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微博等新媒體的出現,新聞活動的參與者已經不再單純的扮演客體和受眾的角色,也逐漸成為了新聞和信息的傳播者。然而,在當前的微博環境中,我國新聞活動參與者的道德觀念相對淡薄,倫理失范的現象十分普遍,這無疑是阻礙新聞行業健康發展的絆腳石,同時也給我國的新聞倫理建設敲響了警鐘。本文針對全球化背景下我國微博報道中的新聞倫理建設問題,提出了若干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新媒體 微博 新聞倫理
一、全球化背景下新聞倫理概念的界定
1、新聞倫理的概念
新聞倫理往往被人們稱之為“新聞倫理道德”,而事實上倫理與道德有著一定程度上的不同和差別。美國《韋氏大辭典》對“倫理”的定義為:“一門探討什么是好什么是壞,以及討論道德責任義務的學科”。由此可見,倫理往往比道德更加抽象,也是對道德行為的一種約束。何懷宏的《倫理學是什么》也強調了二者的層次性,他在書中認為,“道德”更多或更有可能用于人,更有主觀、主體、個人的含義;而“倫理”則更具有客觀、客體、社會、團體的意味。因此相對新聞道德而言,新聞倫理更加強調新聞界與各個領域之間的關系,也較為全面的反映了新聞道德的內在要求,所以所謂新聞倫理,就是“調整、處理新聞界與社會各個領域之間的關系,尤其是與政府、公眾之間關系的道德規范的總稱。它對新聞活動的控制和調節主要是道德方面的控制和調節,它作為一種軟調控手段與新聞法制硬調控手段相互配合,使新聞社會調控更加完善。”①
2、全球化背景下的新聞倫理
目前西方國家基本壟斷了世界輿論,發展中國家的媒介系統和文化生活則受到了西方各國的沖擊。盡管世界新聞輿論的主流和發展方向是文化多元化,但西方各國憑借強大的經濟實力和文化軟實力對各發展中國家的沖擊卻不可小視。在我國,改革開放帶來了巨大的發展成就,卻也使得“西方中心主義”的思潮在新聞界有了滋生的土壤。針對這些現象,加強我國新聞倫理建設成為了我國新聞界在全球化背景下健康發展的一個重要部分。因此,我們應該對這種現象保持高度的警惕,通過對新聞倫理的研究和發展,使得我國的新聞界更加的理性,既能吸收來自外界的營養,也能自覺抵制糟粕的侵蝕。
二、微博信息傳播與新聞倫理沖突的具體表現
在我國,微博與傳統的大眾傳媒逐漸從競爭轉變成了融合,呈現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態勢。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二者都希望通過與對方的合作使得自己的傳播獲得更好的傳播效果。也正是基于以上的原因,微博在我國逐漸成為了反映社會問題、設置公共議題的重要輿論陣地。隨著微博用戶的擴大化和平民化,越來越多的人和機構把微博當成傳播工具,因此在微博的媒介使用行為中,往往存在與新聞倫理沖突的現象。
1、虛假信息泛濫
(1)虛假信息泛濫的原因。由于信息發布平臺的多樣化,發布主體的多樣化,加之把關不嚴等因素的制約,一些關乎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信息在未得到官方證實之前容易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短時間內在裂變式的擴散中為世人皆知。
(2)虛假信息泛濫的危害。這些所謂的“重要信息”和“猛料”一經發布,便成為廣大微博用戶轉發和評論的熱點,極易轉變成流言和謠言,不僅干擾了正常信息的發布,也使得人們的判斷受到影響,進而造成社會恐慌、引發社會問題。
2、碎片化信息極易遭到誤讀
微博發布的140字的字數限制,使得微博順應了時代發展的潮流,適應了人們快節奏的碎片化生活方式,但是“140個字符的限度不經意地將個人的思想進行了碎片化,閱讀者在關注信息發布者的所有信息時,都是相對不完整的”②,很容易給讀者造成誤讀。加之微博傳播速度之快,在公眾有意或無意的轉發中,更加使得信息被誤讀的幾率加大。
3、血腥、暴力、色情等新聞圖片層出不窮
自媒體時代,“人人皆是記者”。借助于互聯網、手機等新媒體,公眾即可將新聞圖片進行傳播、擴散。較文字而言,新聞圖片更加直觀,易于被讀懂。然而,自媒體的興起也使得新聞圖片中發生一些違背新聞倫理的現象。具體表現在:新聞圖片中造假,血腥、暴力、色情等圖片層出不窮,以及新聞照片中侵權等。出于虛榮心的滿足或是其他,部分新聞活動參與者甚至將一些血腥、暴力、色情的畫面在未經加工的基礎上發布,帶來了不良的社會影響。2013年3月底4月初,農民工被推土機碾壓的圖片在網絡上曝光后,不斷被復制并轉發,甚至連一些傳統媒體也直接進行了采用。從新聞倫理角度來講,這樣的照片過于血腥,容易給人帶來心理的上的不良反應,尤其對未成年人的成長不利。
三、新聞倫理建設的建議及對策
1、各國針對新聞倫理建設的一些做法
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的門徹教授認為,新聞倫理自律可分為媒體組織(包括單個媒體和協會)層次自律和記者個人層次自律。以美國為例,在媒體組織層次上,各媒體機構已經采取下列倫理準則和行動指南:禁止記者接受消息來源的任何有價值的東西;限制可能會造成利益沖突的活動;強調記者對社會所負有的責任。在記者個人自律方面則要求:同情窮人、殘疾人及與常人不同的人;當無權無勢者受到侵害時產生道德憤慨;愿意將政策失敗的責任歸咎于制定者;加強個人技能。③
