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短視頻分享應用是當下流行的一種基于智能手機的社交應用,用戶可以將手機拍攝的短視頻發布到個人主頁、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平臺與好友分享。繼文字、圖片、語音之后,短視頻分享成為移動社交領域的一股新潮流。短視頻分享應用不僅豐富了人們的社交方式,而且在新聞傳播領域也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關鍵詞】短視頻 移動社交 新聞傳播
一、短視頻分享應用的興起
最早的短視頻分享應用是美國的Viddy,它于2011年4月正式發布。Viddy用戶可以拍攝30秒短視頻,通過添加音樂、特效等方式制作創意視頻,并分享到Facebook、Twitter、YouTube等社交網站上。《華爾街日報》曾評價道:“用iPhone上的Viddy把每天的瞬間轉變成完美的小電影。這樣當您下次捕捉到太平洋上美麗的日落景象時,能將它變成永恒的記憶”。
2013年1月,Twitter發布了6秒短視頻分享應用Vine。Vine和Twitter秉承一致的理念,更像是視頻版的Twitter。Vine聯合創始人多姆·霍夫曼在Vine的博客中說道:“我們想讓人們更容易地在一起分享和發現世界上正在發生的事情,我們也相信限制能夠激發創意,無論是140字以內的推文還是6秒的視頻”。2013年6月,Instagram這款圖片分享應用也增添了短視頻分享功能。
在我國,短視頻分享應用正開始流行,新浪、騰訊分別推出了短視頻分享應用。秒拍是新浪微博官方短視頻應用,視頻拍攝時間為10秒,支持剪輯、添加主題等功能,可分享至新浪微博、騰訊微博和人人網。2013年8月,新浪微博手機客戶端內置秒拍應用,同年12月,秒拍3.5版正式發布。微視是騰訊開發的一款基于開放關系鏈的短視頻分享應用,于2013年9月28日上線,支持拍攝8秒短視頻,用戶可以給視頻添加濾鏡、主題和配樂,并分享到微信朋友圈和騰訊微博。除了秒拍和微視,國內其他的短視頻分享應用還有啪啪奇、微拍、微可拍等。
尼爾·波茲曼曾說:“一種信息傳播的新方式所帶來的社會變遷,絕不止于它所傳遞的內容,其更大的意義在于,它本身定義了信息的傳播速度、來源、傳播數量以及信息存在的語境,從而深刻地影響著特定時空的社會關系、結構與文化。”短視頻作為一種新的信息傳播方式,它不僅比文字、語音、圖片等傳播方式擁有更大的信息量,而且比傳統長視頻的傳播效率更高。短視頻分享應用無疑是Web2.0時代“自媒體”演進的新產物,它與以往的博客、播客、微博、輕博客等“自媒體”形式一樣,打破了傳統的傳者和受者的單向關系,用戶既是信息的采集者也是發布者。同時,短視頻分享應用的話語方式表現出去中心、碎片化的特點,對傳統的語法規則和話語結構是一種解構。此外,通過短視頻分享應用,不同物理空間的人被聯合在一個虛擬的空間中,可以共同體驗、經歷相同的虛擬場景,身體的存在位置已經不是決定群體是否有共同經歷的前提。
隨著4G時代的到來,各類視頻應用將成為網絡媒體的新興力量。在移動社交領域,以影像為主的視頻內容或將超越文字和圖片,成為主流的社交方式,尤其是短視頻。這種全新的短視頻社交應用的出現,豐富了新聞傳播的表意語言,也給專業新聞機構和從業者在新媒體平臺參與新聞報道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二、秒拍、微視在新聞報道中的應用
在2014年兩會報道中,以秒拍、微視為代表的短視頻分享應用嶄露頭角,秒拍成為央視2014年全國兩會新媒體報道合作伙伴。與往年不同,許多記者不僅用錄音筆錄音,還將手機直接對準代表、委員,通過秒拍、微視向公眾發布最鮮活的現場視頻新聞。
兩會期間,央視財經頻道“兩會”特別節目《小丫跑兩會》的結尾都會播出網友通過秒拍、微視上傳的兩會心愿短視頻。央視國際頻道的《我有問題問總理》節目通過秒拍向網友征集微夢想短視頻。今年的兩會報道中,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國網、京華時報、廣州日報等多家媒體,都為參會記者配備了秒拍應用。
2014年3月7日,央視《新聞聯播》在結尾播放了網民對政府工作報告的感言,來自河北、江西、湖南、安徽、北京的網友通過秒拍上傳短視頻表達了自己的期待,話題主要涉及食品安全、農業、國防、反腐敗等方面。節目播出后,許多微博用戶稱贊這一結尾“接地氣”,“@央視新聞”官方微博稱其為“最草根結尾”。
短視頻分享應用具有“短、平、快”的傳播特征,因此特別適用于報道突發事件。當有緊急情況發生時,短視頻分享應用可以成為媒體第一時間發布新聞的有效渠道。根據中國經濟網的消息,2014年3月8日,馬來西亞航空公司在北京麗都飯店首次召開失聯客機MH370新聞發布會,很多現場記者在焦急等待中都接到后方編輯這樣的電話指令:“你先用秒拍拍個現場視頻,值班總編輯要求咱們先發報社官方微博,回頭再寫稿子給報紙用!”
