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北京晚報·五色土》副刊,作為典型的文藝性綜合副刊,一直以來秉承其雅俗共賞,平民化與高品位兼容的辦刊理念,吸引了一大批忠實而熱情的讀者,是《北京晚報》傳承至今的傳統欄目和特色副刊。本文從辦刊思想、欄目設置、內容特色、語言魅力四個方面對《五色土》副刊進行了簡單分析。
【關鍵詞】《北京晚報》 副刊 特色
我國著名報人趙超構先生曾經說過“新聞是報紙的靈魂,副刊是報紙的面孔,報紙耐看不耐看主要看副刊”,金庸先生也曾說“對于報紙而言,新聞為攻,副刊為守”。由此可見,副刊在一份報紙中的地位之重,報紙副刊是吸引新讀者,留住老讀者的重要領地。
在數字化時代日益興盛的今天,在紙質媒體被新興數字媒體猛烈沖擊的狀況下,《北京晚報》依然能夠堅守陣地,受到諸多讀者的喜愛,引領北京報業市場,《北京晚報》副刊《五色土》在這中間起到了功不可沒的作用。
一、《五色土》副刊的辦刊思想
《五色土》的名字源于北京中山公園社稷壇的五色土,土呈五色,叫五色土。《五色土》副刊是自《北京晚報》1958年創刊以來一直保有的傳統欄目,半個世紀以來培育了一大批忠實而可愛的讀者,是很多讀報人每天必看的欄目。
《五色土》副刊自產生之日起,就堅持做好文藝性綜合副刊的本職工作,以堅守文學陣地為己任,堅持雅俗共賞、平民化視角和高品位文化理念相融合的辦刊思想。《五色土》副刊既具有大眾文化鮮活生活的語言外殼,又兼有精英深度文化的內在氣質,并以其深刻的文字、真摯的感情、多變的風格以及對于生活深沉的感悟和思考,感染了每一位讀者,也吸引了越來越多讀者的青睞甚至積極向副刊投稿,努力參與其中,不斷地以一片熱忱之心為《五色土》的繁榮增磚添瓦。
二、《五色土》副刊的欄目設置
自2012年新年伊始,《北京晚報》應時代和社會發展的趨勢隨之改版,嶄新的面貌令人耳目一新。改版后《北京晚報》的版面設置有了很大變化,特別是“五色土”版面突然“長個兒”了。“五色土”增加到了十幾個版,內容上也有很大改變。
目前,據不完全統計,《五色土》副刊的欄目設置有:《點睛》、《特稿》、《文娛關注》、《教育》、《閑事》、《名人食單》、《閱讀》、《記錄》、《連載》、《漫畫》、《財智》、《人與法》、《養生》、《慈善》等等。欄目設置有一定靈活性,周一至周五都會有不同的欄目滿足讀者多樣化的需求,固定欄目與機動欄目相結合,融入當下熱門話題和公眾關注焦點,如《文娛關注》欄目于2014年4月17日刊文《國產都市劇為啥總時尚不起來》,吸引廣大年輕人的目光;《財智》欄目于2014年4月23日刊文《辦相親會 銀行搶居委會的活兒》,文章生動有趣,既得到老年人的喜歡,又吸引讀者關注財經生活;《養生》欄目于2014年4月23日刊文《大熱天 古人如何相聚》等,激發當代文人的極大興趣和獵奇心理。以上幾個欄目文章均貼合當時社會熱點話題,極大的豐富了副刊的內容,足夠引起新老讀者的關注和喜愛,看點十足,滿足了不同讀者的個性化需求,為副刊增添了新鮮性和趣味性。
三、《五色土》副刊的內容特色
《五色土》之所以取這樣的名字,一是勉勵自己要隨時注意副刊的地方特點,二是督促自己要經常注意副刊的多樣性。所以《五色土》副刊在內容上兼具文藝性、知識性、趣味性和娛樂性多種風格相互輝映。多樣化的欄目設置和內斂又不失活潑的文字,既有一定程度的新聞性和時代性,關注社會焦點,貼近民生底層,又堅持濃濃的文學色彩和不變的人文關懷。
關于《五色土》副刊的趣味性和知識性,這兩個因素是大部分讀者選擇這份副刊的主要原因。所謂“趣味性”,就是指讀者對副刊上刊登的文章感興趣,覺得文章有趣兒,因而愛看。“知識性”則是指人們在讀過文章后,能獲得一定的有益的知識。①《五色土》副刊一直以來堅持知識性和趣味性的協調配合,既不失其豐富讀者知識、擴展讀者閱讀視野的作用,又保留其活潑多變的文風體裁,不讓人覺得報紙過于刻板無味。
此外,《五色土》副刊的特色還在于彰顯濃郁的地方風情。身為土生土長的老北京近些年風雨變化的見證者,《五色土》副刊在對北京這個古都的觀察與記錄上從來都不敢懈怠,關于北京無論是好的變化,還是不好的變化,它都忠實的反映在了一張張都已發黃的舊報紙上,陳年舊事也罷,雞毛蒜皮也罷,她都心里有數,都有跡可循。
