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電視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自2014年4月18日起開播,在取得較高收視率的同時,也飽受各種爭議,即便第五集的完美轉身挽回了大批觀眾,但前四集中存在的問題仍舊被眾多網民提及,成為無法忽視的缺陷。筆者基于“使用與滿足”理論,從受眾需求的角度分析《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前四集存在爭議的主要原因。
【關鍵詞】《舌尖上的中國》 使用與滿足 受眾需求
2012年,一部名為《舌尖上的中國》的紀錄片以“零差評”火爆中國,引發紀錄片的收視狂潮。等待近兩年,《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以下簡稱《舌尖2》)終于2014年4月18日起播出,截止到5月17日《舌尖2》的收視率平均為2.23%,市場份額平均為6.77%。然而調整為“以人物故事和情感為主線”的《舌尖2》雖然收獲傲人的成績,但同時也存在各種爭議,甚至在第四集《家常》篇播出后,出現導演與觀眾的口水戰。而第五集《相逢》一經播出便得到網民的集體點贊,相比《相逢》篇的逆襲式成功,前四集出現的眾多爭議就越發引人深思。這里,筆者依據“使用與滿足”理論,從受眾角度探析《舌尖2》前四集存在爭議的原因。
“使用與滿足”理論把受眾成員看作是有著特定“需求”的個人,把他們的媒介接觸活動看作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動機“使用”媒介,從而使這些需求得到“滿足”的過程。E.卡茲將媒介接觸行為概括為一個“社會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觸→需求滿足”的因果連鎖過程。受眾在宏觀上是一個集合體,在微觀上卻表現為個性迥異的個人,這就決定了媒介要想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需要盡可能多地滿足受眾的需求。
一、造假、抄襲無法滿足受眾求真需求
作為一部紀錄片,真實是其生命所在。紀錄片的真實性有著較為獨特的含義,一方面,電視紀錄片應該做到“無假定意義的真實”,這要求不能虛構、不能造假、不能允許導演進行擺拍;另一方面,經過創作者、攝影機等多方因素的影響,現實已經被重新組織。
《舌尖2》作為一部人文紀錄片,強調的是一種人文信息的傳遞。在實際的傳播過程中需要對現有的事實進行一定的“包裝”,使其更易被受眾接受。《舌尖2》對全國各地的美食與習俗進行了真實再現,揭秘了一些食物的做法和形成原理,雖然從這些方面來看,《舌尖2》完全可以體現紀錄片的真實性,但受眾卻有著更為嚴苛的標準。
受眾期望可以透過攝影師的鏡頭看到一個真實的世界,要求真實再現食材從獲取到制作的全過程,抵制虛構、造假等。所以在對《舌尖2》的網民觀點收集整理中發現(如下表1),造假、抄襲等成為網民吐槽的重點之一。
在《腳步》篇中,有專家從植物學角度證明采蜜片段鏡頭是嫁接的,照搬了《人類星球》的故事架構。事后,導演表示為了“安全考慮”,不得不拍攝矮樹以示采蜜過程。此舉引發大批網民的吐槽,“造假來欺騙觀眾”的說法使人不得不懷疑節目的真實性,引發網民集體圍攻節目導演,致使導演被迫關閉微博評論。
與此同時,具有高風險的采蜜片段,也被眼尖的網友直指抄襲BBC紀錄片《人類星球》中非洲土族攀爬百米大樹采蜜的場景,爬樹、仰望、摘蜜的鏡頭都具有相似性。而隨后播出的《時節》篇中的飛魚片段也被直指有四個鏡頭照搬了BBC紀錄片《生命》之《魚類》的素材。即便后來導演解釋已得到授權,實屬“致敬”,但仍讓不少網民覺得《舌尖2》如果只是毫無創意地照樣模仿,那就是抄襲,是文化圈子里最不齒的行為。
通過對網民的觀點分析,發現受眾期望看到的是鏡頭下真實的中國美食,就算當前國內的紀錄片水平達不到完美的效果,但至少要提供最真實的記錄,保證“寧無勿欺”。照搬照抄難以滿足受眾的求真需求,必會引發受眾的質疑和不滿。
二、美食出場間隔過長削弱受眾滿足感
《舌尖上的中國》系列,并不是簡單意義上的美食紀錄片,應算是中國美食文化的紀錄片,雖然《舌尖2》繼續延續了第一季的主題,探討中國人與食物的關系,但并不是以美食為主線,而轉為以人物故事和感情為重點,使美食讓位于故事。
