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時代的發展,對主題性報道進行改革已勢在必行。本文從思維方式、寫作方式、拍攝要求等方面,探討了讓主題性報道見人、見事、見情、見理,好聽、好看的一些做法。
【關鍵詞】主題報道 真實性 新聞性 走基層
主題性報道是每個外宣記者都必然要接觸到的一種報道形式。以往,主題性報道經常被等同于成就性報道,總的來說,就是導語、實例、材料總結,內容高大全、語態無新意,特別在“真”字上,離受眾很遠,顯得不夠真實,也不夠真誠。隨著時代的發展,對主題性報道進行改革,努力去掉宣傳味、工作性、報告性,增強新聞性,已經勢在必行。去年以來,央視在《新聞聯播》欄目大幅報道各地踐行群眾路線的情況,報道以走基層的形式,貼近民生、反映民意,讓指令性報道充滿進程感、溫情活潑,抓人眼球。
一、傳統主題性報道形式不受歡迎的原因
主題性報道主要是新聞媒體根據黨委和政府設定的議程所進行的新聞事實和意見信息的傳播。以往這種報道形式存在說教意味強、報告味重、視角單一等問題。
1、內容枯燥
《某某地市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扎實踐行群眾路線 全面推進某某工作》,這是電視新聞中屢見不鮮的標題,內容無外乎各地如何找尋工作突破口,創新工作舉措、反映社情民意。雖然乍一看,各地的舉措都不一樣,但內容上“換湯不換藥”,都表現為事例浮于表面,同期顯得“高大上”,讓觀者乏味。
2、視角單一
主題性報道一般都是根據黨和政府的階段性新任務、出臺的新政策、取得的新成果、面臨的新形勢、新問題確定的。本著穩妥的原則,報道視角一般都采用工作視角和成就視角,百姓視角、問題視角很少采用,這就導致報道在采寫過程中先天不足,宣傳味重、新聞性弱,概念化、標簽化、形式化、淺表化;在后期寫作中,帶有說教腔,又流于材料的“縮寫”。
3、語言僵硬
“推動各項事業跨越式發展”、“譜寫一曲新的華章”、“ 奮力崛起的發展之勢撲面而來”,在傳統的主題性報道中,此類總結陳詞成為報道導語不可或缺的部分。其實,倘若只考慮“宣傳”,只從傳者角度灌輸一些主張和意見,這種導向性的言語不僅不會讓受眾感到親切,反而充滿距離感,很難產生應有的傳播效果。
二、如何讓主題性報道“活”起來
2013年7月下旬,筆者所在的淮南臺外宣部接到了《安徽新聞聯播》地方部編輯的通知,《安徽新聞聯播》欄目將在8月下旬推出淮南市潘集區黨代表為民辦實事的典型報道。作為一個主題性的黨建報道,我們一開始想當然的按照成就性報道來進行策劃,經過大量的踩點,最后確定從潘集區黨代表幫助陳郢村發展豆制品產業,整治農村環境的事例作為新聞的“由頭”來報道。
潘集區祁集鎮陳郢村是淮南典型的豆腐村,全村一半以上的群眾都從事豆制品加工,但由于都是作坊式的家庭加工,不僅豆制品的規模上不去,豆制品加工的污水常年不經處理就隨意排放,村里的環境也遭到了破壞。黨代表在了解情況以后,幫助陳郢村成立了豆制品協會,從合肥、蚌埠等周邊地區打開了銷路,豆制品產量和村民收入都增加了好幾倍。黨代表還多方籌集資金,修建了污水處理站,集中整治環境,現在的陳郢村房屋整潔,道路寬敞,綠樹成蔭,村容村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我們在現場了解到這個情況以后,覺得眼前一亮,這個“點”很好的反映了黨代表發揮的作用。第一次的采訪成稿傳到地方部之后,《安徽新聞聯播》編輯提出,陳郢村的事例不錯,但是需要深挖,要反映矛盾和沖突,另外一個事例太單薄,還需要一個輔助點來支撐。這時,我們才發現,原來報道思路被局限了,由于按照成就性報道來做,稿件沒有矛盾和沖突,與近期主流媒體群眾路線報道的稿件相差很大。
根據修改意見,我們又進行了第二次踩點,著力尋找細節“爆點”。得知在整治陳郢村村容環境過程中,需要占用部分村民的土地而遭到村民的反對,黨代表做了大量的工作才得以解決,從而解決了第一個事例缺少矛盾的問題。后來又得知由于干旱天氣,夾溝鎮2700畝水稻受災嚴重,黨代表正在帶領群眾打井抗旱,于是就把這個事例當作輔助點來支撐,最終確立了村民受災嚴重,黨代表幫助村民協調灌溉水源和灌溉用電費用,又從區里爭取到5萬元經費,幫助村民打了10眼灌溉井,從根本上解決了灌溉水源問題的報道思路。三易稿件后,潘集區群眾路線的報道最終在8月21日順利播出。
通過這個事例,筆者對于主題性報道的思維在不斷轉變。主題性稿件也可以充滿驚喜,關鍵在于怎么做。
1、轉變思維是關鍵
