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網絡的普及,一些傳媒集團都在推行改革和創新,不斷細分受眾市場,而地方電視臺的改革舉步維艱,特別是新聞報道。本文以地方電視臺的新聞報道為例進行分析,探析地方電視臺新聞報道的特點,并從新聞報道內容來解析地方臺媒體固化了的新聞報道模式,讓新聞報道回歸到新聞本位的理念中來。
【關鍵詞】地方新聞 報道主體 公共服務
1983年3月31日召開了第十一次全國廣播電視工作會議,提出了四級辦廣播電視的方針,至今四級辦電視在我國推行已有30年的歷史。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地方電視臺所擁有的稀缺“權威”資源是新媒體無法比擬的,它們發揮貼近基層和貼近生活的優勢,實現公共服務職能。本文隨機抽取2012年4個縣市共20期新聞節目并對其“公共性”進行分析。
一、對地方電視新聞報道議題公共性的認識
“廣播電視公共服務,即廣電服務于公眾需要,是廣電媒體自誕生以來就被賦予的社會功用,是媒體所有者占用稀缺資源的正當性所在。”①因此公共服務是媒體的基本職能,地方電視臺的公共服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服務對象的廣泛性;二是內容是否符合公共利益。
1、從報道主題看對服務人群的需求滿足
廣播電視的公共服務職能的實現第一個衡量標準是服務對象的廣泛性。如果從報道主題來看,樣本中的新聞涉及工、農、商、服務、文教衛生和生活等,各項內容比較均衡,基本符合公共服務主題,即新聞內容所指涉的對象為公眾。但從樣本中的新聞標題可以發現,許多涉及的公共議題,僅僅只是點到為止,沒有展開和深入挖掘。“公共新聞事業體現出一些穩定的特征:關注普通市民;摒棄精英主義;以非負面報道為主;關注選舉中有意義的事件,民眾視角和務實精神凸顯。引導公眾解決問題,而非簡單的告知問題。”②從對地方新聞報道的主題的分析可以看出,地方電視新聞報道并未能滿足公眾的需要。
2、從報道內容看公共服務方式
衡量公共服務的另一標準是服務內容。近年來有關廣播電視公共服務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探討廣播電視的公共品屬性以及其產供組合方式的變化,但要更好理解公共服務內容,就要理解“公共利益”這一概念和實踐理念。著名的美國公共行政學者登哈特夫婦從公共行政學的角度將探討公共利益的不同理論模式歸納為四種類型。“由此公共利益可以理解為一種對共同價值進行討論的結果。政府工作的焦點或公共政策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就是如何維護公共利益問題。”③雖然“學校安全”、“道路建設”、“食品安全”、“抗旱”等等都反復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之中,卻都冠以某某市長、市委等前綴,議題出現了轉向。
在樣本的20期地方新聞報道節目中,以政府領導人為中心的占54.4%;以企業事業單位的事件或者問題為中心的占16.4%;其它占29.2%,其中有以事件為中心的,也有分析性、描述性的。根據圖表分析,新聞報道的政治主題和以領導為主體的分別占總體的25.1%和54.4%,這一偏差說明新聞報道的政治偏向性和公共服務的不足。新聞是為了傳遞有價值的信息,政府部門和官員不應該成為新聞報道的主線,而且政府的工作和活動目的在于維護公眾利益。凱里、羅森、坎貝爾主張,公共新聞事業不僅要報道問題,更要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應該將新聞的焦點集中在更具有創造性的討論和社群的長遠利益上。對樣本的分析發現許多非政府的議題在報道中不斷被異化和改寫,諸多涉及公共議題的新聞因報道的政治視角而被淡化。在應然層面上,政府和媒體都應該致力于公共服務。但是以上數據說明,媒體在一定程度上被政府借用來樹立自身的形象。
二、地方電視臺新聞報道發生偏向的原因