在英國、意大利等國家,則將新聞倫理置于準法律的地位。以英國為例,英國新聞界的兩個自律組織即報業投訴委員會和廣播電視標準委員會是英國議會通過立法程序設立的,擁有作出準法律效力裁決的權力。在戴安娜王妃車禍身亡事件發生后,它們對有關媒體作出了警告,還按照官方的要求對從業規約作了大幅度修改,使之成為歐洲最嚴格的傳媒規約。④
2、我國新聞倫理建設的對策
盡管西方各國的新聞倫理建設有著自身的特點和可取之處,但是由于國情的不同我們并不能照搬全收,甚至在西方各國之間都不能一概而論。因此,在建設我國新聞倫理的過程中,必須意識到每個國家國情和新聞行業的特殊性,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新聞倫理。
(1)加強新聞倫理相關法規的建設。面對自媒體發展中出現的問題,政府已經出臺相應的政策法規規范新聞活動參與者的上網行為和微博自媒體發聲。例如,2012年2月8日,北京市互聯網信息辦公室貫徹落實《北京市微博客發展管理若干規定》,明確要求新浪、搜狐、網易、鳳凰、搜房、和訊、移動微博等微博客網站,于3月16日前完成規范用戶真實身份信息注冊工作,可采取“前臺自愿、后臺實名”的原則。這些政策法規在一定程度上規范了公眾的上網行為。然而,由于相關法律法規的不健全,仍有部分網友濫用自己的言論自由權,制造混亂。對此,應當在制定行業性、自律性的倫理規范的基礎上盡快出臺自媒體法律法規,從而確保正確的輿論導向。
(2)增加信息透明度,還原事實真相。首先,應當繼續不斷完善信息發布機制。《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規定,突發事件要重點公布。政府作為權威信息的擁有者和發布者,應當積極主動的進行權威信息的發布,通過對第一時間事實的公布搶占輿論制高點,同時,信息發布應當真實有效,力戒空話、套話,從而提高信息傳播的說服力,滿足公眾知情權。其次,應當提升政府新聞發布的主體——新聞發言人的綜合能力素質。由于新聞發言人常常曝光于聚光燈下,其言行舉止都代表著政府的態度,提升其綜合能力素質十分重要。這就需要新聞發言人既應當主動公開相關信息,又應當具備與媒體溝通協調等方面的能力。此外,政府部門還應當充分利用自媒體加強社會熱點事件的引導,從而形成積極健康的網上輿論環境。
(3)提高媒介使用者的素養。自媒體時代,網絡上信息泛濫,充斥著各種虛假信息以及過于血腥、暴力、色情的圖片。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全民媒介素養的培養。根據美國媒體素養研究中心的定義,所謂媒體素養就是指人們面對各種信息時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疑能力、評估能力、創造和生產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映能力。公眾媒介素養高,則對謠言的辨別力強,反之,對謠言的辨別力弱。一方面,作為突發事件的曝光者,公眾應當對自己的言行負責,保證“我在場”并對其真實性負責。在自媒體上發布照片時應當遵循“最小傷害”原則,“謹慎地使用陷于悲痛中的人的照片和采訪記”。如果發到網絡上不合適的照片,最好能夠通過采取技術性的手段或者提示性的語言對畫面進行處理;另一方面,面對海量信息,公眾如何解讀是輿論引導能否達成預期效果的重要因素。無論是日本核輻射而導致的全國搶購食鹽的鬧劇還是天津薊縣大火謠言中的死亡“378”人,都從另外一個角度說明提升公眾媒介素養的重要性。
結語
當今社會,全球化的趨勢不可避免,新聞媒介作為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做到自身的健康發展,這樣才能保證其引導作用的發揮。無論是傳統的大眾傳媒還是新興的媒介,都要從自身出發,尋求符合國情的新聞倫理。只有堅持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新聞倫理,才能保證我國新聞事業的健康發展。
我國的新聞倫理建設,不僅是媒介機構的建設,更是全民媒介素養的建設。只有做到輿論監督與新聞法治建設的齊頭并進,才能使得我國的新聞倫理建設保持先進性和發展性,進而保證我國的新聞界既能跟上時代的步伐,也能有自身的方向性,理性前進。□
參考文獻
①王亞鵬,《淺析新聞倫理與新聞傷害——以“深圳聯防隊員強奸案”的報道為例》,人民網——傳媒頻道,http://media.people.com.cn/n/2012/1112/c238969-19552854.html,2012年11月12日
②黃平、崔健,《對自媒體規范與引導的思考》[J].《青年記者》,2012(7)
③門徹:《新聞報道與寫作》[M].華夏出版社,2004
④展江,《各國輿論監督的法律保障與倫理約束》[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5(4)
(作者:重慶大學新聞學院2013級碩士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