央視新聞中心楊華主任曾經說過,“真實的采訪和心懷誠意的采訪態度,是讓報道觸碰人心的基礎”,這也許就是原來的主題性報道之所以難以觸動靈魂的關鍵。早在2008年,央視在《經典中國:輝煌三十年》系列報道中,就率先突破成就性報道的模式,讓報道變得接地氣。在《經典中國輝煌三十年:國資“有進有退” 量減效益倍增》這篇報道中,記者先擺出了諸城1991年的經濟現狀,“企業大規模虧損,150家企業,102家虧損,虧損面將近70%。”,同時,群眾對股份制改革的也抱有很大的顧慮,“這邊怕瞎了錢,另一方面還盼望新的機制推出來之后,企業發展職工受益,當時職工在這種矛盾當中參與了改制。”同期質樸、矛盾突出,報道變得吸人眼球。隨后,記者走訪改制企業,用企業的發展現狀說話,就算最后羅列數據,報道依然親切、好看。
2、帶著問題去踩點
以往主題性稿件的踩點,我們都會尋找一個易于拍攝的典型,細節往往是被我們所忽略的東西。央視聯播的《徐進和他的養牛計劃》給了筆者很深的觸動,從播出的稿件可以看出,貴州站的踩點,比我們想象的要深、要細、要實,正因為如此,這條稿件才發掘出一個個讓人意想不到小沖突,環環相扣的敘事才能引人入勝。
3、不追求宏大敘事,關注群眾喜怒哀樂
指令性稿件的敘事容易落入俗套,是因為我們太關注數字,仿佛黨員干部為群眾辦了多少件好事、爭取了多少資金,他們的形象就會多么光輝閃耀。其實,一些凡人小事更能引起受眾共鳴,會讓報道更具有穿透力。《潘集區黨代表》這一稿件,我們沒有關注黨代表如何發展當地的經濟,堆砌閃光的數字,而是關注了一個拆遷故事,由于修建排污管道,老陳家的房子需要拆除一部分,老陳很不滿,口出怨言。強拆肯定不行,怎么做工作?這是受眾愛看的,我們就重點呈現,稿件的故事性就自然而然的出來了,黨代表也顯得不虛不假、可親可愛、可信可學。
4、可以從反面入手,先抑后揚效果更好
先抑后揚可以讓新聞充滿進程感,央視聯播的《山東:“走親戚”改變了干部的考核表》就采用了這種方式,群眾不相信干部能辦事,明明有困難也不說;同樣,《安徽:項目書記助力貧困村脫貧致富》這條稿件也用了群眾質疑這么一個開頭。在我們平時的采訪中,接觸到的下派干部不止一次的和我們說起過被群眾質疑的經歷,可為什么我們在新聞中從來不展現?因為覺得展現出來會讓干部有瑕疵。實施“走轉改”以后,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在媒體鏡頭一次次聚焦普通人的困境后,指令性稿件也有了新突破,就像央視新聞中心楊華主任說的那樣,“直面百姓遇到的現實難題,真實記錄當事者的愿望和努力,并體現社會各界積極解決難題的態度和實際行動,這樣的報道,同樣能起到弘揚正氣、贏得共識、解決問題的傳播效果。”
除了上述幾點外,在采訪中我們還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多用方言、少端架子
地市臺記者最大的優勢就是熟悉當地情況,沒有語言障礙。采訪時,我們不妨多用當地語言和采訪對象進行交流,采訪對象的緊張感會紓解不少。我們可以坐在田埂上聊,可以卷起褲腿到田里去,架子沒了,距離就近了。
2、多記錄、少擺拍
指令性稿件很容易出現擺拍,傳統的畫面拍攝形式需要顧及領導形象。領導的發型得紋絲不亂、領導的襯衫得白的發亮,可這些都給受眾疏離感。其實,黨員干部也會倆腳泥、一身灰,真實記錄他們工作時的狀態,才更親切。
3、引導為主、少背同期
指令性稿件的同期往往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很少大段使用同期聲,于是,同期聲事先設定好,采訪對象背完了事是地市臺在操作此類稿件中經常出現的情況,同期生硬、晦澀令稿件失色不少。其實,群眾的語言活潑生動,讓采訪對象放開講,只需要適當的引導,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驚喜。
4、放棄三腳架去跟拍
新聞講究記錄感,像拍紀錄片一樣的拍走基層稿件,已經是央視和各個衛視臺的主流。適當的放棄三腳架,抓拍一切可能會用到的細節,盡管鏡頭會搖晃,但更真實可信,固定鏡頭帶來的僵硬將不復存在。□
參考文獻
①王士彬,《在完成“指令性”報道任務中拓展新聞空間》[J].《軍事記者》,2009(2)
②云淑瑩,《做好主題性報道的四個要素》[J].《新聞論壇》,2012(4)
③李春雨、李澍,《主題性報道的新聞化途徑》[J].《新聞傳播》,2008(2)
④盧輝,《警惕主題性報道的“非新聞性”傾向及其應對策略》[J].《東南傳播》,2012(4)
(作者單位:安徽淮南廣播電視臺)
責編:劉冰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