《五色土》作為《北京晚報》的副刊,《北京晚報》創刊至今歷史悠久,是北京市信譽度高、公信力強的報紙,過往的歷史更是積累下來了其他報紙難以比擬的對北京的親和力。《北京晚報》對于在北京的人們,早已不只是一份報紙,更是一份對歲月和歷史的懷念。而《五色土》副刊,在這長長的歲月里扮演了一個不可缺少的角色,把北京的喜怒哀樂,北京的起起落落,北京的邊邊角角都留在了這份報紙里,使副刊顯得“京”味突出,每一期副刊留下的不僅僅是方方正正的鉛字,更是豐厚的文化積淀和人文資源。
《五色土》曾在每周二刊出《胡同記憶》欄目,通過編輯手記、消失的胡同等欄目,將老北京的胡同文化淋漓精盡的展現在讀者的面前;而曾在每周日推出的《四合院》,其開設的《追尋》、《光陰》專欄則以四合院為背景,極具北京地方特色,展現了人文關懷。
由于近些年北京改建,致使大批北京特色建筑、老北京符號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為了紀念,為了不忘記,為了永存,《五色土》抓住一點一滴的時間,努力留住老北京的古都風韻。越來越多極有特色和價值的名人故居、老字號等正在一點點的消逝,也讓越來越多的曾對這些懷有深厚感情的讀者留下了遺憾,而《五色土》就提供了這樣一個平臺供他們去懷念、回憶和銘記,抒發自己的感情。
目前《五色土》設置的欄目《文娛關注》和《記錄》,也同樣具有北京地方特色,記錄北京的方方面面,激起讀者的共鳴,努力從地理和心理上共同拉近與讀者的距離,增添人情味。
四、《五色土》副刊的語言魅力
《五色土》副刊的發稿大體有三個來源,一來自專家學者、文化人;二來自報紙記者、編輯;三來自工作在各行各業的各個年齡段的讀者。
雖然《五色土》的稿件來源多種多樣,但文章語言大都堅持文藝性和通俗性的原則。來自專家學者、文化人的文章,則多采選小篇幅文藝性較強的文章,最喜深入淺出,生動而富有韻味,顧及廣大讀者的閱讀水平,不宜太過深入艱澀,如2014年4月23日的《五色土/閱讀》欄目文章《今天怎樣讀莎士比亞》,由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程朝翔所作,全文篇幅不長,但僅用了四個詞:邪惡、愛、放棄、和解,就闡釋了當代對莎士比亞作品做了重新詮釋;來自本報記者、編輯的文章,則比較著重社會性和娛樂性,要有看點,能吸引讀者目光,緊跟社會熱點話題,如2014年4月21日的《五色土/記錄》欄目文章《胡同之患》,由本報記者谷多、劉航攝影報道,文章圖文并茂,有力的揭示了胡同里存在的種種隱患,一下就抓住了讀者的眼球;來自廣大讀者的文章,則生活化很強,感情色彩較濃厚,能夠引起其他讀者的共鳴,有一定的文化價值和情感價值,如2014年4月21日的《五色土/閑事》欄目文章《導盲犬珍妮》由讀者投稿刊出,作者娓娓道來與中國首位女盲人鋼琴調音師陳燕和她的導盲犬珍妮的故事,文章短小,溫情脈脈,溫柔的勸導“大家不要隨意逗弄工作犬,他們是盲人的眼睛”。
《五色土》副刊整體的語言魅力在于,文章文藝性十足的同時又生動、通俗而有韻味,能夠想讀者之所想,符合廣大讀者的喜好和閱讀習慣,所以一直以來受到諸多讀者的偏愛和追捧。
總之,《五色土》副刊以其獨特的辦刊理念,一直堅持到如今并且受到無數讀者的關注,這與整個工作團隊以及所有喜愛這份副刊的讀者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也因為《五色土》副刊有著其他副刊所不具有的深厚文化積淀和獨特辦刊特色,所以即使現代社會新興數字媒體風靡一時,可喧囂過后,《五色土》副刊的不可復制和獨一無二,正是其文化地位和價值的體現。□
參考文獻
①鳳翔,《“五色土”副刊的趣味性和知識性》[J].《新聞與寫作》,1990(10):35-36
(作者單位: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