然而節目中美食與故事的分配情況,卻成為影響受眾能否獲得視覺和味覺上的滿足感的關鍵。以質疑聲最多的《家常》和好評度最高的《相逢》為例,通過匯總相關數據得到表2。
通過表2可以發現,即便《相逢》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美食的出鏡次數,但就節目時長的安排來說,《家常》和《相逢》篇的差別并不是很大。其差異最大的地方在于美食出現的時間間隔,也就是從美食—故事—美食這一過程的時間間隔相差較大。觀眾觀看《舌尖2》目的之一是為了追求視覺和味覺上的滿足感,而這些需要在多樣的美食上找到相應的歸屬。從心理學角度來說,等待時間越長,觀眾的耐心就會大打折扣,原有的興奮度下降,直接影響觀眾的收看效果。
《家常》篇,由于故事較為集中,美食和故事的交替間隔時間較長,再加上美食品種相對較少,觀眾期待的視覺和味覺享受未能得到滿足,促使大批網民紛紛吐槽“主題跑偏了”。而改進后的《相逢》篇,則因為節奏更加緊湊,故事較為分散,美食和故事的交替間隔時間較短,當觀眾還在垂涎上一種美食的時候,下一種美食已經強勢到來,容不得觀眾細細品味,如此反復沖擊之下,觀眾所期待的視覺和味覺都得到了滿足。
三、刻意煽情引起受眾情感抵觸
觀眾不僅僅期待從《舌尖2》看到中國的美食,還期望能借助美食文化找尋情感上的共鳴。
所以當《舌尖2》倡導美食讓位故事的時候,大批網民還是表現出較為積極的認可態度。在新浪微博話題#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你喜歡《舌尖》更多些美食還是更多些故事”中,有近82.1%的網民選擇“美食與故事缺一不可”,表示理解“用美食承載故事,用故事為美食增添趣味”的內容設置。《舌尖2》試圖通過中國的飲食文化來傳遞中國的社會文化,因而對故事的選擇多集中在較有代表性的人物身上,比如陪讀媽媽、留守老人等,就這樣的選題本可以得到絕大多數觀眾情感上的認可與支持,但實際的效果卻出乎意料。
爭議最多的就是《家常》篇中陪讀媽媽的故事,其焦點集中在媽媽5年內放棄回家、探望老人的機會只為專心陪讀。要知道在中國“百事孝為先”的觀念根深蒂固,這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當故事中提到媽媽未能在病床旁照顧身患癌癥的奶奶的時候,被指這樣的愛過于畸形,實屬“三觀不正”。同時花費大篇幅來講述陪讀媽媽的犧牲奉獻的故事,不僅淡化了家常的主題,也使得節目組有煽情之嫌,引起網民的情感抵觸。《相逢》篇,講述了臺灣老人的回家之旅,半個世紀的分離終在暮年迎來相逢,節目中雖沒有過多的解說來煽情,但是寥寥幾句話卻更有味道,感染了大批觀眾。所以就此看來,觀眾真正享受的是美食背后淡淡的鄉愁、細膩的情感和家鄉自豪感。給節目注入的人物情感太多了,難免會顯得煽情甚至濫情,中華民族本身就是一個細膩的民族,一個身影、一句話就足以讓觀眾去細細體會美食背后的情感。
結語
其實,《舌尖2》這是一檔被寄予太多期望的節目:吃貨們期望在這里發現中國的美食,游子們期望在這里感受鄉愁,藝術家們期望在這里感受飲食文化之美,而我們則期望有一檔節目可以連起視覺、味覺和內心最柔軟的地方。此次引發多種爭議,正是因為這部承載太多期待的紀錄片,沒能滿足受眾的部分心理需求。榮登紀錄片寶座的《舌尖上的中國》系列,已然成為觀眾情感的寄托點,這就要求節目制作者不能簡單地單方面決定怎樣傳播內容,而是應該知道觀眾期望怎么傳播。
無論怎樣,在互聯網的幫助下,《舌尖2》節目組可以快速地獲知受眾對節目的直接反饋,即便“眾口難調”,《舌尖2》節目組仍拿出最大的誠意來滿足受眾的需求。無論是具有爭議,還是享有美贊,都已經證明了這部紀錄片在電視劇紀錄片歷史上的重要地位。□
參考文獻
①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180-181
②周世林,《舌尖上的中國:滿足的不僅僅是舌尖——兼析〈舌尖上的中國〉傳播的成功之道》[J].《新聞與寫作》,2012(10):40-43
③李林容,《〈舌尖上的中國〉敘事策略》[J].《青年記者》,2012(5):59-60
④李亞,《論〈舌尖上的中國〉的受眾接受與認同》[J].《新聞愛好者》,2013(10):19-21
(作者:重慶大學新聞學院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