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字和圖片構成文本結構。本文探討的是新聞報道文本結構中的新聞價值,是記者或者編輯在文字和圖片選擇中所體現出來的價值。本文以北京暴雨報道為例來分析文本結構中的新聞價值,試圖探析新聞事件是怎樣被賦予“價值”而見于報道的。
【關鍵詞】新聞價值 文本結構 文字 圖片
一、新聞價值的定義
新聞價值是由新聞價值源、新間價值觀和新聞價值實現等多種涵義所組成的,既有包含新聞特性的客觀事實、新聞工作者選擇衡量新聞事實的標準,還包含受眾接受新聞時的態度。
在新聞界關于新聞價值的定義主要有三類:即所謂的三種學說,首先是素質說,新聞價值是指“一個事實所包含的足以構成新聞的特殊素質和各種素質的總和。”①其次是標準說,“新聞價值是指選擇和衡量新聞事實的客觀標準。”②最后一個是功能說,“新聞價值就是指新聞事實適應社會需要的功能。”③
這些定義的共同點是:新聞價值決定了什么樣的事件能成為新聞。從這一點出發,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看待新聞價值:
1、事件本身具有新聞價值
由此引申出來的問題是:什么樣的事件才有新聞價值?是這個事件所涉的人物還是這個事件對人們的影響?事件的潛在價值如何發掘?
2、新聞工作者對事件的判斷使得事件成為新聞
由此引申的問題是:新聞工作者是如何看待有價值的新聞的?判斷的標準是什么?這也是當今新聞界主流工作人員的狀況:新聞價值在這里被當成一種參照標準,新聞工作者根據這個標準來選擇新聞事件。
3、新聞制作過程中的文本結構
不管是新聞稿、社交媒體內容還是其他的網絡內容、圖片、視頻等,或者是已刊的新聞媒體報道。由此引申出來的問題是:這些文本是如何建構新聞價值的?正如哈特利在1982年指出,“在特稿中新聞價值的判斷使得我們進一步去探究這個報道是如何行文的,而勝于去探究為什么會選擇這個報道。”這正是本文結構探討的視角。從這個角度對新聞價值進行探討,是對新聞價值理論的補充和拓展。
新聞價值“管理著每個階段的報告和編輯過程,并且它們融入在文本中。”在本文中,筆者以一種新的視角——即從文本結構出發(包括文字和圖片)來思考新聞價值。
二、以文本結構視角看新聞價值
在新聞實踐中研究者將新聞價值看作是新聞選擇的參照標準和準則。比如,有些新聞工作者認為具有新聞價值的事件應該涉及到國家領導人,或者事件影響到大多數人的人身安全和生活等。這種判斷事件的新聞價值的方式會因個體的不同而不同。“每個記者和每個編輯對于事件是否具有新聞價值有不同的看法。因為這種判斷過程本身具有主觀性。”。以文本結構視角來看新聞價值,我們可以通過分析文本話語結構(包括文字和圖片)來總結其新聞價值的具體呈現狀況。
比如,在以下新聞的標題中:
“7·21”特大暴雨造成全市近百億元經濟損失
北京遭遇61年來最大暴雨
北京:遭遇近年最強暴雨襲擊
以上所列舉的標題運用了“最大”、“最強”等描述,體現出了新聞的重要性。這類新聞文本的操作手法常被新聞工作者使用,已成為業內新聞操作慣例。再比如下面的標題采用“史上最……”的文本結構,來表現不同事件的極端屬性。
“史上最牛司機”涉嫌五項交通違法
史上最嚴研究生考試成績2月22日起公布
武漢兩會“史上最短”
本文所采取的視角,不同于新聞事件本身的價值或者新聞價值判斷標準與原則,而是從事件如何通過文字和圖片的選擇和使用來呈現其新聞價值的——即從新聞文本結構如何體現和建構新聞價值的角度來探討。
三、文字與新聞價值
在新聞編輯過程中,很多稿件在文字上的變化是為了使其新聞價值達到最大效果。其手段包括改變新聞稿件的行文結構,特別是把更具新聞價值的段落前置,刪去無關痛癢的段落,修改或替換某個詞匯,還可以通過強調消息源的權威性來達到新聞價值的顯著性效果,或者使用效果強大的詞匯如“史上最……”等來加強其新聞價值。這些文字有其立場和態度傾向。
表1總結了在新聞報道中,通過不同文字的選擇和使用,能構建不同的新聞價值。這種文字分析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其立場。這種立場在評價性語言里很容易看出。涉及到情感的文字,我們也可以從中看出其態度。其他如詞性、數詞和量詞、明喻、暗喻、比較、影響等也是評估的參考指標。
