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韓劇熱潮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在我國興起,至今已經風行了20多年。韓劇產業作為韓國文化產業的開拓者,其成功有著必然的因素,韓劇充分發揮了自身的文化傳播優勢來傳達韓國文化,不過韓劇本身缺陷也給韓劇未來的發展帶來了些許隱憂。
【關鍵詞】韓劇 文化傳播 文化產業
韓劇熱潮始于上個世紀90年代,至今已經風行了20多年。隨著全球化的進一步發展,世界各國越來越多的文化產品相互輸入和輸出,在如此激烈的競爭形勢下,韓劇產業仍然在文化大軍中占有一席之地,這其中必有它的獨到之處。文化,作為當今世界重要的軟實力,其重要性已越來越凸顯,而伴隨文化軟實力產生的各種文化產業也逐漸發展起來,成為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其對于國家經濟發展有著重要影響。韓國的文化產業中,影視和音樂是先行力量,游戲為后發力量,同時,音像、出版、動畫、演出等產業也積極進入。①韓劇作為韓國文化產業的中堅力量,以其獨有的魅力帶動著整個文化產業的發展,并多年不失其活力,形成了“墻內開花內外香”的局面,并且還在持續不斷的進步和發展。
韓劇緣何這樣紅?
當韓劇還沒有在中國熱起來之前,日劇也曾經風靡中國,《排球女將》、《血疑》、《東京愛情故事》等都是經典劇目。但至今日劇始終沒有獲得中國市場的一席之地,除去政治原因以外,日劇的篇幅短、引進費用過高以及日本政策等原因是造成此現象的重要因素。韓劇的風靡,看似偶然,實則也存在著許多的必然性。
首先,政府的支持是韓劇產業發展的堅強后盾。在上世紀90年代的金融危機過后,韓國政府意識到傳統產業結構的局限,開始認識到文化產業的價值和潛能,并最終于1998年正式提出了“文化立國”的方針,將文化產業作為今后發展國家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②韓國政府不僅制定了各種政策法規為文化事業在國內的發展提供保障,同時也積極推動韓國文化產品的對外輸出。據韓國文化觀光部表示,2001年,韓劇出口達9515集,出口額約達790萬美元,2003年這一數字已經達到了3698萬美元,成為韓國電視最大的輸出品。此外,加上一些盜版、合拍劇等其他方式,韓劇的出口額實際上已經達到數億美元。政府對于韓國文化產業的資金及政策支持,使得韓劇產業的發展沒有了后顧之憂。
其次,從韓劇的內容來看,韓劇根植于亞洲文化,在求同存異中加入創新,迎合觀眾口味。韓劇主要的出口國家在東南亞、中國、日本等亞洲地區,也有少量出口歐洲等其他地區。相比較美劇中過于強調個人主義,日劇中西化成分過濃和價值觀念差異,韓劇中崇尚儒家思想的倫理道德觀念以及濃郁的東方文化傳統,使許多中國觀眾有著強烈的共鳴。韓劇無論是歷史劇、家庭劇還是青春偶像劇,其中都有著同樣不變的精髓,例如忠貞不渝的愛情觀,鍥而不舍的人生觀以及愛護家人、尊老愛幼的家庭觀等。韓劇注重在觸手可及的家庭生活中挖掘瑣碎小事的能力,在微妙細致的人物關系中再現、營造濃郁的民族文化氛圍,并努力倡導真、善、美。③
第三,韓劇熱潮得益于一整套完善的制作—播放—營銷—輸出模式。如果僅僅是在國內播放,市場規模有限,無法真正將文化產品輸出并得益。所以,韓劇將市場瞄準了中國、日本等亞洲國家,把它們作為韓國文化擴張的起點,最終在整個國際市場占有一席之地。
