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主辦方結束開場白,正式開始游園之旅前,到場的賓客中已經有人開始按捺不住,走到展區內觀看了。“豐富多彩,不是么?”站在數百種農業優新特品種前,一名來自媒體的同行說。
的確,對于生活在北京的所有人來說,第二屆北京農業嘉年華這場“多彩農業,點亮生活”的都市型現代農業盛會與所有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自3月15日起,為期51天的活動期間,在這個占地1000畝的昌平草莓博覽園內,有300家國內外農業企業參與,500多種農業優新特品種展示,近700種優質農產品展銷,涵蓋60余項先進農業技術,以及70余項農業創意體驗項目和娛樂游藝活動,為生產者和消費者搭建起一個交流、互動、發展的平臺,市民走進郊區,農民走進城區,感受多彩的農業世界。
北京農業嘉年華是將嘉年華的娛樂方式融入農業節慶活動中,打造出一個突出農業主題,體現農業生產、生態、休閑、教育、示范等多功能于一體的“歡樂農業” 饕餮盛宴。農業嘉年華呈現出的諸多融合功能,已經不僅是農業層面的問題,而是關于一個國際大都市如何發展農業的大課題。
農業功能再思考
“舉辦農業嘉年華到底意味著什么?”北京市委常委牛有成在參觀完第二屆農業嘉年華場館后,面對媒體自問自答,“農業嘉年華不僅要讓市民看到琳瑯滿目的都市型現代農業品種,更重要的是讓人們看到農業能給人們帶來什么。”這已經是牛有成不止一次強調大都市越來越離不開農業的“生產、生活、生態”功能了。
利用第二屆北京農業嘉年華的開幕機會,牛有成特意留下參會媒體,通俗地描述了他對農業“三生”功能的理解,“農業用生態方式傳遞著文化,用生活方式詮釋著鄉愁,用生產方式滿足著消費。”牛有成一邊承認農業在北京經濟結構中比重越來越小的事實,一邊強調著農業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北京的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雖不能控制GDP的速度,但卻能控制GDP的長度,正確地認識北京農業,科學地發展北京農業,事關著首都的可持續發展。”
中華文明數千年傳承下來的農耕文化,重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世界萬物遵循四季生長的規律,帶給今天人們的啟示是,一個城市的發展不可能一味地追求速度,更要尊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要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去權衡速度與品質,若要建設一個持續發展、和諧宜居的現代大都市,具有生態功能的農業則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而伴隨著大都市城市化進程的加速推進,鄉村的記憶被不斷蠶食,能夠記錄童年鄉愁記憶的,千百年來滿足人們日常生活需求的農業,雖不是惟一但卻是最為重要的傳承方式。
作為北京分管“三農”的市委常委,牛有成表示,都市型現代農業在城市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不僅不應該被人遺忘,而且要以各種方式不斷努力喚起人們的重視。“嘉年華就是一種全新的嘗試,它用生動的互動體驗告訴人們農業的存在,喚起人們對現代生產生活方式可持續的思考。”
在互動中走向市場
快節奏的生活方式,讓穿行于鋼筋水泥之間的城市一族們,無時不在向往著農業田園的休閑景觀,周末的農業休閑已經成為大都市人群重要的消費方式,如何把北京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經驗復制到更多區域。
牛有成指出,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的種植方式不能簡單地復制,可復制的是發展的理念,而這種理念的傳播不能靠一味地說教或者靜態的展示,要以互動體驗的方式讓更多的城市和人群所接受。
這也正是第二屆北京農業嘉年華的特色之一。“通過互動體驗,真正感受到了農業諸多有待開發的附加功能,大開眼界!”從四川樂山趕來參加第二屆農業嘉年華的王先生,指著場館內的“蜂彩世界”告訴記者,從養蜂知識的介紹,到與蜜蜂親密接觸,再到蜂產品的展示,讓他印象很深,感受也頗多。“養蜂是一種文化,能把它打造成集觀光、體驗、欣賞于一體的農業,確實很有創意。”王先生想著,以后有機會,也要把自家的農莊打造成這樣的體驗樂園,再擴大規模,引進更好玩、更有趣的農業新玩法,讓樂山也成為玩農業的好去處。
王先生說,自己是一名內科醫生,家里也承包了一個生態農莊,雞、魚、蔬菜,樣樣都有。他坦言,農業嘉年華給他帶來了很多新點子,回去以后,打算將農業與醫學相結合,搞生態農業,生產高端可追溯食品,讓國內的食品更加安全。
