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運用觀察法和內容分析法,對以新浪網為代表的商業網站和以新華網為代表的新聞網站關于同一新聞事件“雅安地震”所制作的新聞專題進行研究,分析其各自在整體構思、內容編排和頁面設計等方面的特點。并在此基礎上,針對各自的弱點提出對做好網絡新聞專題的相關建議。
【關鍵詞】商業網站 新聞網站 新聞專題
一、網絡新聞專題研究的意義
21世紀已經成為一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海量的信息以碎片化的傳播方式充斥在網絡上,人們只能浮光掠影地瀏覽各種信息。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網站來幫助我們對細碎的信息進行系統地整合,網絡新聞專題則契合了人們的這一需求。
在突如其來的“雅安地震”面前,人們迫切地想了解最新消息以及此事件的相關信息。且這一突發事件所包含的信息量、受眾關注度、影響力等因素都不是單一的新聞消息所能駕馭的,此時新聞專題便盛裝登場。
網絡新聞專題報道是一種連續的、全方位的、深入的新聞報道方式,使新聞更具深度,內容更加全面。它有利于人們較為充分地認識社會事件,有助于培育社會輿論空間,還能營造媒體品牌,擴大媒體影響力。
本文從整體構思、內容編排和頁面設計等角度出發,對商業網站和新聞網站新聞專題進行研究,并針對各個網站的缺點和不足提出做好新聞專題的相關建議,以期提升網絡新聞專題的整體傳播效果。
二、研究對象及其基本情況
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發生地震后,全國各大媒體持續跟進報道,以新浪網為代表的商業門戶網站和以新華網為代表的新聞網站均推出了“四川省雅安市蘆山縣7.0 級地震”的網絡新聞專題。但它們在整體構思、內容編排和頁面設計等方面有自己的特點,這些特點也從專題標題、欄目設置、專題架構等細微差別中反映出來。
1、專題標題概況
兩大網站所作的關于“四川省雅安市蘆山縣7.0 級地震”的網絡新聞專題標題截圖如下:
從圖1、2中可以看出,雖然它們的主題一致,但是其標題的字體字號、背景圖片等均有所不同,以至于它們所表達的深層含義也各有側重。
從標題的字體字號來看,新浪網的專題標題字號小于新華網,新浪網的主標題字體采用的類似于方正綜藝簡體,給人一種強烈的震撼力;而新華網的字體則是宋體,橫平豎直,穩重清晰,給人一種嚴肅的感覺。
從背景圖片來看,新浪網是以灰色調為主,給人一種凝重壓抑之感;新華網是以暗淡的土黃色為主色調,背景則側重于救災,傳達出黨和政府對震區的關懷。
2、欄目設置概況
通過在線觀察,新浪網和新華網這兩大網站所作的關于“四川省雅安市蘆山縣7.0 級地震”的網絡新聞專題的欄目設置也有所差異,相關描述如表1。
從表1可以看出,新浪網和新華網這兩大網站的欄目均比較多,但從具體的欄目設置來看,其所表達的意義卻不盡相同。
關于災區的最新消息這兩個網站均及時更新,向公眾傳達震區前方的即時信息;關于震區的方方面面消息的版塊兩大網站均有涉及,但是關于防震的知識,卻只有新浪網和新華網設置了相關的版塊。
從版塊的整體結構來看,新浪網和網易側重于告知公眾震區的災情方面的新聞信息,而人民網和新華網則設置了較多的“中央”、“黨委”、“政府”、“救援行動”、“感人瞬間”等欄目,從中可以看出其偏重于震區救援以及黨和政府對災民的關心,更多的是號召全國人民眾志成城,導向意識較為強烈。
3、專題架構
新浪網和新華網這兩大網站的專題版式頁面基本上都分為左右兩欄或者左中右三欄,如下表所示:
從表2、表3可以看出,新浪網和新華網這兩大網站的專題版式設計形式有所不同,內容上突出的重點也各異。
從頁面長度來說,新浪網比新華網要長很多,版式設計更為復雜,在內容上也更全面、繁多。新浪網將部分遇難者名單及其個人信息列出,震區的災情更加全面地呈現出來,而新華網則沒有將災區的方方面面情況都展現在公眾面前,主要是從輿論導向出發,號召全國人民積極救助災區人民。
三、兩大網站的專題特點比較與分析
