵司令官,駐肅州城(今酒泉市)。順治四年(1647),設肅州協。康熙三十年 (1691),升置總兵。統轄金塔寺協、嘉峪關營、肅州城守營等,統兵員額,康熙時為9788名,乾隆時為10610名,嘉慶時為8674名。
三、“天下雄關”碑位置變遷
“天下雄關”碑原位于關城西門外165米處的戈壁灘上。碑曾斷為兩節,經修復后粘連在一起。2002年,搬入關城東閘門內碑廊東端,保存較好。現在原址樹立的碑為近年所建仿品。1989年1月17日,“天下雄關”碑被嘉峪關市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嘉峪關市文物志》中記載,“天下雄關”碑最初并不在西門外,而是在“嘉峪關東坊”。“嘉峪關東坊”在《辛卯侍行記》里有記載,作者陶保廉1891年隨其父由西安到新疆迪化赴任,當時他從酒泉向西途經嘉峪關,“自肅州試院啟行”,過北大河、丁家壩、安遠寨等地向西行進,未到關城時在路途中看到 “四里有木坊,題‘嘉峪東關’(近處多溝,皆沙河支流,石磧分隔。想夏間必漲闊,每溝下流得土壤,乃有小村)。二里過沙河(關南校場,又南為仁壽山,有九眼泉,東北流為沙河,溉田數頃。經關之東,又東北潛于沙漠),循關北長墻行,向西南上坡,入嘉峪關外城東門”。從這些地貌的描述中可推斷,“嘉峪關東坊”在關城以東,現嘉峪關村一組和文物景區所處位置。《嘉峪關市文物志》中的“嘉峪關東坊”和“南校場東二里有東關坊一座”記載一致。由此看出當時碑的位置在現在的東閘門以外處。
“天下雄關”碑立于32年后,林則徐途經嘉峪關時有記載:清道光二十一年五月二十六日(1841年7月13日),林則徐在浙江鎮海前線接到遣戍的命令,次日便踏上漫漫戍途。他到達嘉峪關的時間是1842年10月10日,《嘉峪訪古探幽》中寫道:“道光二十二年陰歷九月初七日,即公元1842年10月10日,林則徐一行由肅州出發到嘉峪關,他將沿途日記整理為《荷戈紀程》一書。”書中記述九月初八日出嘉峪關:“今晨起行,余策馬出嘉峪關,先入關城。城內有游擊、巡檢駐扎。城樓三座,皆三層,巍然拱峙。出關外,見西面樓上有額曰‘天下第一雄關’,又路旁一碑亦然。近關多土坡,一望皆沙漠,無水草樹木。”林則徐在當時不僅看到了“天下第一雄關”匾額,也看到路旁的石碑。“又路旁一碑亦然”由此說明石碑的內容也同匾額之意,是李廷臣所書“天下雄關”之碑。依此可知,這時的“天下雄關”碑已移至西門外。
1891年,《辛卯侍行記》作者陶保廉住嘉峪關行館,起行出嘉峪關時也看到“天下雄關”碑,書中有記載:“初四日,發嘉峪關行館,由內城東垣外繞南垣而西,出外城西門(青石額‘嘉峪關’三字,系重修改題者,今復裂)。石磧橫阻城根(于門旁取小石擲之,有聲唧唧如雞雛,稍遠則否)。一里道左石碑題‘天下雄關’(嘉慶十四年立)迤西磧阜更多,忽起忽伏,雖高不逾丈,而疲于升降。”這里記述了“天下雄關”碑的詳細位置。
光緒十二年(1886)進士裴景福, 在光緒二十九年(1903)閏五月,被謫戍伊犁。光緒三十一年(1905)三月二十七日,裴景福由廣州啟程,到伊犁經370余天,他將沿途記錄合成《河海昆侖錄》:“二十六日,晴,稍冷。午后入內城,出西門,登嘉峪關樓……俯視城方如斗,周圍不及一里。西三門第一門門樓三層,東亦三門,外為月城,門南向,出門北行數武,始折相西。關樓聳峙,門洞深四十步,門外土阜還之,車道在左,西北隅多碎石,取石向城擲之,落地作唧唧聲,他處則否,不能解也。距關門二百余步,道左碑矗立,書‘天下雄關,嘉慶十四年十月肅州總兵官廷臣書’。前明弘治七年,閉關絕西域,以此為塞。”
1925春天,中國現代陶瓷學家陳萬里(1892~1969)隨美國哈佛大學考古隊華爾納等赴敦煌考察,2月16日從北京出發,7月31日回到北京,共歷時五個半月。回到北京后,他把沿途記錄下來的所見所聞所感整理成日記體的游記《西行日記》,其中有記:“九日,早起進嘉峪關內城。內城甚小,除游擊公署及巡防營哨部外,僅破屋十余家而已。外城居民、鋪戶亦僅二三十家,荒涼已極。關之北為嘉峪山,長城環抱之,南則祁連逶迤數百里,形勢頗為險要。關城東、西各三門,城樓三層,望之儼然,雄壯過潼關也。西門外道左有《天下雄關碑》石,一望沙阜累累,渺無涯際,遂繞城北進東門回店。”
從這些史料的記載中可以看出,清嘉慶十四年(1809)甘肅鎮總兵李廷臣書“天下雄關”,后鐫刻成碑立于“嘉峪關東坊”,后遷至嘉峪關西門之外,即現在實地測量的西門外道左165米處。其遷址的原因及具體時間已無文獻可考,但從林則徐的日記中可知1842年10月10日之前,“天下雄關”已立于嘉峪關西門之外。
[參考文獻]
[1]嘉峪關市市志辦公室.嘉峪關市文物志[M].嘉峪關:嘉峪關市志辦,1985.
[2]陶保廉.辛卯侍行記[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2.
[3]陳秉剛.嘉峪訪古探幽[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5.
[4]裴景福.河海昆侖錄[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2.
[5]陳萬里.西行日記[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