事實上,第二屆農業嘉年華設計的農事體驗活動,充分體現了趣味性、知識性、科技性、互動性、參與性的設計原則,同時也充分考慮到了各個年齡階層居民的不同需求。除了采摘各種水果、蔬菜,農事體驗樂園內還為市民們準備了集懷舊、創新于一體的趣味農事體驗活動,農業莊園的經營者和市民們可以親身體驗生物防治、種瓜點豆、草莓授粉的過程,也可以享受農作物播種、成長、收獲等階段的不同樂趣。
以“蜂彩世界”為例,此次打破了首屆農業嘉年華靜態植物展示的傳統,將動態農業融入其中,通過對蜜蜂秘密世界的探索,展示自然界“活”生物中的蜜蜂景觀,讓參觀者可以進行場景體驗和蜂產品制作互動體驗,既可以讓從業者們看到都市型農業的廣闊市場,又讓能消費者了解蜂產品生產的整個過程。
而走出農事體驗樂園,同樣體現互動性、娛樂性的拓展休閑樂園,藤蔓秋千、蹺蹺板、耕犁滑梯、踩太陽、踏水車等6項娛樂設施,以及由“豬兒跑”、“牛兒唱”、“鴨兒游”等動物雕塑布置而成的農事場景,更是讓小朋友、大人們置身于都市田園,在娛樂的同時感受著多樣農趣。
牛有成指出,當今城市人群對兒童的農業科普教育,往往重視教,卻忽視了育,大多數兒童不清楚農產品如何生長、發育,通過農業嘉年華的農事體驗和拓展休閑活動,可以有效補償農業科普教育方面的不足。
在牛有成看來,農業嘉年華的互動體驗是把農業的消費者和生產者結合起來,讓兩者直接見面,是農業在大城市走向市場的一種重要方式。
向技術要效益
在參與性、互動性盡顯的同時,第二屆農業嘉年華的知識性、科技性氛圍同樣濃郁。
熱儲能式立體草莓栽培技術、新型H型支架式草莓栽培、精準水培甜瓜技術、電解功能水、蔬菜嫁接機器人、黃瓜采摘機器人、二氧化碳發生器、迷霧技術……每個日光溫室內,市民不僅可以通過展示牌了解科技的基本知識與運用過程,還可以直觀地看到科技在實際種植中的應用,知識性與科技性緊密結合。
據了解,僅在主辦方昌平最具特色的草莓科技博覽區,就展示了10余種國際領先的草莓種植新技術,以及電動卷膜器、植物生長補光增溫燈、土壤電滅蟲機、負壓吸蟲機、植物聲頻發生器等現代化農業機械在農業發展中的應用。
“前段時間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北京時,特意提到北京發展農業一定要節水,而要做到節水,科技支撐就是必要的手段。”牛有成坦言,北京的都市型農業盡管在全國領先,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差距,不僅體現在節水、節能等技術的應用上,而且在產量、品質上也有提升的空間。
在牛有成看來,盡管北京的都市型農業已在全國領先,但農業效益不高仍然是北京農業發展的短板,同樣也是農業增長的空間。牛有成對媒體表示,通過農業嘉年華的平臺,政府就是要告訴人們,只有通過科技支撐,利用現代化的裝備,運用新品種新技術,北京的農業才能更加節水、節能、高效,產出的經濟效益才會更高。
實際上,數百年來,衡量農業的產出率主要以畝產價值來計算,大田農業時期,北京農業的畝產以百元計算,之后隨著農業結構的調整,畝產達到了數千元,如今,隨著都市型現代農業快速發展,北京農業的畝產已經達到了萬元。
而之所以農業效益連年突飛猛進,除了有科技支撐的重要作用之外,牛有成認為,都市型現代農業強調的市場導向亦是關鍵,“傳統農業是以市場需求和農民增收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而具體到都市型現代農業,兩者是分開的,是以市場需求為出發點,農民增收為落腳點,要求從業者必須先研究市場。”
在牛有成看來,大城市發展農業,面對的消費層次很多,特別是高消費群體大量存在,像北京這樣的區域,不可能依靠自己的種植能力滿足所有人群,大量的中低端消費應該以外埠供應為主,而北京的農業發展主要以滿足高端消費為主。
“如果北京都能像昌平發展草莓一樣來滿足高端市場需求,北京農業的短板就會彌補。”牛有成說,昌平草莓以滿足市民的休閑采摘為主,產生的價值較高,是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的成功范例,這也是北京農業嘉年華把草莓博覽作為主要內容的原因之一。
實際上,嘉年華的舉辦已經讓昌平草莓受益頗多,昌平區副區長蘇衛東直言,往年的3到5月份,也是草莓售價最低的月份,屬于草莓銷售最難的季節,一些無法完成采摘的草莓只能低價賣給商販,而自從去年舉辦嘉年華以來,昌平的草莓不僅全部讓市民采摘了,且價格也很好,平均每斤多銷售10元,多出來的價值已經達到了往年市場出售的價格。
“正因為昌平草莓的種植從一開始便注重市場需求,現在3000種植戶的種植溫室,每棟溫室的產值平均在3萬元左右,年總收入已經達到了4億元。”蘇衛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