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聞評論是一家報紙的旗幟和靈魂,傳達著報紙的立場和觀念。然而在當今網絡評論大行其道和報紙評論同質化問題的沖擊下,報紙評論的地位和影響有所動搖。在突破傳統、迎接挑戰、力求創新的道路上,《新京報》開辟出的《評論周刊》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應對典范。
【關鍵詞】《評論周刊》 優勢 特色
《評論周刊》創辦于2008年5月10日,每逢周六與讀者見面,是《新京報》在2008年的改版中推出的一項新舉措。在其改版啟事中,《新京報》宣稱:“評論周刊的形式將更加多元,視野將更加開闊。讀者將看到一個優秀言論的集成讀本,一個面向大眾的‘聲音廣場’。真正實現‘立于北京而懷遠’的視野,‘追求法治和人文’的價值觀,以及‘積極穩健有見地’的方法論。”開同城同類媒體的先河。
一、《評論周刊》的創辦背景
1、網絡評論的沖擊
網絡評論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商業網站的評論,一種是大眾在不同網絡平臺上發表的評論。對于第一種來說,因為國家規定商業網站沒有獨立采訪權,所以在新聞事實的報道上,他們與傳統媒體及其網站相比并沒有競爭優勢,但是他們可以轉載傳統媒體的新聞報道,然后組織自己的資源,對時事進行策劃評論。憑借大眾對網絡接觸的便捷性以及依賴性,吸引了不少受眾。
另一種是大眾自己發表對新聞時事的見解,比如各大門戶網站新聞報道的頁面中一般都會有分享到各個社交網站(如新浪微博、騰訊空間、豆瓣)的鏈接,分享時可附有自己的觀點;還有觀點碰撞的聚集地:論壇,影響較大的有強國論壇、天涯論壇等,這里不乏見解獨到的評論文章;近年來興起的微博,更是以其短小精悍的評論文字受到人們的歡迎,名人可以發表自己對時事的看法,草根們也可以,而且往往會在熱門微博里發現草根名博的身影,這些人形成了新的輿論場。此種評論最大的特點就是相對比較自由,門檻也比較低,更貼近大眾的生活。
網絡評論以其多元化、貼近性和參與性贏得了越來越多的受眾,同時搶占了報紙評論一定的生存空間。
2、報紙評論的趨同化
報紙評論的選題,一般是當前社會上的熱點。也就是說新聞評論與新聞報道存在共生性,新聞話題日漸集中,使得新聞評論的論點相對集中。如果報紙不能推陳出新,提出獨到的見解和看法,就很容易出現“千報一面”的報紙評論現象。
除了評論的內容趨同外,評論的形式也逐漸趨同。報紙評論長于論辯,條剝縷析,邏輯性很強,從而使文字傳播的優勢凸顯出來。但是報紙評論的說理手段單一,而且評論的文本寫作模式相對固定,容易使讀者對評論產生閱讀厭倦感。
基于以上兩個方面的原因,受眾逐漸開始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媒介閱讀評論,除去網絡這個龐大的系統外,電視、廣播也占據了不少比例,報紙評論的份額有所減少。在這種情況下,《新京報》憑借自己自創刊以來的創新精神和一年一改版的傳統,創立了《評論周刊》,強化和突出言論特色。
二、《評論周刊》的理念和優勢
1、“高端評論”“專業評論”的創辦理念
《新京報》嫡出于《南方都市報》,繼承與發揚了《南方都市報》“敢為天下先”的創新理念。從創業一開始,對受眾的定位就比較高,報紙定位為“高端都市類時政報”。在其后每年的改版中,其創刊理念并沒有太大的改變。《評論周刊》的定位依舊是“高端評論”和“專業評論”,這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和約束了一部分受眾的加入,但是卻實現了在北京報業市場中差異化競爭,明確目標,清晰定位,為自己贏得了很大一部分的目標受眾。
2、《新京報》的品牌優勢
《評論周刊》依托《新京報》創刊,為自己贏得了先天的品牌優勢。紙媒本來就有較高的公信力、權威性和影響力,《新京報》就更是如此。當時的《新京報》經過將近六年的建設,在北京的報業市場上占有了一定的市場份額,也獲得了多項媒介類獎項,產生了一定的品牌號召力。良好的品牌效應可以為《評論周刊》在創立之初打下扎實的讀者基礎,便于迅捷的占領北京報業的評論市場,并成為領軍者。
3、位于北京的地緣優勢
這份周刊有兩種資源可以依托:一是北京的新聞環境;二是北京的文化氛圍。北京是媒體扎堆最多的城市,媒體之間的競爭很“熱”很“火”,這種氛圍必然會催生一份上進的報紙在辦報思想和業務上的突破。而且由于北京是一個越來越國際化的大都市,北京人的眼界必將越來越寬,對事物現在和未來的認識也越來越有深度,這種思想上的需求為《評論周刊》的誕生提供了基礎。