“四川雅安地震”屬于突發公共事件,因為其突發性、多變性、不可預知性、破壞性等特點,該專題在策劃方面比較被動。但它也最大限度地契合了新聞價值的標準,所以對于這個成為社會關注焦點的新聞事件是全國各大網站的專題報道的“重頭戲”。
從專題報道本身的特點來說,新浪網和新華網這兩大網站關于該專題在整體構思、內容編排、頁面設計等方面均具有一定的共性。
兩大網站上該專題的內容不僅僅囊括了事件的來龍去脈,即事實性的信息,更多地關注于全國人民對災區人民的關心。且由于該專題的公眾關注度較高,所以兩大網站均采用了圖片、視頻等多種媒介形式來加強新聞的表現力,進而吸引受眾的目光。
與傳統媒介的受眾不同,網絡受眾不僅僅是接受者和旁觀者,他們可以更多的加入到傳播過程中①,與其進行互動,也為受眾提供了一個宣泄自己情感的平臺,以表示自己對災區人民的同情和關心。兩大網站分別設置了“微博關注”、“網友跟帖”、“網友留言”、“微博評論”的形式與網友進行互動,廣大網友對地震相關情況進行探討,從而形成網絡輿論。
總體來說,兩大網站的專題具有一定的共性,但它們在整體構思、內容編排、頁面設計等方面也有較大的差異性。
1、整體構思
信息的整合加工必須要“有目的地取舍,根據自己的價值觀和報道方針,選出最重要的部分進行加工整理,賦予一定的結構秩序”②。這是網絡新聞編輯主動認同和遵循的編輯思路,它是新聞專題的靈魂,決定了一個專題的品位與品質③。
新浪網作為商業網站,在構思方面比較注重提供較為全面的新聞信息,更多的是告知公眾關于地震方面的信息,善于從深度和廣度兩個層面上挖掘新聞素材。較為客觀、公正、全面,且時效性較強,能夠更大限度地滿足受眾的求快心理,提高網站的點擊率。
“四川雅安地震”發生于2013年4月20日8時02分,新浪網反應比較快,在地震發生后的第四分鐘就發出了“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區附近發生5.9級左右地震”的報道,以第一時間搶占先機,以最快速度介入事件。隨后便實時跟進,據筆者統計,在地震發生后的1個小時內,新浪網共發布了41篇地震災區的相關消息,爭取以最快的速度報道事件的實時進程,滿足受眾的求全心理。
新華網作為官方新聞網站,較為權威和嚴肅。它的報道主題建構更為集中,更多的是從輿論宣傳引導的角度出發,報道突出黨和政府抗震救災的行動和對災區人民的關心,側重于號召全國人民積極抗震救災,能夠傳遞正能量的新聞。從新華網所作的專題標題“愛在雅安 你們不孤單,我們陪著你”可以看出這一點。但是這個網站的報道不全面,對震區前線的傷亡情況所作的報道較少,主要是怕引起人民恐慌,這與它作為官方網站的性質有關。
但新華網的時效意識明顯弱于新浪網,它是在震后的第二天上午9時06分才發布了關于蘆山地震的第一條消息(關于救災):“汶川500頂救災帳篷星夜運往蘆山地震災區”。
縱觀兩大網站的整體構思,新浪網所提供的新聞事實雖然較為全面,但是其邏輯與新華網相比則稍顯混亂,重點不突出。
2、內容編排
兩大網站對該事件的專題報道,在內容的安排上也有類似的地方。它們都對地震發生的基本情況進行了介紹,將最新消息進行實時更新,且除了新聞信息之外,網站都對本次地震的背景知識作了交代,做到了告知功能和服務功能的“合二為一”。新浪網專題中的“圖解新聞:地震來了我們該如何自救”版塊,用生動形象的漫畫傳達了地震自救知識;新華網“近年以來各國重大地震一覽”版塊,提供了世界各國以及我國的歷次大地震的相關情況,便于人們了解這種地質災害,同時有助于提高自我保護意識。但它們在反映社會真實方面還是有一定的細微差別的,主要體現在:
(1)災情播報方面。在對震區災情播報方面,這兩大網站報道的災情涉及的范圍沒有多大差別,而在震區紀實的側重方面卻有所不同。
同樣是報道地震現場所表現出來的親情,新浪網用的不僅有表現災民獲救喜悅的“母親為救兒子頂起上百斤預制板”等正面的報道,也有為親情而遭遇不幸的“姐姐地震時為救弟弟被倒塌房屋砸成重傷”等負面的報道;而新華網則只有“8歲男孩徒手2小時挖出被埋妹妹 手被劃得血肉模糊”等關于災民獲救的傳遞正能量的報道。
同樣是報道震區災情,新華網所用的報道均是側重于“震區白衣天使爭分奪秒搶救震區傷員”等震后救援情況,而新浪網則不僅有這類報道,還有“直擊雅安寶興震區 現場滿目瘡痍”等揭示震區災情嚴重性的報道。
