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爸爸去哪兒》是湖南衛視2013年第四季度推出的一檔親子互動真人秀節目,節目一經播出便引起收視狂潮,首播當天力壓其他同時段綜藝節目獲收視第一。隨著節目的熱播,收視率一路飆升,同時也獲得觀眾極高評價和追捧。作為國內首檔親子真人秀節目,《爸爸去哪兒》毋庸置疑取得了巨大成功。本文從受眾心理的角度分析這檔節目的成功要素并簡要探析如何打造成功的親子類電視節目。
【關鍵詞】受眾心理 真人秀節目 《爸爸去哪兒》
《爸爸去哪兒》是湖南衛視2013年10月11日全新推出的首檔大型明星親子互動真人秀節目。節目由林志穎父子、田亮父女、郭濤父子、王岳倫父女、張亮父子聯手擔任嘉賓,節目組設置一系列由父子(女)共同完成的任務,同時5位明星爸爸要單獨肩負起照顧孩子飲食起居的責任。節目播出后,收視與口碑齊飛。據CSM央視索福瑞全國網收視數據表明,湖南衛視親子節目《爸爸去哪兒》開播當天就以全國網收視率1.1,收視份額7.67,城市網收視率1.46,收視份額6.45,力壓同時段其他綜藝節目獲得第一。與此同時,這檔節目還收獲了零差評高口碑的觀眾反應。《爸爸去哪兒》為何如此之火,為何獲得受眾如此高的評價,本文從受眾心理的角度分析這檔節目的成功要素。
一、靜中求變,變中求新
受眾的心理具有求變求新的特點。在這個信息爆炸的社會,受眾往往渴望獲得最新的消息。因此,越是新鮮新穎的東西就越容易引發受眾的關注和興趣。在湖南衛視推出《爸爸去哪兒》之前,《中國好聲音》、《中國夢之聲》、《快樂男聲》等一系列唱歌類選秀節目充斥著電視熒屏,觀眾逐漸對這些相同套路的選秀類節目產生了審美疲勞。此時,湖南衛視打破這種模式,首推了明星親子互動真人秀節目《爸爸去哪兒》,可以說這檔節目給電視綜藝節目注入了新鮮的血液,也讓受眾眼前一亮。這檔節目以明星老爸和萌娃以及全新的節目形式成功吸引了觀眾的眼球。《爸爸去哪兒》不僅填補了綜藝節目中親子互動類節目的空白,也讓受眾對于父母子女間如何相處以及子女教育問題有所感悟。
同時,《爸爸去哪兒》的拍攝地點不再是演播室和舞臺之上,而是采用戶外拍攝和演播室采訪結合的節目形態,五對父子(女)走向大自然,到我國極具代表性和特色的地方,如北京古樸的靈水村、云南神秘的普者黑等地,共同在鄉村生活三天兩夜,并安排“找食材”、“做飯菜”、“做游戲”的環節,全程無死角拍攝,這種節目形式更具亮點,更加別出心裁。在后期制作過程中加入演播室采訪內容作為補充,并配合形式多樣的字幕、配音、插圖,頗具笑點,營造了輕松歡快的氛圍,讓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覺,這種新穎的錄制形式大大吸引了受眾的關注。
二、平中求異,異中求奇
受眾的心理具有求異求奇的特點。一般來說,越是奇特,越是罕見的事,就越能引起受眾的注意。在各種選秀類電視節目中,許多嘉賓都是草根出身,然而,《爸爸去哪兒》的五位明星爸爸分別是臺灣影視明星林志穎、著名導演王岳倫、影視演員郭濤、奧運跳水冠軍田亮、中國首席男模張亮。他們都為人熟知,來自不同領域、具有不同性格,通過一次次的戶外體驗打開了明星私生活的這扇門,滿足了受眾對明星多方面的了解。
《爸爸去哪兒》的拍攝展現了明星們鮮為人知的一面。同時,通過對明星爸爸的采訪,讓受眾更加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在之前的綜藝節目中,除了訪談類節目,觀眾很少能了解明星們的世界,《爸爸去哪兒》滿足了受眾的好奇心以及對偶像的崇拜,拉近了明星與受眾的距離。對于工作繁忙的明星爸爸,當他們褪去閃耀的光環,作為一個普通的父親,他們會怎樣和孩子相處?他們能否在孩子媽媽不在身邊的情況下照顧好子女?星二代們從小生活優越,他們能否適應農村艱苦的生活?這些受眾關心的問題成為了火爆的話題,可以看出觀眾對這檔新鮮的節目充滿期待。《爸爸去哪兒》正是抓住了受眾的獵奇心理,展現明星老爸哄孩子時的手足無措、做飯菜時的尷尬窘境,各不相同的教子心得,揭開了明星們的神秘面紗,滿足了受眾對了解明星生活的渴望。
