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媒體行業違背職業道德的現象早已有之,然而在新媒體時代,伴隨著技術的發展,這種現象有愈演愈烈的趨勢,嚴重破壞了新聞的真實性、客觀性。本文就新媒體時代傳統媒體新聞失實的問題,結合當前案例探究新聞失實的表現形式、誘發因素,并對問題的解決提出若干拙見。
【關鍵詞】傳統媒體 新聞職業道德 新聞失實
新媒體時代,技術給傳統媒體既帶來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一方面,新媒體的發展著實改變了以往傳統媒體的發展路徑,傳統媒體的優勢不再突出,呈現方式單一的缺陷愈加凸顯。而傳媒產業格局也受新媒體影響重新洗牌,傳統媒體總體呈現頹勢。另一方面,新媒體技術也為傳統媒體帶來了機遇,正如科技博客網站Business Insider主編Henry Blodget所說,“新聞業已經進入黃金時代”。
然而,傳統媒體對新媒體技術的不斷嘗試和運用所帶來的不僅是傳媒產業競爭的加劇,同時帶來的還有新聞職業道德滑坡等諸多問題。
一、新媒體背景下傳統媒體新聞失實的表現
1、未加甄別傳播不實信息
隨著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普及,人們獲取信息的途徑已由印刷媒介、廣電媒介逐漸向網絡媒介轉移。不僅如此,根據互聯網的傳播特性和長期使用,受眾已經逐漸形成對關乎社會道德問題的信息更加感興趣的習慣,媒體似乎也掌握了受眾這一興趣點,對類似信息有更高的敏感性,當發現類似信息時便急于發表。而這一“慣性行為”卻往往帶來不實的信息以及不良的社會影響。
2013年12月3日,人民日報官方微博轉載了一組“北京街頭外國小伙扶摔倒中年女子疑遭訛詐”的圖片消息,隨后各媒體跟進。該事件無疑觸動了公眾的敏感神經,一時間,對當事人中年女子的譴責聲鋪天蓋地。然而后經證實,外國小伙系無照駕駛,的確撞倒了該名女子,且對女子大聲辱罵。媒體機構未加甄別便“想當然”地進行報道,嚴重違背了新聞真實性。
2、為博眼球忽視新聞核實
新媒體時代,公眾每天都被大量信息所淹沒,獲取公眾注意力則成了每個傳媒機構實現經濟盈利的重要途徑。一些媒體開始專注于獲取“新、奇、特、怪”的新聞,以暴力、性暗示、煽情的報道吸引公眾眼球,試圖通過這樣的方式獲取公眾注意力,從而陷入了低俗新聞、眼球新聞的泥沼。如曾引起熱議的“深圳奶媽成人喂奶”、“85后女孩帶處女證明參加富豪相親會”、“避孕套成為大學期末考題”等報道,雖確有其事,但其選材明顯背離我國當前的社會主旋律,偏頗選取個別事實進行報道,從本質上來說也是失實的。
此外,一些媒體為吸引公眾注意,將眼球新聞的提供凌駕于新聞核實之上,致使許多本不該出現在專業媒體報道版面上的新聞層出不窮。如2013年下半年的“西班牙47層摩天大樓忘裝電梯”、“山東濱州人李某發現外星人”等烏龍新聞,均有悖常識,卻被媒體大肆渲染。
3、經濟利益催生有償新聞
一般來說,有償新聞是指涉事新聞工作者通過提供信息服務從而謀取不正當利益的方式,涉事記者會按照出資個人或集團的意愿隨意篡改、歪曲、夸大事實,顛倒是非,嚴重損害他人權益。2013年10月,《新快報》記者陳永洲因發表10余篇有關中聯重科的虛假報道,造成中聯重科及其股民的上億損失而遭到逮捕。據其供述,這10余篇報道中絕大部分非親筆,甚至部分篇目都未曾過目便予以發表,報道中漏洞百出、偷換概念,且惡意誹謗之處明顯,嚴重違背新聞真實性。而陳永洲的這一系列違法行為僅因對方給了50萬元“好處費”。