綜上所述,《評論周刊》所秉持的優秀的創刊理念以及自身所具備的品牌優勢和地緣優勢為它日后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三、《評論周刊》形式和內容的逐漸完備
一家報刊安身立命的根本還是在于其內在品質,即其內容及表達形式。《評論周刊》之所以能夠在網絡評論大行其道、電視廣播評論都占據一定份額的市場中分得一杯羹,其根本原因還是在于周刊的形式和內容逐漸臻于完備,建立了自己的特色。
1、細分周刊版面,擴展評論空間
2008年5月創刊后的《評論周刊》每期設置八個版面,每周六出版。設置的主要版塊有:觀察、訪談、京報講堂、網評、一周、民間、專欄、對話;從2009年3月21日起,添置新版PK臺;自2009年4月25日起,增設新版京報調查,設置的特色小欄目有:一周觀察、聲音、上周評論排行榜、看中國、看世界、全民開博、板磚橫飛,等。這些版面的設置與劃分,盡可能的擴大了紙媒評論的版面空間,發揮出了報紙評論的實用功能。不同的版面關注不同的點,收集不同的聲音,更好地保證了多方意見的表達和深入調查研究的分享和傳播。
2、采集多方聲音,建立聲音市場
我們可以看到《評論周刊》不同版面有著不同的分工和設置,其中《民間》、《網評》和《一周》這三個版面的設置體現出了《評論周刊》的原創性與草根特色。
《民間》設有“公民聲音”、“記者手記”和“異議”三個欄目,這個版面的亮點在于“公民聲音”欄目,其稿件大都來自于普通市民,目的就是打破紙媒專業記者主導話語權的傳統,吸收多方觀點,傾聽百姓聲音。《網評》版則體現了網媒與紙媒的融合——即從微博、博客、門戶網站等網絡媒體中選取有代表性的評論內容然后進行“二次加工”,剔除評論當中情緒化的發泄和極端化的偏見,而保留下比較成熟理性的觀點。如此,網評版面既融合了網絡評論語言的特點,吸引讀者眼球,又發揮了紙媒引導輿論、傳播主流價值觀的作用。《一周》版設有的欄目有:看中國、看世界、評論排行榜、聲音。這一版主要是通過摘登其他媒體的評論,來給受眾提供一個事實的多方位立體化展現,形成一種“評中評”的局面。
3、支持觀點交鋒,彰顯理性開放
自2009年3月21日起,《評論周刊》開設“PK臺”版面。每期都會由編輯提出一個辯題,然后在版面當中設置“正方觀點”和“反方觀點”兩個欄目分別刊登代表正反兩方面針鋒相對的觀點,而不表達帶有傾向性的第三方觀點。如此一來,讀者將不受報紙本身觀點的牽制,而是完全憑借自己對事實的判斷來吸收評論,接納觀點。可以說,《新京報》借助讓觀點自由發聲的“PK臺”樹立了自己理性、公開又極具開放性的傳播者的形象。
4、廣泛采集民意,注重權威解讀
“京報調查”是《評論周刊》于2009年4月25日新開辟的版面,《評論周刊》宣稱:“本版宗旨是‘采集民意,權威解讀’——就公眾關注的熱點話題進行網絡調查,發布調查結果,刊登有代表性的網民觀點,并約請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參考調查結果對有關話題進行分析點評。”比如在2013年5月4日,五一假期剛剛過去,可當時為了五一的三天假期,人們在五一前連續工作了7天,這樣的假期安排引起了公眾很多抱怨。京報調查就敏銳地捕捉到了這個熱點話題,然后對此進行了調查并將調查問卷和搜集的數據反映在了報紙上,其中顯示78.4%受訪者支持將小長假改為長周末。緊接著在調查結果旁邊亮出了人大代表蔡繼明的觀點——調整假期應征求民意。像這樣將受眾觀點,專家評論相結合的處理手法最大的亮點在于有理有據,不說空話。首先先擺出實實在在的統計數據,然后相關專家根據調查結果給出相應的建議或者評論,從而保證了評論應有的客觀性和專業性,同時在專家與編輯的互動過程中又避免了報紙評論的純粹的說理性和長篇大論的說教氣味,使得報紙評論更加人性化,能夠引起讀者的參與度和興趣。
網絡媒體的興起使得媒介生態環境發生了巨大的改變,迫使各種媒體重新洗牌,參與競爭,“每一種舊媒體都被迫同新崛起的媒體共存。”①面對新媒體評論的沖擊和紙媒的發展瓶頸,《新京報》勇于推陳出新,在資訊泛濫和評論競爭激烈的時代,推出一份重在引導或提供評論資訊的周刊,深入分析和廣泛調查事實,給其他紙媒提供了良好的借鑒。□
參考文獻
①胡泳,《共有媒體初探》[J].《新聞與傳播》,2008(2)
(作者單位: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