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微博問政是社會管理創新的一種有效手段,開創了網絡時代民眾參政議政的一種新形式。在新傳播環境下,政治權力的媒體化擴大、深度的公民參與和自媒體的蓬勃發展為新聞生產和權威帶來了重大機遇與挑戰。為了鞏固新聞權威,新聞傳媒有必要促進多元主體參與社會治理、善用新聞媒介的符號權力,以及拓展新聞生產模式和另類媒介空間。
【關鍵詞】政治傳播 微博問政 公民參與 新聞權威
近年來,微博以其海量用戶、信息來源廣泛、傳播快速、輿情信息聚合等特性吸引了數量龐大的網民、意見領袖、傳統媒體和政府機構。微博的崛起不斷塑造著新的傳播方式,深刻改變著中國的政治、經濟社會及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微博問政作為技術催化下的新型問政方式,已然成為許多國家治理社會、推進民主政治、發揮網絡執政能力的新舉措。
微博問政,源于博客問政,即運用微博參與和處理政務。它以一種更為靈活、平民化、低成本的政治參與形式,開啟了網絡問政的新時代。其主要參與途徑表現為:一是介入報道記者的微博、參與討論和制定政策代表委員的微博和普通民眾關注議題的微博。①微博問政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開放性技術支撐、民主的社會政治環境以及公民角色的轉變,都對“微博問政熱”現象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條件。②微博問政的興起對社會、技術和政治環境的良性互動起到了促進作用。
當微博問政作為網絡問政的新形態并迅猛發展之時,有學者就促進微博問政與自身新聞傳播的融合提出了相應對策:傳統媒體“辦微博”、彰顯深度報道和名記者效應的特色、改變“單一性”報道等路徑。③由此學界關注的焦點轉向微博問政與政府機構、新聞傳播、虛擬社區的關系及其互動。
一、微博問政下新聞生產遇到的挑戰
1、政務微博的迅速發展
媒介機構,尤其是具有顯著政治意義的新聞業該如何處理與政治力量的關系一直是學界關注的焦點。其中加拿大傳播學者羅伯特·??铺氐挠^點得到了主流的自由主義多元論學派的廣泛支持。他認為新聞業是對抗權力濫用者的“看門狗”,是糾錯者、狂妄者的清醒劑,是積極性社會變革的推動者,它既安撫受害者,也折騰那些貪圖安逸的人。④新聞媒介是政治進程中溝通社會各方的橋梁,擁有著對行為過程發表評論、設定公眾討論和決策政治議程的能力,在信息流動市場中注重信息的檢查與加工,溝通社會各方的橋梁功能。近年來,我國政府主動在傳媒規制方面作出了探索與改革,其中政務微博的開通與運營使其成為政府傳播政治主張、推進社會服務創新、發揮網絡執政能力的重要平臺,并受到社會各界及網民的廣泛關注。依靠新的傳播技術和平臺,政府的媒體化擴大,擁有了自主進行議程設置、開展議題討論的權力,拉近了權力與公民的距離,消解著媒介的支配地位和把關能力。
在突發或熱點事件中政務微博依據網民的從眾心理和議程設置的需求,已經愈加熟練準確的找到輿論焦點,主動設置微博議程,引導輿論的轉換。面對政務微博上權威信息的釋放,大多數紙媒一方面由于自身局限性,無法對事件進行深入調查以還原真相;另一方面由于對客觀立場的專業追求,而不表露任何傾向或立場,僅是單純的追求微博熱點(微博板、微博專欄等現象),導致了大量微博實錄式報道,令新聞媒介進一步失去參與議程設置、影響輿論的機會與能力。美國學者霍華德·萊茵戈德認為,在過去的五百年間,雖然紙質媒體塑造著文化發展的歷程,但深刻影響紙質媒體的恰恰是讀者的行動。⑤ 微博時代下,社會民眾作為傳媒領域中的“經紀人”幾乎能從微博上主動獲取所有熱點事件的進展,而報紙上復雜淺顯且毫無原創信息的報道,儼然無法適應受眾的信息選擇偏好與傳播規律。
2、深度的公民參與
隨著博客、微博、社交網站等新型網絡應用迅猛發展,參與文化成為一種全新的媒介文化樣式。在Web2.0時代下,網絡公民積極主動創作文本、傳播媒介內容,加強網絡互動,推助了社區成員的身份認同和信息表達,發揮著集體智慧和協作的力量。在社會事件的闡述與討論中,網民們選擇趨于或認同一致的觀點,逐漸形成持某種相同意見或觀點的網絡群體,并不斷為該方向貢獻更多的觀點。