此外,有償不聞隱瞞事實,同樣損害了新聞的真實性和公民的知情權。2003年山西繁峙礦難發生后,來自新華社駐山西分社、山西經濟日報社、山西法制日報社、山西生活晨報社的11名記者收取非法礦主現金、金元寶,隱瞞死傷人數,造成極其惡劣的影響。
二、新媒體背景下傳統媒體新聞失實的誘發因素
1、新聞報道本身的局限性
首先,記者所面對的認識客體是復雜的、多樣的。新聞報道的有限空間和客觀世界的無限事實存在的矛盾,必定增加了新聞偏頗、失實的風險;其次,認識主體存在局限性,表現在記者本人的能力水平、立場以及經濟利益驅使導致的新聞失實;最后,新聞報道所處的環境也會造成制約,這種環境制約往往來自國家制度、體制所決定的社會環境因素。
2、傳媒競爭壓力迫使新聞及時性凌駕于真實性之上
一方面,新媒體技術沖擊傳統媒體的生存。新媒體技術改變了人們慣有的信息獲取方式,據此,新媒體自誕生之日起,便使傳統媒體陷入市場份額急劇下降的夾縫中。面對越來越稀缺的受眾注意力資源,傳統媒體開始嘗試運用新媒體這一工具,試圖追趕社交媒介等新興力量的新聞發布速度。但在這個過程中,媒體一味求快,甚至壓縮了新聞核實所必需的時間成本,導致大量失實新聞涌現。
另一方面,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市場經濟體制為我們帶來了經濟的快速發展,一些媒體為了同競爭對手爭奪公眾注意力這種稀缺資源,依靠選取“新、奇、特、怪”的新聞,通過夸大、歪曲、拼接事實達到轟動效應。事實證明,這種做法雖然暫時得到了公眾的注意力,提高了經濟效益,但是長此以往必定令自身公信力消失殆盡,淪落為“黃色小報”,這對任何一個媒體來說都是得不償失的。
3、喪失職業操守的個人行為
馬克思主義新聞倫理觀要求記者保持廉潔自律的形象,反對新聞報道受金錢奴役和左右。我國《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中也規定,新聞工作者應當保持清正廉潔的作風,自覺抵制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媒體機構要將新聞報道和經營活動嚴格分開。
但是在現實社會中,某些新聞工作者喪失職業操守,收取錢財,以職務之便隨意左右報道內容。一直以來,新聞工作者收受錢財,篡改、隱瞞事實的情況時有發生,公然進行“權力尋租”,嚴重違背新聞職業道德。不僅如此,一些新聞工作者竟以手中的權力對當事人或企業集團進行要挾,以獲取錢財。
4、從業人員缺乏應有的警惕與專業素養
新聞從業人員理論素質、專業素養不高同樣是造成新聞失實的原因之一。
一方面,我國傳媒業快速發展,許多青年記者應招參加到新聞工作中來,在他們為新聞事業注入新鮮血液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問題。大批招入的青年記者剛剛完成學業,對理論基礎知識掌握尚不牢固,專業知識及實操能力欠缺,難免在實際工作中忽略細節。另外,青年記者團隊剛剛步入社會,人生閱歷不足,容易因各種誘惑動搖自身立場,誤入歧途。
另一方面,在當今和平社會,新聞工作僅僅是一些從業者的謀生工具,許多人為謀取更多利益不惜犧牲新聞真實性,一味追求新聞的轟動效應,并以此作為自己的工作目標。除此之外,許多新聞從業人員在新聞工作中逐漸麻痹大意,對新聞真實與否的核實意識逐漸淡漠,才致使一些犯了常識性錯誤的新聞躍入公眾視野。究其原因就在于,這些新聞工作者僅僅將新聞工作作為自己謀生賺錢的工具,機械地采集、編發,忘卻新聞人應當肩負的社會責任和義務。