2014年3月20日,美國第一夫人米歇爾·奧巴馬一行抵達北京,開始對中國進行訪問。米歇爾訪華的第一站去了北師大二附中,《法制晚報》記者用秒拍記錄了現場的情況,從短視頻中可以看見,隨行車輛有序地進入北師大二附中,警察在現場維護秩序。3月23日,米歇爾參觀慕田峪長城,中午在小園藝術餐廳就餐。《法制晚報》記者用秒拍拍攝了小園餐廳的大門,然后介紹說:“米歇爾夫人今天中午就餐的餐廳,小園餐廳,老板娘說他們最喜歡的是抻面加紅燒肉,要了兩份。”截至3月27日,這一短視頻在秒拍客戶端的播放次數超過11萬次。微視、秒拍等短視頻分享應用將被更多地運用到新聞報道中,成為記者現場報道的利器。
三、短視頻新聞:新聞呈現方式的革新
短視頻新聞是一種全新的新聞呈現方式,與傳統視頻新聞相比,短視頻新聞的時長從幾秒到幾十秒不等。傳統視頻新聞一般是電視新聞節目的精簡版,而短視頻新聞有自身獨特的風格和制作流程,并非剪輯電視新聞節目的產物。短視頻新聞將新聞圖片或視頻片段有機結合起來,字幕采用大號字體,在幾十秒內向受眾講述一則新聞。短視頻新聞重新定義了視頻新聞傳播的法則,能更好地滿足受眾碎片化的視聽需求。
在社交平臺上,新聞內容有多種呈現方式,例如微博新聞最基本的形式是140字以內的純文本,“文本+超鏈接”的形式有效地拓展了新聞背景,“文本+圖片”、“文本+視頻”的形式增強了新聞的可信度和感染力,而短視頻新聞的出現更是進一步豐富了社交平臺上新聞的呈現方式。
NowThis News是短視頻新聞的先驅,這家專注于社交視頻新聞的公司由《赫芬頓郵報》聯合創始人、前主席肯尼斯·勒利爾及該報前首席執行官埃里克·海比奧創辦。NowThis News繼承了《赫芬頓郵報》的風格,主打時政新聞,同時提供娛樂、科技、飲食等題材的短視頻。NowThis News已累計為移動社交用戶制作了超過1萬個6秒、15秒和30秒的原創新聞視頻。2013年,NowThis News在圖片分享應用Instagram上發布短視頻新聞,截止2014年3月,其官方賬號的粉絲已超過8萬,而NowThis News在Vine上的粉絲數甚至超過了21萬。
迄今為止,BBC在所有提供短視頻新聞服務的新聞機構中最具權威和影響力。2014年1月,BBC開始在Instagram上提供名為Instafax的短視頻新聞服務。根據BBC官方的說法,Instafax尚處于試驗階段。Instagram用戶只需關注BBC News賬號,即可觀看15秒的短視頻新聞,Instafax的新聞內容大致可以分為三類:國際局勢、科學技術和奇聞趣事。
有觀點認為,短視頻新聞無法完整地呈現新聞內容,并且可能由于傳遞信息有限而引起受眾的誤解。其實,短視頻新聞的功能類似于導語,它旨在將最有新聞價值、最具吸引力的事實呈現給受眾,更注重新聞傳播的速度。因此,短視頻新聞的核心價值在于幫助用戶快速地了解一天當中的重要新聞,如果用戶對某條新聞特別感興趣,可以通過鏈接進行深度閱讀。
結語
短視頻分享應用為新聞傳播注入了創新的活力。對新聞媒體而言,短視頻分享應用不僅是一個全新的內容發布平臺,更是媒體增加受眾接觸面、實現內容多點落地、拓展品牌影響力的有效渠道。當前,新聞媒體對短視頻分享應用的使用尚處于嘗試階段,今后傳統媒體可以考慮將更多的記者現場報道通過短視頻的形式傳播給受眾。這一點對紙媒來說尤為重要,它可以彌補紙媒在影像傳播方面的先天不足。雖然短視頻的時長只有幾秒、幾十秒,但通過對不同的碎片化短視頻的拼接,可以形成一種新的立體的全景式的圖景。
盡管社會化媒體都有“社交”與“媒體”的兩種屬性,但不同平臺的偏向不盡相同。例如,偏向媒體基因的新浪,其微博也是偏媒體取向的;偏向社交基因的騰訊,在微信平臺上,繼續堅持其社交取向。清晰的屬性取向是社會化媒體取得成功的關鍵,但我國短視頻分享應用在屬性取向方面不夠明確,應在未來的發展中有所側重。
作為一種社會化媒體,短視頻分享應用與微博相似,兩者都基于這一核心理念:信息的即時性、共享性以及基于即時、共享信息形成的動態信息傳播網絡。另外,短視頻分享應用與微博都基于弱連帶關系,依據美國社會學家格蘭諾維特的“弱連帶優勢”理論,弱連帶較之強連帶有著更好的信息傳播效果。因此,短視頻分享應用著重開發“媒體”屬性,發揮其在信息傳播方面的作用,但這并不意味著可以輕視“社交”屬性。在Web2.0時代,內容為“王”,關系為“后”,關系成為重要的生產力推動“內容”的制造和傳播,“關系流”同時也成為“內容流”運動的基礎設施。社交的意義在于強化用戶之間的關系,而良好的關系能夠促進內容的傳播。新聞媒體在使用短視頻分享應用傳播新聞的同時,需要與用戶建立良好的關系,使“關系網絡”和“內容網絡”達到深層次的融合。□
參考文獻
①張梓軒、王海、徐丹,《“移動短視頻社交應用”的興起及趨勢》[J].《中國記者》,2014(2)
②陳力丹,《把握新媒體對社會交往結構的影響——〈互聯網時代的新聞傳播〉序言》[J].《新聞愛好者》,2012(6)
③喻國明、歐亞、張佰明、王斌:《微博——一種新傳播形態的考察》[M].人民日報出版社,2011
④騰訊網、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新媒體研究所:《中國網絡媒體的未來》,http://tech.qq.com/a/20131122/015404.htm#p=1
(作者: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