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世界各地長期關注北京高端醫療健康市場的投資者而言,現在終于到了出手的機會,社會辦醫已經成為受政策鼓勵的投資選擇。
1月6日,承載著社會辦醫試點重任的通州區傳出利好消息,北京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推進北京國際醫療服務區試點工作的若干意見》(京政辦發〔2014〕2號)(以下簡稱《若干意見》),明確了位于通州潞城鎮的北京國際醫療服務區發展的總體思路、功能定位和發展目標,針對園區建設過程中的規劃、土地、準入、注冊登記、合作辦醫以及運營過程中的設備采購、醫師多點執業、財稅價格等突出問題,制定了有針對性的系列試點政策,為園區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水平運營提供了發展動力。
重大的利好消息再次驗證了促進社會辦醫是當今醫療行業大勢所趨。北京此番政策的放開,鼓勵北京國際醫療服務區在社會資本辦醫方面先行先試,加快構建符合首都特點的醫療服務體系和多元化辦醫格局,毫無疑問,使其具有了北京乃至全國社會辦醫最為寬松的政策環境。
誰可辦醫?
盡管鼓勵在先,但到底鼓勵什么樣的社會資本在北京辦醫?此次政策給出了明確的答案。
【政策】外資辦醫:支持外資醫療機構到園區發展。
【解讀】按照2000年頒布的《中外合資、合作醫療機構管理暫行辦法》規定,中外合作合資舉辦醫療機構的中方股權比例不得低于30%,投資總額不得低于2000萬元,合作年限不得超過20年,外商獨資醫療機構僅允許在局部地區試點。由于園區定位為面向國內外提供國際化、高端化服務,需要引入一批有實力、有特色的外資醫療機構進入,而國際一流外資醫療機構多傾向于長遠發展和擁有更多自主權,外國醫師私人診所更注重小、精、專,因此需要向國家有關部門申請適當放寬準入條件。《國務院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3〕40號,以下簡稱“國發40號文”)也提到:“進一步放寬中外合資、合作辦醫條件,逐步擴大具備條件的境外資本設立獨資醫療機構試點。”因此,北京將積極向國家有關部門爭取此項政策在北京試點。
【政策】內資辦醫:鼓勵社會資本與公立醫療機構合作辦醫。
【解讀】目前國家政策雖然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公立醫院改制重組,禁止政府舉辦營利性醫療機構,但對于社會資本與公立醫院合作辦醫機構的性質沒有具體規定。北京市社會辦醫機構參差不齊,在目前公立醫療機構占據絕對主導地位的情況下,促進社會辦醫機構實現規范、高端起步符合社會辦醫機構發展需求,同時可實現合作雙方的共贏。
兼顧當期投資與長遠發展
先行先試,也就意味著不可能一步到位,未來仍有調整拓展的空間。在醫療用地項目中如何切實體現政府的支持,以及如何為未來的北京國際醫療服務區發展留足空間,事關北京國際醫療服務區的當前投資和長遠發展。
【政策】土地利用:完善園區建設的土地政策。
【解讀】此條政策分為開發和供地兩個環節。在開發環節,現有土地開發方式是按照土地用途分別開發和核定成本,考慮到醫教研用地主要是按照劃撥和協議出讓方式供地,為了分擔土地開發成本,實現資金平衡,減輕政府財政壓力,《若干意見》提出允許醫教研用地和多功能用地組團開發。在供地環節,目前有劃撥和出讓兩種方式,出讓又分為協議出讓和招拍掛公開出讓。社會辦非營利性和營利性醫療機構的用地方式,《若干意見》按照“京十八條”土地政策進行了重申;對于規劃為經營性用地的項目用地按照相關規定應采取招拍掛公開出讓的方式進行,但由于“醫、養、康一體化”項目具有一定的專業性和公益性,也是政策鼓勵方向,《若干意見》明確此類項目用地可以采取招標的方式取得。
【政策】融資模式:鼓勵園區創新融資模式。
【解讀】健康服務業涉及面廣、產業鏈長、技術含量高,僅靠分散資本各自為戰很難短期內形成集群效應。在國發40號文中明確提出,“政府引導、推動設立由金融和產業資本共同籌資的健康產業投資基金”。《若干意見》支持園區設立產業基金,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壯大。該基金可在做好產業發展的同時,支持臨床科研和轉化醫學等項目在園區發展。另外,醫療健康服務業中許多產業類型是新興產業,傳統的融資模式難以滿足發展需求,《若干意見》鼓勵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提供配套服務。
【政策】未來發展:為園區醫療機構項目預留發展空間。