三、事中求真,真中求情
受眾的心理具有求真求情的特點。一般情況下,受眾看到的電視節目都是經過彩排、剪輯后的成品,長此以往,受眾對這樣的節目就產生了乏味的感覺,許多觀眾都呼吁電視節目真實化,少一些作秀的成分。《爸爸去哪兒》就滿足了受眾對于電視節目真實感的追求。
《爸爸去哪兒》的錄制事先沒有經過彩排,全程無縫錄制,任何情節都不能重新來過并采用本人的實況錄音,保證了節目的真實性。每期節目,我們都可以看到明星父子從準備到前往目的地,觀眾可以清楚了解到節目錄制的整個過程。此外,嘉賓們的語言及情感的表達也展現了節目真實的一面,從孩子看到破房子再到回答村長的問題,萌娃們的動作及表情都是他們內心的真實寫照。拍攝過程中,明星爸爸們發自內心的感觸也是他們的真情傾訴。
此外,打情感牌一直是電視節目的必要元素,但明星的父子情卻很少出現,有了真情,才能感召他人。節目中石頭對于老爸的嚴厲,年幼的他理解為爸爸不喜歡自己,這一情節震撼了郭濤,也讓他開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爸爸去哪兒》呼吁父子親情,引發了受眾對于父愛的探討和關注。作為明星爸爸,每天忙于工作,和孩子交流相處的時間就少之又少,《爸爸去哪兒》的拍攝,讓這些明星老爸拉近了與孩子的距離,逐漸學會了如何照顧、教育他們,整個節目中所有溫馨的場面和真實的情感表達讓觀眾感動落淚,節目所傳達出的父子情也讓人父人母深有感觸,給觀眾注入了情感表達上的“正能量”。
四、觀中求樂,樂中求教
受眾的心理具有求樂求教的特點。電視綜藝節目能夠讓人緩解壓力,趣味性是其最基本的要求,但受眾在休閑娛樂的同時,更希望能夠從節目中獲得一些教育性的信息。在節目中,明星爸爸們做飯時的笨手笨腳、萌娃們在尋找食材時的狀況連連鬧出了不少笑話。在執行任務時,田亮兩次落入水中、王詩齡頻頻哭鬧耍脾氣、做游戲“蘿卜蹲”時的搞怪,從挑選住房、瞪眼比賽到放飛候鳥,每一處情節都讓觀眾笑聲不斷。十秒就能讓人發笑成為《爸爸去哪兒》獲得高收視率的保障。
《爸爸去哪兒》在不缺少娛樂看點的同時,更是有另一大特色寓教于樂。傳播主流價值觀是所有媒體的職責,不同的電視節目內容不同,但都要把握好節目的方向,引導受眾。《爸爸去哪兒》來到祖國各地,讓觀眾感受到不同地域的風土人情,同時也教育孩子們要學會獨立、要有責任意識以及感恩的心。在尋找食材過程中,林志穎鼓勵膽怯的Kimi自己獨立完成任務;孩子們一起照顧當地的孤寡老人,陪他們說話,給他們按摩,這些場景讓觀眾也深受教育。不僅是孩子,同時針對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也有借鑒的作用,我國“男主外、女主內”的思想使許多父親缺少與孩子的溝通和交流,《爸爸去哪兒》直擊家庭中父愛的缺失,它不僅是一檔綜藝節目,更是一部教育紀實片。正因如此,《爸爸去哪兒》自從開播起,就受到了不同年齡段觀眾的好評,無論是老人還是小孩都能在節目中找到自己的關注點。
結語
對于受眾心理的把握是一個節目成功的關鍵,圍繞受眾心理需求來設置內容是提升節目收視率的重要途徑。電視綜藝節目的創新和改革要多方面考慮受眾的心理需求,此外還應注意正確價值觀的傳播,在節目創新的同時一定要符合我國文化傳統。《爸爸去哪兒》的熱播也掀起了親子節目的火爆,《人生第一次》、《爸爸回來了》等一系列親子互動節目也陸續登上熒屏,而這些節目想要達到《爸爸去哪兒》的效果,更是要從中借鑒精華,從受眾心理的角度進行節目內容和形式上的設計。無論是引進還是原創的電視節目,都要站在受眾的角度去創新、去本土化,這樣才能打造一檔成功的、有賣點的親子類電視節目,而不是一味的拿來和模仿。
參考文獻
①《〈爸爸去哪〉欄目簡介》,湖南衛視網,http://www.hunantv.com/v/2013/bbqne/,2013-10-11
②陳旭光:《影視受眾心理研究》[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作者單位: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