韓劇制作精良,畫面唯美,青春靚麗的演員,配合到位的音樂背景,這些都是其自身的優勢,在對外輸出方面,韓劇的價格優勢明顯,市場宣傳到位。此外韓劇的流行還得益于電視臺、制作公司全方位市場營銷手段的推波助瀾。韓劇營銷不僅是電視劇的營銷,它還包括其周邊產品,飲食、旅游、時尚等一系列產品的推廣,韓劇代表的不只是影視文化,而是整個韓國民族文化的衍生。
韓劇中文化傳播的手段
看過韓劇之后,會深深被其中濃郁的“韓國味”所吸引,利用韓劇這一文化產品,向其他國家的人傳達了韓國文化,大到價值觀念,小到穿衣打扮,無不體現出韓國這個國家本身獨有的魅力,這也正是“韓流”得以席卷亞洲的重要因素。
1、利用文化符號做載體,呈現韓國獨有的文化特征
我們常常會談論到,穿韓版的服裝,梳韓式發型,吃韓國料理等等,這些實際上都是承載韓國民族文化的一些符號,而它們之所以能夠成為人們追捧的對象,很大一部分原因也來源于韓劇的熱播。很多時候,一部韓劇的熱播,帶動的不僅是電視劇本身,更多的是韓劇中所呈現出來的其他東西。在韓劇《宮》當中,女主人公申彩靜總喜歡把頭發綁成一個圈并插上一個鉛筆,于是市面上紛紛出現了許多鉛筆形狀的發簪,大街上的女孩兒們也都學著綁同樣的發型。掀起收視熱潮的《大長今》中,有許多細致的表現韓國的飲食文化和風俗習慣的場景,相比起單純的介紹韓國飲食和風俗的紀錄片,韓劇中傳遞的這些信息更容易讓人了解和記住。經常看韓劇,我們會發現其中有很多文化符號是常常出現的,例如首爾的最高樓63大廈、風景宜人的濟州島;韓國家庭餐桌上必不可少的泡菜、拉面;主人公失意時去路邊攤吃烤肉、喝燒酒;首爾年輕人經常逛的明洞、東大門;韓國語言中常出現的“A za A za fighting”等,這些由于在韓劇中的頻繁出現,使之深深地打上了韓國烙印,無形之中為韓國文化的推廣做了潛移默化的宣傳。
除了這些能看得見的文化符號之外,韓劇中還無時無刻的體現韓國內在的文化內涵。大部分韓劇并不是為了表現傳統文化而制作的,但是韓劇中所不經意表現出來的那些傳統文化卻不容忽視,這或許跟韓國國民內在的精神有關。在韓國,長幼尊卑的觀念十分強烈,即使年長一歲也要恭敬地稱對方為哥哥或者姐姐,并使用敬語,這些在韓劇中表現得十分多,而這實際上就是韓國人日常生活中的表現。在韓國,家庭關系在所有社會關系之上,家庭的和諧美滿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在韓劇中往往都是大團圓的結局,即使劇情中會存在父母和子女的對立,但最后都會以圓滿收場,這其實也是韓國社會中傳統價值的表現。韓劇很善用細膩的手法來表現劇情,他們細致認真的態度讓人驚嘆,一個燈光,一個道具都要加以揣摩,韓劇唯美浪漫的風格實際上也從側面體現出了韓國人內在的特質。
2、精美的外包裝,是韓劇文化傳播的另一手段
這里所說的外包裝,是指除去韓劇內容本身所有的外在形式。包括畫面、音樂、演員造型等。這些外在的包裝,將韓劇打造成一場視聽盛宴,滿足了觀眾多方面的享受,即使只是看一眼畫面,也很難讓人不被其吸引。在攝影和畫面的處理上,韓劇特別注重意境的塑造,力求詩意的畫面風格。例如《藍色生死戀》中,男女主角并肩騎著腳踏車在美麗的鄉間小道上;《冬季戀歌》中,銀裝素裹的白色冬天,讓人在感受主人公美好愛情的同時,也陶醉在這美景中。對于演員在劇中的造型,也是毫不怠慢,無論是歷史劇還是現代劇,人物的發型、妝容、服飾都是精心打造。