例如:鳳凰網“北京暴雨”專題中有一篇轉自人民網的特寫報道——“北京暴雨,我們守望相助”一文,開頭有一段“核心閱讀”:
7月21日,特大暴雨襲擊北京!截至22日17時,已發現37人遇難。面對這場自1951年有完整氣象記錄以來最大降雨,無論是否相識,無論身處何地,人們心手相牽,守望互助,用愛心和堅守傳遞力量、傳遞溫情。
在上文中,可以看到表示判斷性詞匯有:特大暴雨、最大、遇難、守望互助;表示情感性詞匯有:心手相牽、守望互助、溫情、愛心;表示強度詞和數量的詞匯有:37人、22日17時、自1951年、最大降雨、特大暴雨;表消極意義的詞有:暴雨襲擊、遇難;表積極意義的有:相牽、互助、堅守。這些詞匯的使用,使得這個事件具有重要性、顯著性、接近性(北京是首都)和時新性等。
不同的詞匯在不同的語境下也能建構不同的新聞價值。如“一”的用法:
首都機場滯留旅客一度超過8萬人
與周邊群眾一起,從岸邊拉起繩索
喊起勞動號子,齊心協力拉一把
不一定換來彩虹,但努力過后一定是晴天
齊心協力搬開圍欄,搬一點車走一步
一名交警趕來,見到李震一下子蹦出了一句話
在上文中,“一”的用法,有表示新聞價值的重要性的,如“一度”;有表示人情味的,如“一起”;有表示情感色彩的,如“一定、不一定”;有表示強度和量詞的“一點、一步”;有表示時新性的,如“一下子”等。這些詞匯“一”的不同用法,體現出新聞價值的不同方面。在這篇文章中,主要通過各種文字的選擇和使用將人情味這一新聞價值發揮到最大,體現出了在暴雨中,人們相互幫助,傳遞愛心,堅持正力量的積極情景。
運用“文字與新聞價值評估指標”逐個分析文字中的新聞價值呈現情況,可把握報道新聞價值傾向,也便于有意識的建構新聞價值觀。
四、圖片與新聞價值
如何運用圖片建構新聞價值?首先需要考慮的是圖片拍攝的語境,包括圖片的拍攝背景、地點、大小、背景處理、主角占圖片的比例以及攝影技術方面,比如:快門、曝光、聚焦、拍攝角度等。
通過對于圖片的選擇和處理,能構建不同的新聞價值。與文字的使用類似,圖片的使用也能表現出一定的立場與態度。比如一張哭泣的特寫照片,容易引發讀者的同情心;對于照片的積極評價或是消極評價容易引導讀者的態度。面部表情特寫和圖片中人物的相關活動也能引導讀者,比如眾所周知的希望工程宣傳圖片——小女孩睜大眼睛渴望讀書的眼神,這張圖片在人情味價值的構建上十分成功。圖片另一個不同于文字的顯著特點即審美性。照片具有極高的審美性也能增加其新聞價值。攝影技巧能提高照片的審美度。讀者在欣賞具有美感的照片時,會伴隨著愉悅的心情,進而產生態度變化。
在鳳凰網“北京暴雨”專題中的高清圖集中,共有199張圖片,暴雨中的圖片有80張,暴雨后的圖片有119張。其中大部分圖片都與被淹車輛有關,如雨水漫過車輛,救援者救被困車輛車主,公交車被困雨中等,在展現被雨水漫過的車輛時,大多采用俯拍或者是側拍的角度;還有較多的是通過拍攝暴雨中不同行人的狀態來表現這次暴雨的來勢兇猛和歷史罕見;有兩組圖片是采用特寫的方式拍攝了北京一清潔工在雨中守著井蓋努力排水的照片和采用中景加特寫的方式拍攝了消防官員及志愿者群眾成功救援被困蓮花橋的雙層公車里的乘客,成功地將暴雨中清潔工敬業精神以及大家互相幫助的高尚精神展現出來了,體現了新聞價值的人情味因素。也有表現暴雨殘忍一面的照片,即二環路男子車內溺亡的照片,圖片下面的信息顯示男子送入醫院后搶救無效死亡,圖片中并沒有男子本人的照片,這是一種人性化的處理方式。還有2張是關于一名老外在暴雨積水中游泳的照片,讓人看后忍俊不禁,體現了新聞價值的趣味性。
值得注意的是,在文字或圖片分析中,并不存在一一對應的關系。同一種文字或者圖片可能建構出好幾種新聞價值。實際上,在實踐經驗的積累下,記者和編輯有自己偏愛的一套文字、圖片選擇和使用慣例。□
參考文獻
①鄭曠:《當代新聞學》[M].長征出版社,1993:28
②余家宏:《新聞學簡明辭典》[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3):75
③何光先:《現代新聞學》[M].云南教育出版社,1989(8):338
(作者:李艷艷,南昌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傳播學碩士;陳信凌,南昌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