微博作為新媒體傳播的依托平臺,使得信息無處不在,傳播無時不在。人們可以通過對網絡敏感議題的持續關注,并形成強大的輿論壓力,既吸引著新聞記者對事件進展的追蹤調查,也促成著事件的推進與解決。在民眾的廣泛參與和信息的高效傳播下,微博反腐開拓了人民監督政府的新渠道,也彌補了傳統媒體在新聞生產上缺陷。然而,網絡群體一旦受到某種因素觸發而將他們的意見付諸行動,錯誤的判斷和決定將致使局勢惡化甚至滋生暴力事件。微博反腐的優點不在于群體決策的冒險偏移,而在于平等的相互交流和對話,在于公共傳播中的民主化運動。
當數字公民主動對公共空間進行重塑構建時,深度的公民參與,讓編輯在微博上更容易搜尋有報道價值的新聞線索,讓記者在新聞采寫中吸納網絡民眾、意見領袖或微博大V的聲音,并逐漸失去專業理性的判斷,削弱著嚴肅新聞所擁有的準確、真實、客觀解釋社會現實的力量。
3、自媒體的協作和集體智慧
基于信息傳播的即時互動性和信息內容碎片化的發展趨勢,人們通過博客、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發布或分享他們親眼所見、親耳所聞的事件。優秀的自媒體人(或自媒體社區)可以主動傳遞生活的意義與價值,體現其豐富的知識素養,并使所在的社區和共同利益體從中獲益。無可否認的是有一些自媒體只是簡單的“網絡移植”,記錄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或者傳播謠言,加深信息異化等問題。
微博的低門檻讓任何一個人都可以扮演臨時新聞人的角色,在事發現場記錄具有新聞價值的場景,并在新聞生產的報道、分析和傳播中起到積極作用。公民記者便由此衍生而來,他們從另一視角對新聞事件進行解讀與呈現,既有助于受眾形成立體事實真相,也為傳統新聞媒介提供了重新審視自身使命和新聞價值觀的機會。但是,公民新聞基于公民記者文化背景,很有可能使新聞報道具有個人傾向或立場,因而其報道的真實性、淺層化與公共性仍是存在的問題。
優秀的自媒體社區善于運用技術變革所創造的溝通途徑,搭建著可供網絡公民自由表達、分享觀點、汲取集體智慧的虛擬社區,它們的發展也使得新聞權威在新興媒介形態上得到延伸與發展。相比傳統媒體,這些自媒體社區表現出更追求政見形成中的學術研究、理論基礎與資料來源,更探求優質內容與優雅表達的結合,更擔心傳播過程中信息的阻礙和失效,更期待受眾的閱讀興趣、對文章價值的認可和對自身發展的持續關注。
二、對鞏固新聞權威的建議
1、促進多元主體參與社會治理
以微博為代表的社會化媒體在對諸如群體性事件、高官貪腐、強制拆遷、失職瀆職等敏感議題上的曝光,為公眾參與新聞生產、促進事件解決提供了新的途徑。但媒體只能對公民社會、國家權力機關進行有限的監督,真正長效、常態的社會管理需要必要的公共權威、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治理機制,需要政府機構、企業機構、民間團體和跨國組織的多元參與和良好互動。
隨著公民的政治生活發生重大變革,“治理”概念受到學者和社會管理者的廣泛關注。政治學學者俞可平認為,治理的目的是在各種不同的制度關系中運用權力去引導、控制和規范公民的各種活動,以最大限度地增進公共利益。⑥媒介系統作為監督社會、維護公平正義的重要方式,是將政府統治引向社會多元治理、政府權威引向公共權威的關鍵環節。極具公信力的新聞媒體通過議程設置,對政治事務或社會問題進行客觀公正的報道,既塑造了新聞權威,鞏固了新聞記者的“專家”位置,也為普通公民、意見領袖和政府官員表達觀點提供了平臺,使得各方勢力在媒介空間得以相互博弈與制衡。
2、善用媒介的符號權力
真實客觀、準確公正以及新聞報道和媒體立場相分離是當今主流新聞報道的基本規范和最終要求,但是新聞媒體作為意識形態的傳播機構很難避免自身的主觀立場。新聞報道及其生產過程受到主流機構、主流價值觀、主流社會關系的影響,盡管在對權威消息來源的追求中,也可能會因為可以采訪、明確、易得的消息來自于權力機構的代表而降低新聞品質、消解新聞權威。
新聞文本間的意識形態并非顯而易見,但在其話題、框架、立場、文風的選取和陳述方式上,新聞消費主義下的新聞機構迎合著受眾普遍接受的事實判斷和價值判斷,甚至會將某種看似合理的設想轉變為無可厚非的常識;同時,呈現客觀事實也是一部分新聞媒體的最高追求和理想堅守。如果將大眾媒介或新聞業看作一個場域,與此特別相關的兩種資本形式是:符號資本,即威望或名氣的累積;文化資本,即文化知識或文化環境模式。⑦在新傳播環境下,新聞媒介具有更豐富的符號資源和定義社會現實的能力,有必要保持清醒的意識,將媒介視為思想資源的載體,心無旁騖的專注于新聞報道的內容及表達,對于專業領域的報道須閱讀豐富的調查材料,小心求證、理性推演,為受眾提供最具價值和最富啟發性的觀點。