《大長今》中主演李英愛身上的服裝,光是顏色就選了30多種。《宮》雖然講述的一個虛擬的君主立憲制的韓國,男女主人公造型華麗又不失現代氣息。但韓劇的配樂也是頗為講究的,一般來說,每一部韓劇都有自己的ost,而且音樂多達幾十首,根據不同場景轉換不同樂曲,有時候同一首曲子要用不同的樂器來演奏,以表現劇中的不同氣氛。我們會發現,韓劇中的音樂與劇情都是十分契合的,這也說明韓劇的音樂制作花費了很多功夫。所以,一部韓劇火了之后,也會帶動它的主題曲成為流行音樂。韓劇通過這些外在的包裝,為其輸出奠定了一定基礎,也為內外兼修的韓劇在亞洲市場上開拓出了一片天地。
韓劇產業的未來發展
隨著世界文化市場的競爭越來越激烈,也有人對韓劇產業的發展提出了一定的質疑態度。韓劇能否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繼續維持著自身地位,并不斷發展?會不會曇花一現,黯然退潮?這些都是韓劇產業值得思考的問題。近年韓劇價格正在逐年上漲,而日本需求量非常大的愛情喜劇近幾年在韓國的制作量正呈下滑趨勢,日本喜愛看韓劇的大多都是女性群體,而在韓國則不同,如果不去爭取獲得各個群體的喜愛就難以獲得高收視率。也有人評論說韓劇中存在著固定的套路,其中也不乏出現抄襲的現象,導致同質化,而韓劇冗長拖沓的情節講述也是其一大缺陷,這些都容易造成觀眾的審美疲勞,從而導致“韓流”的退潮。
依據現狀來看,短時間內“韓流”是不會快速消退的。不過韓劇產業要繼續保持良好勢頭,這里可以提供幾點建議。首先,韓劇可以保持自己的風格,但是應在延續基本風格的基礎上增加創新。韓劇中的故事以及人物性格還有各類人物關系,很多時候都是雷同的,甚至人們可以總結出韓劇的一套模式。如果韓劇繼續走這種套路的話,就很容易被淘汰。因此,應該多開發不同類型的電視劇,擺脫固定模式,試著從生活中發現新的基點來進行創作。韓劇大多都是以女性視角來編寫故事,編劇也大多都是女性,適當的用男性編劇,或許能開發出不一樣的領域。其次,韓劇應盡量編寫老少皆宜的故事,并在市場性和藝術性之中尋求平衡點,使得電視劇發揮出其應有的功能。韓劇走出國門,除了迎合國內民眾的口味之外,也必須爭取國外群體的喜愛。同時,電視劇可以給予大眾娛樂,也可以向觀眾提出值得思考的問題,更多地理解和研究人和人之間的關系。
結語
韓劇作為來勢洶洶的“韓流”之一,其成功必然有許多值得借鑒的地方。再看我國的電視劇產業,每年電視劇產量驚人,但對外輸出的數量卻不盡如人意。電視劇產業作為文化產業的一個重要分支,它的作用不僅僅只是贏利,其中所承載的價值觀念可以深刻的影響著觀看它們的人。韓劇的成功也說明了這一點,朝國人很好的借助了韓劇這個助推器,將本國文化推向了外面,并充分發揮了其文化傳播功能,這些都是國產電視劇應該學習和借鑒的。□
參考文獻
①湯莉萍、殷瑜、殷俊:《世界文化產業案例選析》[M].四川大學出版社,2006
②董旸:《韓劇攻略:當代韓國電視劇研究》[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
③叢麗靜,《是什么讓“韓流”涌動——析韓劇的文化傳播功能》[J].《青年記者》,2005(12)
(作者:華中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傳播學專業碩士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