三、新媒體背景下傳統媒體新聞失實的解決途徑
1、完善新聞法使權利與義務并行
當前,有關新聞法的設立可謂是新聞學界的熱門話題,諸多學者認為新聞法的建立有助于保障記者的合法權益。不僅如此,筆者認為,法律的完善同時還能夠起到規范記者行為的作用。
新聞法不僅規定記者具有哪些權利,同時能夠規定記者應當履行的社會責任與義務,讓權利和義務并行。目前新聞界僅靠一些規章制度對新聞工作者的行為進行規定和規范,法律效力欠缺,記者遇到問題時無法保護自己,同時監管力度不夠,記者違反職業道德的問題頻出。而一旦將其法律化,新聞活動和記者行為則有法可依,從而增加了記者遵守職業道德的約束力。
2、以新聞行業自律形成約束力
專業的新聞從業人員都是隸屬于某一媒體機構的,他們的新聞活動及作品的最終傳播都需要經過所在媒體的嚴格把關,然而目前許多失實新聞之所以能夠輕易登上各大媒體的頭條,正是因為所在單位把關不嚴,監管缺位。因此,媒體首先應當建立嚴格的監管機制,監督所轄工作人員的新聞活動及新聞產品,制定嚴格的規章制度,對新聞人的行為進行約束。長此以往,嚴格的操守界定和監管能使之內化為新聞工作者自身的“內驅力”,成為推動新聞職業道德建設的根本突破口。
3、受眾倫理規范應與新聞倫理并行
受眾在新聞傳播的整個過程中并不是完全被動的,而是能動的對傳者產生作用。尤其是當今新媒體時代,受眾的需求和反饋對媒體行業的實踐動向、信息產品質量起著近乎決定性的作用。因此,受眾媒介素養的提高對于新聞職業道德的建設同樣是不可或缺的。
一方面,受眾獲取信息的興趣點決定著媒體對于信息的選取。因此,受眾在接觸媒介時,應將注意力更多地放在選擇符合社會道德要求或揭露社會真問題的報道上。另一方面,受眾能在多大程度上批判性的接受媒介所傳達的信息,并將其運用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當中,實現自我的提升,也決定著媒介產品的質量。此外,受眾還應當對媒體的相關知識有一定的認識。要知道,新聞所呈現出來的事實不同于事實本身,即便編寫者再追求客觀中立,新聞也是編寫者主觀能動的產物,其中必然摻雜有主觀選擇。受眾唯有清晰地認識到這一點,才能夠冷靜、客觀地看待信息內容,不意氣用事,避免造成輿論暴力等不良后果。
結語
新媒體的發展使本就競爭激烈的媒體行業愈加硝煙彌漫,部分傳統媒體為追求新聞的奇和快,不惜犧牲新聞真實性來賺取受眾眼球。就目前來看,新聞失實現象愈演愈烈,傳媒業必須敲響警鐘,維護媒體公信力,讓新聞業真正成為“社會瞭望者”。回歸新聞本真、強調新聞職業道德建設應成為當前我國傳媒業刻不容緩的課題之一。而在具體的實施上,則以加強新聞工作者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理論教育為基礎,行業內部規范自律與國家法律外部束縛并行,輔以受眾倫理規范的配合矯正,方能讓新聞工作者摒棄個人私利,重新拾起神圣的新聞理想,還我國新聞業一片凈土。□
參考文獻
①哈艷秋、齊亞寧,《新媒體背景下新聞職業道德建設》[J].《新聞愛好者》,2013(11)
②王瑋萱,《新聞記者職業道德失范的原因及對策研究》[J].《新聞傳播》,2013(7)
③鄒曉東,《遏制網絡新聞失真的法律途徑探索》[J].《新聞窗》,2013(5)
(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