3、拓展新聞生產模式和另類媒介
新聞眾籌(news crowdfunding)這一新聞生產模式已受到新聞人的廣泛關注與實踐。眾籌方式用于新聞生產,最早可追溯至2008年上線的新聞眾籌網站“Spot.us”,此后Kickstarter等各國的眾籌網站也出現不少新聞眾籌項目。⑧媒體記者或是自媒體人可以在眾籌網發起新聞報道計劃,并籌集資金,如果在設定的時間內,資助款達到預期數額,這筆錢將用于資助媒體人開展報道或是調查。在國內,眾籌模式的激進派代表劉建鋒以個人身份眾籌資金進行調查,借助淘寶讓受眾購買“閱讀權限”。在新聞眾籌探索中,我們或許會得到更多真實的報道,“埋沒”的議題或許得以見諸報端。對于新聞媒體的專業記者而言,他們能以獨立作者和社會問題觀察者的身份,對政治事務、社會事件、社會人物以及重大內幕進行報道,并踐行著、鞏固著中國記者的權威和新聞專業化。
另類媒介(alternative media)是公民在社會和現實世界中創造一個新的與之并駕齊驅的領域和自治空間,可以繞開既定的媒介企業,消除它們對社會符號權力的某些控制。另類媒介涵蓋了在線科幻雜志、政治網站和期刊、小型獨立圖書出版商、低功率調頻小區電臺、有線電視的接口頻道、重新編輯出版的時事通訊、都市周報等多種媒介形態。⑨面對突發、具有報道價值或值得關注的政治事務和社會事件,另類媒介主動明確自身立場、發動公共活動、報道多元觀點,并積極拓展新的參與模式以培養公民民主意識和創新信息傳播方式。與此同時,另類媒介也面臨諸如組織協調、經費籌措、出版發行等管理問題,以及眾多同類媒介的效仿、信息消費者流失等市場挑戰。
結語
通過以上分析或許不難發現,微博問政作為一種新興的問政現象,無疑在民主政治參與、公共領域構建方面承擔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同時也為新聞傳媒帶來了重大挑戰和發展機遇。盡管本文嘗試性地對微博時代下的新聞生產作出了探析并對鞏固新聞權威提出了相關意見,但在未來的微博問政研究中需要思考的問題仍然很多——例如新聞生產中如何避免政治和經濟力量的阻礙、如何迎合公民新聞的消費習慣、探究新型新聞生產模式中的合法性邊界等。只有如此,微博問政才能為新聞業的發展提供生機與活力。□
參考文獻
①沈亞平、董向蕓,《微博問政對于政府管理的價值與功能分析》[J].《南開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3)
②許小美,《淺析我國微博問政的興起及其理性限度》[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5)
③萬笑影,《“微博問政”與傳統媒體新聞傳播融合的思考》[J].《新聞與寫作》,2011(7)
④Hackett,R.A.(2001)News media and civic equality: watch dogs, mad dogs, or lap dogs? In E. Broadbent (ed).Democratic Equality:What WentWrong.Toronto: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⑤霍華德·萊茵戈德:《網絡素養:數字公民、集體智慧和聯網的力量》[M].電子工業出版社,2013(8)
⑥俞可平,《治理和善治引論》[J]. 《馬克思主義與現實》,1999(5)
⑦Johnson,R(1993)Editor’s Introduction: Pierre Bourdieu on art, literature and culture’.In P.Bourdieu. The Field of Cultural Production: Essays on Art and Literature. R.Johnson(ed.and intro.).Cambridg-e:Polity Press
⑧欒軼玫,《新聞眾籌:我的新聞你做主?》[J].《中國傳媒科技》,2013(23)
⑨??铺?、凱諾爾:《媒介重構:公共傳播的民主化運動》[M].暨南大學出版社,2011:54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