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聞1+1》是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一檔“時事新聞評論直播節目”,每期節目從時事政策、公共話題、突發事件等中選取新聞話題展開評論分析。本文對2013年5月3日至2013年11月3日共122期節目內容進行統計分類,從節目的評論特點、選題特點角度進行分析,以期發現節目不足,并提出改進措施。
【關鍵詞】《新聞1+1》 新聞評論 特點
一、《新聞1+1》的評論特點
1、采取直播的方式
新聞直播就是在現場把新聞事實的圖像、聲音及記者的報道、采訪等轉化為電信號,直接發射的即時播出方式。新聞直播可以與新聞事件同步進行,將新聞事實、背景材料以及各方評論進行有序整合,形成多層次、參與式、立體性的新聞評論平臺。電視新聞采取直播的方式,能夠保障新聞時效性,能在第一時間對新聞事件進行報道評論,不僅能夠吸引受眾關注,形成受眾粘性,還能參與對解釋權的爭奪。如2013年10月9日播出的《臺風下的“余姚樣本”!》,該期節目對當天有關浙江余姚事件的信息進行匯總,并聯系駐余姚記者對余姚最新災情做現場直播,在播報新聞的同時,通過連線水利部專家,對余姚出現嚴重災情的原因進行科學客觀的分析,積極參與到新聞事件的解釋中來,發揮引導輿論的作用。《新聞1+1》采取同步直播的方式,掌握了有理有據、豐富全面、觀點鮮明的信息時,受眾對新聞事件的可信度就能夠得到保障。
2、從互聯網借取力量
據《第32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國網民規模達5.91億,半年共計新增網民2656萬人。互聯網普及率為44.1% ,較2012年底提升了2.0個百分點。可見,網絡所傳達出的意見聲音不能被忽略。網絡媒體為社會各個階層不同的利益群體提供制造輿論、構建社會語境的平臺。但由于網絡具有匿名性,導致言論存在非理性和盲動性。傳統媒體一般都不會直接引用網絡議程。而《新聞1+1》在引導網絡議程上做出了突破,一方面對網絡信息進行歸納梳理,另一方面對這些問題進行深入的分析。如2013年10月17日播出的《“傷人”的助學金!》,這期節目主要是反映某些高校不顧學生感受,讓學生當眾講述自己家庭的貧困情況以搏得學校助學金一事,該事件源于沈陽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的一位學生的微博,該微博發出后獲得大量轉發,繼而成為網絡討論的熱點。《新聞1+1》關注網絡熱點,將其作為節目播出的議程并進行相關信息的匯總解讀,使自身優勢和網絡媒體的優勢得以整合。
3、解釋性報道和新聞評論相結合
解釋性報道,就是運用背景材料來分析新聞事件發生的原因與意義、或影響、或預示發展趨勢的一種新聞報道。 《新聞1+1》融合運用解釋性報道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新聞1+1》多期節目標題體現解釋性報道特征。如2013年5月6日的《精神障礙好了,社會障礙如何醫?》,2013年6月3日的《環評公開,意味著什么?》,2013年6月18日的《行政執法“困”在何處?》,2013年7月17日的《怎樣“公共”?如何“知識分子”?》等。這些帶有疑問的標題直接表明了《新聞1+1》節目的報道重點在于解讀新聞事件產生的原因,體現了解釋性報道特征。
第二,《新聞1+1》在節目內容制作中運用解釋性報道手法。對《新聞1+1》的內容進行分析,我們不難發現《新聞1+1》在制作中廣泛運用了解釋性報道手法。如2013年10月25日播出的《醫院,救人命而不該出人命!》這期節目中,開頭就是浙江溫嶺殺醫案的案情綜述,具體介紹殺醫一案的詳細背景。隨后,節目通過采訪目擊證人、受傷醫生、公安部門、溫嶺市衛生局了解社會各界對該事件的看法。節目通過對比十年來醫患關系的變化情況,指出我國不合理的醫療制度是造成醫患關系緊張的根本原因。
二、《新聞1+1》的選題特點
1、以社會法制新聞為主,關注環境醫療問題
《新聞1+1》的節目內容可分為政治、經濟、法制、社會、環境醫療、文教和國際七個類別,經統計,發現社會類和法制類選題明顯占較大比重,環境醫療類選題也占有一定比重,經濟、文教、國際類選題占較少比重。(見表1)
