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與改革開放一同成長的35年來,《新聞聯播》見證并記錄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潛移默化地參與并影響著我們的社會生活。同時,隨著我們社會生活的更新嬗變,《新聞聯播》也在發生著一系列的變化,特別是近幾年,其傳播理念、傳播內容和傳播方式上,喜聞樂見的變化讓人耳目一新。
【關鍵詞】《新聞聯播》 社會生活 影響
自1978年1月1日正式開播以來,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聯播》即被公認為是中國最具權威性和最有影響力的電視新聞節目。《新聞聯播》的內容涵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軍事、外交、科技等各方面,35年來,她“春風化雨”般影響著我們的社會生活,同時也見證和記錄著中國乃至世界時代變遷的歷程。一方面,《新聞聯播》積極參與、影響著我們的社會生活,保證人民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另一方面,隨著中國日新月異的發展蛻變,隨著人們社會生活的更新嬗變,《新聞聯播》也正在發生著令人喜聞樂見的積極變化。
一、傳播理念之變:彰顯人文關懷
眾所周知,一方面作為黨和政府的喉舌,《新聞聯播》承擔著政治宣傳和輿論引導工作;另一方面作為上通下達的橋梁紐帶,《新聞聯播》又承載著受眾獲知及時有效信息的巨大壓力。因此如何更好的把握灌輸和滿足的關系,如何拋棄“一言堂”、傳達“百家話”,這是其面臨的關鍵課題。縱觀近年來《新聞聯播》的變化軌跡,正是向著嚴格遵循新聞傳播規律和符合受眾接收習慣的正確方向不斷努力和改進的。
《新聞聯播》近年來逐漸把基層群體、先進典型等作為重點報道對象,持續走出繁華都市、走向鄉野山村,深人基層、走進群眾,將鏡頭對準了基層干部群眾的所思所盼和所求所愿,通過平實樸質的新聞鏡頭和語言向人們展示社會中多面的生活狀態。這很好的滿足了人民群眾的心理訴求,同時也疏導了社會情緒,樹立了良好的社會價值觀和風尚標,因此在全社會引發了強烈共鳴和熱烈反響。從另外一個層面上說,也更好地把中央要求和精神進行了潛移默化的生動轉換,便于社會大眾的感悟和接受,并樂于轉化為自己的實際行動和遵循。《楊立學討薪記》就是這類作品的典型代表,通過楊立學的艱難討薪之路,回應了當前社會對農民工群體的高度關注。2012年中秋、國慶雙節前期,《新聞聯播》推出了《走基層百姓心聲》特別調查節目“你幸福嗎?”走基層的記者們分赴各地采訪包括城市白領、鄉村農民、科研專家、企業工人在內的幾千名各行各業的工作者,對他們進行隨機采訪,呈現給人們原生態的語言和畫面。“幸福”迅速成為媒體的熱門詞匯,引發了全社會對幸福的深入思考,《新聞聯播》的這次變奏可謂散發著濃郁淳樸的人文關懷。此外,2013年“兩會”前推出的“你的夢想是什么?”主題采訪,與中國夢的全民熱相呼應,更是將中國夢和每個中國人的夢想緊密聯系在一起,凝聚起全國人民實現夢想的磅礴力量和正能量。2014年的“家風是什么”,同樣也在網絡和社會上贏得了非常高的贊譽和評價。
二、傳播內容之變:凸顯民生視域
《新聞聯播》上系政策,下接百姓,要使宏觀的國家政策扎扎實實落地為人民群眾微觀具體的民生訴求,從民生角度切入,把國家大政策與人民“小”利益相掛鉤。這些年《新聞聯播》的變化直指民生領域,更多地關注民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真切展現了黨和國家對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的殷切期盼,表達了努力為讓人民提升幸福生活指數而作出更大努力的持續追求。
其實央視《新聞聯播》在傳播內容方面的變化與黨和國家的政策要求不無關系。從十六大以來中央提出的“三貼近”,即切實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真正做到“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到2011年8月中宣部等部門提出的“走轉改”,即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要求媒體著力提升正確引導輿論、回應社會關切、服務百姓生活的能力,更好地回答和解決“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的問題。再到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央又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要求“切實改進工作作風, 密切聯系群眾”, 并進一步對新聞報道提出了明確而具體的要求。①可以說,如果沒有這些方針政策,所謂的民生只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新聞聯播》的改變也就無從談起,必然沒有生命力。
