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聞媒體要提高新聞報道質量,就必須深刻認識“走轉改”活動的重要意義,進一步加強與群眾的溝通和聯系。本文從走基層入手,闡述了新聞社會價值的提升離不開“走轉改”這一推手。
【關鍵詞】電視新聞 新聞報道 走基層
2011年8月,中宣部、中央外宣辦、國家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總署、中國記協五部門召開電視電話會議,決定在全國新聞戰線組織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開展這項活動能夠鼓勵廣大新聞工作者更加深刻地去反映客觀問題,使新聞主題突出民意,貼近民生和群眾。通過真實生動的客觀報道,讓新聞受到更廣泛的社會關注,更具社會性。因此,新聞社會價值的提升離不開“走轉改”這一推手,而要深化“走轉改”必須注重以下幾方面。
一、走基層不能搞形式,采訪前應“備好課”
基層,是最直接接觸真實的實情廣場。在那里能夠了解民情、掌握實情和聽到群眾的心聲。新聞報道要有廣度、深度,要能夠反映社會熱點難點問題。但是,如果只是為了簡單應付,隨心所欲地走基層、漫無邊際地走基層,不帶問題去走基層,那么,所做出來的報道必然會出現蒼白空洞、雜亂無章等問題。
首先,要根據欄目的特色來挑選走基層的題材。廈門廣電集團的《特區新聞廣場》欄目是一檔以社會新聞和民生新聞為主的新聞欄目,作為欄目供稿的記者在走基層報道中,必須根據欄目特色有針對性地從市民群眾的日常生活及社會事件、社會問題、社會風貌等方面進行選材。例如,2012年春節過后,廈門用工市場開始返熱,企業招工難是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筆者在捕捉到這一熱點問題后,把它確定為走基層的重要題材,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應。
其次,要在下基層采訪前“備好課”。所謂備好課,就是在采訪前記者先對所關注的社會事件、社會問題等內容進行了解,帶著問題去走基層。例如,在深入企業采訪春節后用工情況前,記者就先對整個勞動力市場狀況進行了詳盡的調查分析,對哪些用工崗位熱,哪些用工崗位冷,政府有什么優惠政策等等都做到心中有數,之后再選取缺工較為集中的勞動密集型企業進行深入采訪。由于采訪前做足了功課,記者也不必再繞彎子去了解用工市場的情況,而是一針見血地從缺工崗位的特點、薪酬待遇等具體原因來全面分析招工難的原因,和企業共同探討解決對應辦法并提出建設性的建議。由于報道具體、真實地反映和剖析了招工難現象,新聞播出后受到了廣大市民群眾的關注,新聞的社會價值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二、走基層應換位思考,采訪要有的放矢
走基層始終應牢記: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和推動者。只有把自己的身段和身心放到跟基層老百姓平等的位置上,向老百姓“拜師傅”、跟老百姓“交朋友”,才能實現走基層的實際意義。這樣采訪才最貼近群眾、貼近生活,也最有說服力和社會價值。所以怎樣拉近自己與被采訪對象的距離,這是記者在走基層中必須要先考慮的問題。對比一下,如果能像朋友一樣和自己的采訪對象拉家長,和拿著話筒直入主題對他進行采訪,對采訪對象來說,感受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沒有距離,心情放松,往往說的都是心里話,而后者則會使被采訪者心里產生緊張、有距離感,客套話會多于實在話。舉例來說,在《自制有機肥的菜農葉碰大》這條走基層新聞中,記者所遇到的對象是一個老實巴交的農民兄弟,內向加上第一次與記者見面,他不僅話少而且顯得很緊張,一直和我們保持著距離。為了讓他能敞開胸懷說出自制化肥的過程,記者主動和他聊起了春耕的話題,并且轉換角色,以一個農民的身份向他討教施有機肥的好處。通過換位思考的采訪方式,記者和被采訪對象之間立即有了共同關注的話題,這位農民兄弟就主動把自制有機肥的來龍去脈一一告訴了記者,采訪任務順利完成了。