表1顯示社會類和法制類選題占到了一半,凸顯出節目對社會問題和法制問題的關注,社會類節目如《如何真正減少兒童溺亡事件?》報道了我國農村易發的兒童溺水事件,并針對類似問題從政府、社會以及公民的角度給出解決問題的方案。社會類節目的比重占了29.51%,這些社會類節目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節目宗旨。法制類節目,如《刑拘“秦火火” 依法“大掃除”!》和《造謠者,必須付出代價!》,這兩期節目都是從法律層面針對網絡造謠事件進行解讀,并從法律應用和民眾認識角度提出解決措施。
環境醫療類選題比重占到了13.12%,伴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民眾愈發重視環境醫療問題,如《面對污染:唯有行動,才有改變!》、《空氣治理 需要 “急中生智”!》、《空氣質量 “體檢”之后如何“治病”?》這幾期節目報道了各地存在的環境污染問題,也暴露了政府治理環境污染方面的不足,引發社會各界廣泛討論。
2、著重解讀公共話題,新聞時效性強
《新聞1+1》著重解讀公共話題,強調新聞時效性,對當天發生的重大新聞事件進行分析報道。公共話題類選題占的比重最多,為33.61%。(見表2)
公共話題是指與百姓生活聯系密切,并引起社會公眾討論的議題。這類議題包括食品、醫療、公共安全、就業等社會問題。如《超標大米:不僅僅是說說的事》,揭露我國部分市場中銷售的大米抽檢不合格率高達44%,引發民眾對食品安全的關注。《漳州醫療腐敗,何以全線失守?》,指出漳州市存在醫藥采購腐敗問題,醫院吃回扣現象嚴重,導致藥品價格虛高,損害廣大患者權益。《化解暴戾之氣 嚴打暴力行為!》,提到北京國際機場爆炸案和沈陽摔嬰案等涉及公共安全的話題,節目呼吁相關部門和民眾共同化解社會暴力問題。《大學生就業:“位”來與未來!》,節目根據大學畢業生面臨的就業困境,在企業和畢業生之間架起一道橋梁,幫助畢業生解決就業難問題。
以上節目是《新聞1+1》對公共話題的關注解讀,同時也是對社會熱點問題的回應,體現了新聞時效性。
三、《新聞1+1》存在的不足及改進措施
1、增加對環境醫療問題的關注
從目前來看,人們關注的環境醫療類選題所占比重還是太少,只有13.12%。因此,《新聞1+1》在繼續做好其他選題的同時,應該多增加一些關于環境醫療類選題,這樣不僅能迎合受眾需求,還能使節目繼續做大做強,更好地發揮引導輿論的功能。
2、加強對政府職能部門問責力度
《新聞1+1》作為一檔電視新聞評論節目,有對政府進行輿論監督的職能。但從數據分析圖中可以看出,問責政府職能部門類選題比重偏少,只占總比重的13.93%。而且,《新聞1+1》在對一些事件的評論還是不夠深刻,浮于表面。如2013年10月23日播出的《市長倒了!工程停了?》,報道了南京市雨污分流工程因為市長季建業被雙規而面臨的停工問題,節目對工程停工后的影響進行分析解讀,卻并未追溯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對政府職能部門的問責缺乏力度,這是《新聞1+1》需要完善的方面之一。
3、增強與民眾的互動
在步入全媒體時代的今天,《新聞1+1》應該順應時代發展趨勢,加強與民眾的互動,讓民眾的意見在節目中得以表達。《新聞1+1》可以建立微信、微博、博客、短信等信息交流平臺,把民眾對新聞事件的意見吸納到節目中來,保障民眾的話語權。建立這樣的互動渠道,可以讓社會不同階層的意見得以有效傳達,使政府在制定政策時能參考民意。□
參考文獻
①柯天梅,《新聞現場直播的優勢與特點》[J].《采·寫·編》,2009(3)
②CNNIC,《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http://www.cnnic.net.cn.htm
③李良榮:《當代西方新聞媒體》[M].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
(作者:重慶大學新聞學院2013級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