令人們印象深刻的,像《新聞聯播》專門開辟板塊播出的“最美中國人”、“最美鄉村醫生”、“最美村官”等一系列充滿正能量的先進模范事例搬上熒幕,一次次打動著觀眾的心。在2012年10月19日的直播中,《新聞聯播》用長達3分鐘的時間報道了《四兄弟:母親,你在哪里?》,這是一則“兒子尋母”的民生新聞,響應社會生活中“養老”問題,廣受熱議、大獲好評。對民生方面的更多關注也使得《新聞聯播》瑕不掩瑜、獲得認可,觀眾對她的寬容度提高了,即使出現各種差錯,像2012年12月8日的“切播失誤”等,觀眾仍真誠的給她“點贊”,民生的話題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距離,使得受眾卸下心房,重新審視并認可《新聞聯播》。還有關注日常生活中的權益的,比如“蘋果事件”和“星巴克事件”的持續報道,站在消費者的角度切實維護中國消費者的權益等等,不一而足。
三、傳播方式之變:初顯民眾話語
改革開放三十五年來,中國社會在思想觀念上發生了深刻變化,這些變化在廣播電視語言傳播的發展中也有所體現,媒體的話語傳播方式發生了較大的調整與變化,《新聞聯播》也是如此。她更加注重語言傳播的平等交流,話語基調逐漸趨于親切寬松。其中最大的變化是讓大眾媒體傳統話語回歸了人類語言最本真的“交流”語境,初顯民眾話語方式,②開始更自覺地關注語言的傳播效果,真正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情”。在《尋找最美鄉村教師》和《尋找最美醫生》等報道中,采用的“記者手記”的形式,極具現場感和樸實感:一頁人們親切熟悉的鵝黃色橫格紙映入眼簾,來自記者的內心感悟和采訪心得如涓涓細流般緩緩呈現在公眾視野之中。記者手記寫得流暢、說得貼心,娓娓道來、真誠溫暖,觀眾聽得動情動容、振奮感動。
暫且先不論主播和配音員的語言樣式更加清新活潑、生動感人,在話語的選擇和鏈條的建構中,也有了更多社會生活中流行語的加入,比如在2012年11月26日的新聞聯播中,主播郭志堅播報的一條關于“航母style”的消息,引起了大家的熱烈討論,被譽為接地氣、有活力。新聞的內容是:“羅陽走了,謝幕在海天之間,把生命獻給了軍工事業,而我國國防軍工事業的每一次嘗試、每一次成功都牽動著億萬國人的心,即便是艦載機起降現場飛行助理一個指示戰機起飛的動作,也被網友們紛紛模仿,他們將這個叫做‘走你’的姿勢冠以‘航母Style’,并在網絡上迅速躥紅。”③在社會生活中流行甚廣的“走你”、“style”等詞匯被《新聞聯播》搬上了語言傳播的宣傳平臺,這樣可以顯著提升大眾傳播效果,迅速拉近與受眾的心理距離。社會生活對《新聞聯播》傳播形式的影響之大可見一斑,也體現了她作為國家級電視臺的大氣度和積極貼近人民群眾生活的大方向。另外,從“航母style”到“勞動style”,也增加了《新聞聯播》的鮮活度和時尚感。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2014年1月1日的《新聞聯播》結尾時,康輝溫馨俏皮地播讀新年祝福語:“人們說2013就是愛你一生,2014是愛你一世,就讓《新聞聯播》和您一起,傳承一生一世的愛和正能量吧!”④我們在這樣的表達中感受到了真誠自然、溫暖親切,倍感能量和鼓舞。
綜上所述,我們感受到的這些全方位、深層次、沉甸甸的變化是長期踐行“以人為本、為民服務”的必然結果,是“潤物細無聲”的實踐孕育。《新聞聯播》35年來所取得的成績和進步是有目共睹且令人欣喜的。在今天這個媒介競爭日趨激烈、信息來源日趨多元、生活狀況日趨多變的新時期,《新聞聯播》如何繼續優化自己的品牌效應,繼續樹立和保持在受眾心目中的特殊地位,是她面對的嚴肅課題,也是我們廣大受眾渴望得到回應的真切期待。□
參考文獻
①②常江,《結構變遷與功能轉化——解讀〈新聞聯播〉改版》[J].《現代傳播》,2012(6)
③④《新聞聯播》官方網站:http://cctv.cntv.cn/lm/xinwenlianbo/20121126.Shtml
(作者:中國傳媒大學播音主持藝術學院碩士)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