地方電視新聞報道偏離了人們的生產生活,而只是圍繞政府活動。其次是報道客體的偏離,本應以事件或者問題為中心,轉為以領導個人和典型為中心。結果是一些縣市的新聞都一樣,只需替換其中的地名等名稱便可通用。“市場化的結果之一是更有效地調動了一種標準的政治模式。彼此競爭的記者怎么會寫出如此相似的報道,因為在一個高度標準化的信息體系中,新聞報道不僅模式化了,還形成了一系列顯而易見的傾向性。”④而地方媒體市場化程度較低,政治傾向性較為明顯,日漸形成了一種政治新聞模式。在這種模式產生的背后,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一方面,地方臺總是在某一既定的框架內來采集新聞的。“框架將生活世界的片段組織起來。框架將無法識別的事件或者沒有目的的談話變成了可以識別的事件。新聞框架組織著現實生活,也是生活現實的參與者和組成部分。框架就像是一張網。”⑤但不同的是,地方臺新聞采集網善于把網的結點根據自己的價值判斷而非公眾的需求進行設置。而這些網的節點幾乎是由政府部門、企業、基層單位組成。在選擇事實信息時,因為存在制度化的新聞網絡,新聞工作者往往有既定的認識和判斷。一種是個人作為新聞信息源,必須證明自己作為信息源是值得信任的。第二是政府官員,他們能夠支配更多的“事實”。因此,新聞工作者更傾向選擇制度內的信息源,而不是普通人所提供的信息。
另一方面,一些權力因素影響著電視臺新聞報道方向。“權力依賴于對信息的掌握,利用信息控制政治現實是一種常態,因為信息是權力的基礎。客觀性制造了一種幻象,掩蓋了新聞作為宣傳渠道的真實身份。”⑥地方臺的新聞大部分都來源于政府部門,來源于政府的新聞能夠幫助當權者把自己的議題轉變成公共政治議程,他們對這些問題的界定足以促成這些問題的“解決”。密爾認為意見不論怎樣正確,若不時常經受充分的和無所畏懼的討論,那么它雖得到主張也只是作為死的教條而不是活的真理。顯然這里的意見已經被設定完好,會在預定的道路上發展,而此時的公共討論、公眾參與的環節,形同虛設。“這種政治模式的新聞的結果就是限制了人民的視野和思想,政治世界成為一個完全可以預知的領域,其中全是固定不變的形式、可預測的政治姿態以及膚淺的形象。”⑦在宜都新聞中,有關食品安全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報道,首先從標題來看,“宜昌市政府考核我市2012年度食品安全工作”、“市人大常委會調研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和文化產業發展情況”,其主體是政府部門和領導,雖然主題具有一定的公共性,但是報道方式卻發生了偏離。該報道全篇是以政府領導為中心,以其行程和話語為主線,展開相關話題,報道中多用某某領導“肯定了”、“指出”、“要求”等等模式化的語言和結構。結果是忽略了或者避開了關于這類公共議題的內容和問題的全面深入呈現。最終傳遞給受眾的只是政府良好的正面形象,而對于食品安全和公共文化受眾的了解和重視程度顯然受到限制和影響。其它許多政府會議,惠民工程等,不同程度上呈現的是政府的形象工程而非實際事實問題。
三、關注公眾需求,確保電視新聞服務的公共性
新聞報道應該站在公眾的立場,盡可能滿足公眾的需要。地方電視新聞旨在告訴公眾發生了什么,什么是應該關注的。在上述所選樣本中,政治性的主題出現頻率最高,占總體新聞報道的25.1%,以政治和領導為中心的報道占54.4%,這說明許多公共性議題只是有著表面的公共性,而在報道的過程中卻受到了限制。基于社會環境的要求,學界對媒體的社會責任也產生了疑問:在一個各種價值觀交錯并存、利益日益多元化的時代,作為新聞媒體的本質使命,公共性如何得以體現?
對于媒體社會責任的研究,有學者提出“媒介關注的不應只是滿足消費者需求,而應是社會需求,建立新的公共服務模式。公共廣播電視在服務民主需求、提供富有文化價值的內容和促進社會凝聚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與作用。”⑧公共新聞學也提到,它希望發現一種理想的新聞事業,可以超越政治和商業影響的腐蝕。□
參考文獻
①夏倩芳、王艷,《公眾眼中的廣播電視公共服務:現狀評價及未來期待》[J].《現代傳播》,2012(10)
②西奧多·格拉瑟編,鄔晶晶 譯:《公共新聞事業的理念》[M].華夏出版社,2009
③胡正榮主編:《媒介公共服務:理論與實踐》[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
④⑥⑦W·蘭斯·班尼特 著;楊曉紅、王家全 譯:《新聞:政治的幻象》[M].當代中國出版社,2004
⑤蓋伊.塔奇曼 著,馬爭旗、劉笑盈,徐揚 譯:《做新聞》[M].華夏出版社,2008
⑧邁克爾·蘇德森 著,賀文發 譯:《為什么民主需要不可愛的新聞界》[M].華夏出版社,2010
(作者:均為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12級碩士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