換位思考能讓我們聽到更多樸實、真實的話語,同時也讓我們獲得了大量的新聞素材。怎樣把這些素材為我所用,這就需要記者現場及時進行消化,并圍繞主題向被采訪者提出有針對性的問題。問題問到點子上了,自然被采訪者回答的也就會更加貼切,更好地為主題服務。比如:在農村走基層采訪一位龍眼深加工致富帶頭人時,記者避開了如何使用先進設備,如何利用優惠政策這些問題,而是圍繞市場這條主線,這位帶頭人很自然地道出了龍眼深加工前后的價格差,農村發展果蔬深加工會不會增收等情況。所以說,要把走基層的報道做好,記者有的放矢地提問很關鍵,往往在一條新聞中可以起到畫龍點睛、以點帶面的作用。
三、走基層應多體驗、善用畫面語言
基層崗位很平凡,但工作卻很具體。比如:清潔工、電力尋線員、機場安檢員等等,單從表面上去描述他們的工作是如何如何辛苦是很難打動觀眾的。為了讓走基層報道具有更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就需要記者去“體驗新聞”。顧名思義,就是記者深入生活,將具有新聞價值的事實以親身經歷與體驗的形式報道出來,用記者的所見所聞所觸所感來體現新聞報道主題。體驗新聞首先是一種體驗,不同于一般采訪報道的是,它的主要采訪方式不是問與答,而是細心的觀察、觸摸、體驗、揣摩,領會某一事物或事件的內涵。因為是體驗,新聞記者必須以普通人身份去感受事物或事件的原貌。新聞體驗要求記者以犀利的目光、敏銳的觸覺抓住新聞亮點,再把親身經歷的各種體驗融入新聞寫作之中,讓觀眾循著記者的足跡和視線走進新聞現場,獲得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比如:在基層崗位戰高溫報道中,為了體現報道的準確、真實性,記者頂著36度的高溫和執勤的機場安檢員一起站在烈日下的停機坪上,盡管不一會兒記者的臉上就淌下了大顆大顆的汗珠,后背也被汗水浸透了,但當觀眾看到這些鏡頭就會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很有說服力,直觀地讓觀眾體會到戰高溫的辛苦。在走訪基層消防戰士時,為了更好地報道戰士們的英勇,記者親身體驗了一把從高樓索降下來的感覺,看到畫面上記者緊張的表情,觀眾就能直觀地感受到戰士們的勇敢善戰、堅忍不拔。
電視新聞不同于廣播、報紙,畫面的說服力要大于文字的描述。所以想要把走基層報道做得精彩,就必須善用畫面語言來為新聞主題服務。比如,記者在海拔900米山村體驗低溫時,為了說明天氣寒冷已經降到零度以下,特地在戶外放了一盆水,結果第二天的畫面顯示水已經凝結成一塊冰坨,不用過多解說,觀眾就能直觀地感覺到天氣的寒冷。另外,在戰高溫報道中,為了體現垃圾填埋場上的高溫,記者不僅使用了地面蒸騰的畫面,并且用溫度計直接測量地表溫度,然后把攝氏50度的測量數據通過特寫畫面展示給觀眾,直觀地說明了高溫天氣。
四、走基層要抓細節還要善總結
俗話說“于微小之處見精神”,走基層報道的對象很多都是在平凡崗位上工作,他們所做的事情很不起眼,但做的卻都是些實事、好事,值得我們學習的高尚情操可能就隱藏在這一件件小事當中。作為記者如果不去深挖,從細節上入手,那么這些基層人物身上值得我們學習的閃光點,很可能就會在報道中被遺漏,整個報道也很難會引起觀眾的共鳴。比如:記者在第二次走基層報道自制有機肥農民葉碰大時,發現葉碰大又研發了一種新的液態有機肥,為了證明自制的有機肥對莊稼無毒無害,葉碰大端起一碗液態有機肥直接喝下去。別看是一個小小的試驗,記者正是抓住了這個細節,告訴了觀眾發明者對自己所研發產品的信心。
走基層報道不但要讓新聞受到更廣泛的社會關注,也要進一步推動對高尚道德情操的弘揚。而要讓這類新聞的社會價值得到充分體現,記者就必須善于對不同題材的走基層報道進行提煉和總結,然后以記者手記、蹲點日記等形式表現出來。比如:走基層報道一家農民專業合作社致富帶頭人時,在記者手記中,就總結了這位致富帶頭人的成功之處:在于他帶著農民兄弟真正闖入了市場,按照市場規律,尋找到了農產品的增值之道。在對戰高溫報道進行總結時,記者則把這一群體默默奉獻的精神給提煉出來,號召全社會對他們的勞動多一份尊重和理解。
新聞媒體要提高新聞報道質量,就必須深刻認識“走轉改”活動的重要意義,進一步加強與群眾的溝通和聯系,傾聽他們的呼聲,關注他們的關注,幫他們解決或緩解現實生活中的困難。只有進一步深化走轉改,提升新聞社會價值,才能真正發揮我們新聞報道在經濟及和諧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單位:廈門廣播電視集團電視臺新聞中心)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