從以上所述,可以看出在災情播報方面,這兩大網站在反映社會真實方面還是存在細微差別的,這個差別的出現同樣是由于它們的性質及報道方針引起的。
(2)災情評論方面。新華網作為我國專業的新聞官方網站,除了整合客觀的信息和知識之外,還提供了權威觀點以供受眾參考,注重事實和觀點的結合,且更多的是站在全局、更高的位置考慮問題。這在地震災情評論里也能體現出來,如“心系雅安:理性 堅韌 從容”、“理性救援,讓生活穩步向前”、“農村房屋應有強制防震標準”、“救災雅安:如何做到‘匹夫有責’”、“為抗震救災行動起來”等,都表明新華網是作為黨和政府的“喉舌”在發揮輿論引導和宣傳的功能。
而新浪網雖然更關注事實的每一個細節,確切地說是從民生的角度來考察問題,但是卻缺乏對事件的評論,只是一味地整合各種新聞信息,而沒有權威的觀點供公眾參考。
兩大網站在地震災情評論方面的差異同樣與它們的性質有關,但也離不開專題策劃能力的影響。
3、頁面設計
在線觀察兩個網站的專題頁面,我們可以看到,兩個網站的專題最上方的標題都有黑色、灰色或暗黃色背景的映襯,背景都是關于雅安的地理位置和發生災害區域的圖片。圖片中央均印有“四川雅安7.0 級地震”特大字號的提示,網頁呈現出莊嚴、肅穆的風格,均給人一種莊嚴、肅穆、壓抑之感,能迅速引發網友對雅安災情的關切。從視覺效果來看,兩個網站也都綜合運用了文字、圖片、視頻、Flash演示圖等多媒體技術手段,使報道更加形象、直觀。
但從總體來看,兩個網站在頁面設計上也有許多細微的差別。在版式選擇上,新浪網是左右兩欄設計,而新華網則是采用左中右三欄的設計方法。
在設計風格上,新浪網頁面較為緊湊,稍顯雜亂,主題不集中;而新華網的設計則比較“潮”,能體現手機自媒體時代的特征,在專題名稱右下角就有“手機版專題微信標識”,能夠更好地迎合受眾的需要。
四、對做好網絡新聞專題的建議
通過對兩個網站在整體構思、內容編排、頁面設計方面的特點比較和分析,能夠很明顯地感覺到它們的缺點和不足。
新浪網的信息過多,比較繁雜,頁面稍顯混亂,主題不集中,信息重復和同質化現象嚴重。有些報道只是在標題的設置上略有差別,報道內容幾乎沒有差別。這種嚴重泛濫的信息讓受眾無法找到報道的重點,是網絡新聞專題議程設置功能缺失的表現④。
新華網的時效性意識稍差,由于其作為官方的網站性質,專題內容存在嚴肅有余、活潑不足的問題。專題中沒有Flash演示動畫,而且與新浪網相比,視頻報道也相對較少,缺乏動態的立體呈現,表現手段過于扁平,對于網民不會產生太大的吸引力。
針對以上缺點現針對性地提出做好網絡新聞專題的相關建議:
1、新浪網:優化頁面設計,合理配置稿件,集中報道主題
新浪網的專題制作應該進一步地優化網頁設計,改變目前密集、泛濫的信息,向簡潔、大方轉變,便于用戶操作。在稿件的選取上,應加強對信息的匯總。雖說網絡媒體沒有獨立的采訪權,但是也不能缺乏對信息的整合、加工和強化,那種簡單的轉載,缺乏新穎,應該盡量減少同質化的新聞稿件。關于報道主題,網站不應該讓受眾在看專題的時候感覺到“摸不著頭腦”,做新聞要客觀,但這并不代表報道沒有集中的主題。
2、新華網:增強時效意識,運用豐富的表現手段,提高活潑程度
新華網的專題制作應該加強時效性意識,對地震這種突發性時間迅速做出反應,盡量以第一時間介入事件,及時進行實時跟蹤,全面、客觀地反應新聞事件,滿足公眾求快心理。
雖然新華網是我國的官方網站,但是其風格也不能過于嚴肅,否則的話就會缺乏對受眾的吸引力。要適度增加視頻報道、Flash演示動畫等多種較為立體、現場感強的表現手段。□
參考文獻
①劉凡,《突發事件在網絡新聞專題中的表現特點》[J].《新聞前哨》,2010,(8):73
②約翰·奈斯比特 著,梅艷 譯:《大趨勢——改變我們生活的十個新方向》 [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340
③周海英、徐曉紅,《網絡新聞專題框架分析——以人民網和新浪網禽流感專題為例》[J].《東南傳播》,2010(12):117
④汪青云、葉盛世,《媒介融合語境下網絡新聞專題對突發事件的報道研究——以新浪網“日本大地震”為例》 [J].《東南傳播》,2012(1):87
(作者單位: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