【解讀】按照《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國務院令第149號)規定,設置醫療機構應當符合醫療機構設置規劃,而醫療機構設置規劃應當根據行政區域人口、醫療資源、醫療需求和現有醫療機構的分布狀況確定。園區以培育面向全國、服務國際的健康服務產業鏈為核心,主要滿足國內外多層次的健康服務需求,重點提供非基本醫療服務和著力發展健康服務業,因此《若干意見》提出“在編制醫療機構設置規劃和區域衛生規劃時,為園區醫療機構項目規劃預留發展空間”,其包含著兩層含義:一是將園區醫療機構設置規劃納入全市規劃,不受通州區域規劃指標限制;二是在全市規劃中,對園區醫療機構設置預留發展空間,配置額度向園區傾斜。
辦醫實踐中的政策支持
確立了準入門檻和用地等政策,在社會資本辦醫的具體操作中,政策也明確了政府的支持方向。
【政策】工商登記:推進營利性醫療機構工商登記便利化。
【解讀】這條政策包括三方面內容:注冊資本認繳制、籌建登記和總部注冊。一是根據國務院關于企業工商登記制度改革的精神,實行注冊資本認繳制,可以明顯降低辦醫成本。二是比照《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條例》籌建登記的做法,先辦理營業執照,再取得行業準入許可,社會辦醫機構在取得企業法人資格后,可以在申辦行業準入許可期間著手開展招工、洽談、簽約、貸款等前期籌備工作,縮短籌備時間。三是根據國發40號文提出了總部注冊、連鎖經營政策等,吸引營利性醫療機構等健康服務業機構到園區注冊總部,發展健康服務業總部經濟,形成產業集聚效應。
【政策】政府扶持:對園區建設項目給予政府資金支持。
【解讀】該條政策一是對市、區兩級政府在園區基礎設施投入責任進行了劃分,明確符合市政府固定資產投資等相關政策的園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可以給予市級資金支持;二是非營利性醫療項目公益性強、資金需求量大,為支持園區項目盡快落地并降低辦醫成本,政府可以給予非營利性醫療機構一定的建設資金支持,具體辦法正在制定之中;三是基于園區“醫、教、研、養、康”五位一體的功能定位和特點,對于園區內非營利性養老機構,可按照《北京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本市養老機構建設實施辦法的通知》(京政辦發〔2013〕56 號)享受建設和運營資金補助。
【政策】多點執業:支持在園區開展多種形式的醫師多點執業試點。
【解讀】人才缺乏是社會辦醫機構發展的最大制約因素。一是目前醫師多點執業須原單位審批同意,政策支持公立醫療機構與園區內社會辦醫機構簽訂醫師多點執業合作協議,支持醫師及團隊到園區內社會辦醫機構執業,通過調動公立醫院、社會辦醫機構和醫師三方積極性,既可解決園區醫療機構人才需求問題,又可防止對公立醫院沖擊過大,還可為多點執業積累經驗。二是按照目前規定,公立醫療機構在職醫師不允許舉辦獨立診所,政策提出將向國家有關部門爭取試點政策。三是考慮到園區定位為國際化,政策鼓勵外國醫師按照有關規定來園區執業。
【解讀】目前大型醫用設備的相關管理政策主要針對的是公立醫療機構,社會辦醫機構參照執行。按照規定,對甲類大型設備配置需求由國家衛計委直接依申請一事一議審批,乙類大型設備由國家衛計委審批配置規劃并向各省市下達年度總額控制指標。考慮到園區定位,為支持園區醫療機構自主發展,政策提出,對甲類大型設備配置需求,向國家衛計委申請放寬審批條件;對乙類大型設備配置需求,按照《北京市衛生局關于進一步規范大型醫用設備配置管理工作的通知》(京衛藥械字〔2013〕52號)相關規定執行。
【政策】醫保合作:鼓勵園區醫療機構與保險機構開展合作。
【解讀】制定這條政策基于以下考慮:一是園區定位為國際醫療服務區,服務對象面向全國、服務國際人群,付費方包括國際商業保險和國內商業健康保險,醫療服務機構需要通過JCI等國際標準認證。《若干意見》提出支持園區機構與國際醫保和國內商保開展合作。二是為了方便醫保支付結算,《若干意見》提出推動平臺對接,簡化理賠手續,方便國內外患者就醫。
【政策】價格收費:落實支持社會辦醫的財稅和價格政策。
【解讀】此條款關于建設環節行政事業性收費政策、運營環節的公用設施服務價格和醫療服務價格政策、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政策均參考國發40號文擬定,相關試點政策有利于降低社會辦醫成本。一是目前醫用設備根據類型不同,折舊年限一般為5—10年不等,由于醫用設備價值高、更新換代快,醫療機構在起步階段稅負較重。根據《企業所得稅法》規定,“由于技術進步,產品更新換代較快的;常年處于強震動、高腐蝕狀態的”的固定資產和設備可以采取縮短折舊年限和加速折舊,據了解,部分醫療機構固定資產和大型設備符合以上規定。《若干意見》提出,采取加速折舊的辦法降低社會辦醫機構稅負。二是根據現有規定,進口設備免稅政策沒有主體性限制,只有技術性限制,考慮到園區醫療機構的高技術性和高端性,《若干意見》明確提出園區內醫療機構享受國家和本市進口設備免稅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