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政府新聞發言人制度與我國特殊國情相生相長,與我們的政治、經濟、文化、法律等多種因素密切相關。在政府新聞發言人制度中,政府就是把關人,負責將相關信息向媒體和公眾公布。回顧我國政府新聞發言人制度的發展,它的建設過程并不長,目前還存在一些問題亟需解決, 有待進一步完善。
【關鍵詞】新聞發言人 新聞發布 歷史沿革
我國政府新聞發言人制度在1983年正式確立,經過不斷發展,已經建立起從中央到地方,從對外到對內的政府新聞發言人制度。新聞發言人可以是國家機關、政黨組織、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任命或指定的新聞發布人員。其職責是就某一重大事件或問題,召開新聞發布會,向媒體和公眾發布相關信息,闡明自己的意見和立場,并代表政府部門回答記者提出的問題。本文對我國政府新聞發言人制度進行探析。
一、我國政府新聞發言人制度的歷史沿革
政府新聞發言人制度是以政府為傳播主體,以新聞媒體和社會受眾為傳播客體,通過發布、傳播與公眾利益相關的政務信息和重要的新聞來實現政府與社會的溝通,它是一種相對穩定和規范的信息傳播機制,已經成為現代政府對社會進行服務和管理的必要方式。①
最早的政府新聞發言人制度出現在19世紀20年代的美國,隨后西方各國根據自己的國情,新聞發言人制度也建立起來。我國政府新聞發言人制度也與我國國情相生相長,與我們的政治、經濟、文化、法律等多種因素密切相關。
1、建國初期階段
在新中國成立之前,國民黨統治區的新聞發布法律制度凌亂,人民的言論受到嚴格控制。與國民黨統治區相比,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解放區充分發揮廣大群眾積極性,揭露國民黨的反動陰謀和日本人的丑惡行徑。在建國初期,1961年5月在日內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和1965年9月29日在人民大會堂召開的新聞發布會,對我國早期的政府新聞發言人制度有重大歷史意義。
1961年5月,世界各地的數百家媒體記者參加了在日內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陳毅部長第一次率團代表中國出席,這是一次關于老撾問題的重大會議,會議上陳毅先發制人,揭露了美國破壞會議的行徑與陰謀,當時中國代表團的義正言辭震驚了世界各國。1965年9月份在人民大會堂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以“1964年中國爆炸兩顆原子彈”為主題,到會的中國記者以及外國的新聞官員和記者共有300多人。
建國初期,政府通過新聞發布會發布宣告性信息、表明自己的政策和態度,在中國外交政策的國際傳播上有重大意義。但這一時期,政府主要通過報紙報刊和新華社電訊的方式向公眾傳播信息,對新聞發布制度并沒有形成系統的認識。
2、文革停滯階段
1966年至1976年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間,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遭受建國以來最為嚴重的重創,政府新聞發布制度在這一時期也遭受到嚴重挫折。政府主要通過報紙發布新聞,但并不具備新聞發布的功能,因為這一時期的報紙已經淪為政治斗爭的工具,不能夠正常發布信息,進行信息溝通。
3、新聞發言人制度的確立
改革開放時期,我國開始循序漸進地推動政府新聞發言人制度建設。1982年年初,政府開始推動新聞發布工作規范化,中央對外宣傳小組起草了關于設立新聞發言人制度的請示。1983年2月,中宣部與中央對外宣傳小組聯合下發了關于設立實施新聞發言人制度的意見,要求外交部和國務院各部委都要建立新聞發布制度。1983年3月1日,外交部新聞司司長齊懷遠擔任外交部第一任發言人,舉行新聞發布會。1983年4月23日,中國記協對外正式宣布我國新聞發言人制度建立。
同年6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政協六屆一次會議開始舉行新聞發布會,自此兩會的新聞發布制度一直延續了下來。隨著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方面的發展,政府對新聞發言人制度的職能和定位有了更為理性、清醒的認識,我國逐步建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新聞發言人制度。
4、非典以后的完善時期
對于政府新聞發言人制度來說,2003年的“非典”疫情是它的重要轉折點。2003年,我國南方發生罕見的呼吸道傳染性疾病,起初政府沒有預料到這次“非典”疫情所帶來的嚴重后果,所以很多信息并沒有及時、全面地向公眾公開,而公眾通過短信和互聯網了解的信息造成他們對疫情的極大恐慌,于是對政府滯后公布、隱瞞疫情的行為產生強烈的不滿。鑒于情況緊迫,政府任命衛生部副部長高強2003年4月18日舉行新聞發布會,向媒體和公眾詳細介紹最新疫情情況和最新進展,為了緩解公眾對疫情的恐慌,決定從4月20日開始,衛生部每天下午4點鐘舉行新聞發布會,由中央電視臺直播,全國人民可以通過新聞發布會了解“非典”疫情的最新發展情況。
這場突如其來的“非典”疫情,對我國政府新聞發言人制度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也使政府部門深刻地認識到在重大問題中新聞發言人制度的重要性,因此“非典”疫情在很大程度上推進了政府新聞發布制度的成熟與進步。
我國第一個實施新聞發言人制度的地方是上海,2003年6月3日,上海市政府正式啟動新聞發言人制度。北京、山東、河南、重慶等地也相繼實施新聞發言人制度。
2004年,我國政府新聞發言人制度以國務院、各部委和地方政府三個層次開始在國內廣泛確立,形成全面展開之勢。2005年是我國政府新聞發言人制度的蓬勃發展時期,國務院、國務院各部委和地方政府三個層次共舉辦新聞發布會1088場,比2004年增長近200場。國務院近70個部門建立了新聞發言人制度,設立了80多位新聞發言人;全國31個省、區、市中,除了山西、江西、陜西、新疆等十個省區尚未正式建立新聞發言人制度以外,21 個省區已建立了此項制度。新聞發言人制度已從中央一級向地方政府推廣。②
二、傳播學理論在我國政府新聞發言人制度中的應用
1、議程設置理論
1972年,麥庫姆斯和肖提出了議程設置理論,該理論認為大眾傳媒雖然不能隨意左右人們對事件或意見的看法,但是大眾傳媒對事件或意見越是強調,受眾就會愈加重視。因此,受眾會因大眾傳媒提供給他們的議程而改變他們對事件或意見的重要認識。新聞發言制度通過運用議程設置理論隱蔽地引導輿論,主要表現在從本身立場出發,根據國家、政府、公眾、政治運作的需要設定、安排議程,對當前問題進行選擇性、不同程度的報道,有效地左右公眾對事件或意見的看法和討論。
2、把關人和組織傳播
“把關人”在傳播學中是一種很普遍的現象,最早是由庫爾特·盧因提出。在傳播過程中基于傳播目的的不同,必然發生把關行為。一般把關人的行為有疏導和抑制兩種,疏導就是允許某些新聞信息公布、流通,抑制就是禁止某些新聞信息公布、流通或暫時冷處理。在政府新聞發言人制度中,政府就是把關人,負責把控新聞發布會的相關信息,將過濾、刪選后的合適信息向媒體和公眾公布。善用、巧用把關人角色能使政府在信息傳遞過程中更有主動性。
組織傳播走入公眾的視線是在六十年代。組織所從事的信息活動就是組織傳播,組織傳播包括組織內傳播和組織外傳播兩個方面。在社會中,政府是最大的組織,既有組織內傳播又有組織外傳播,新聞發布會制度就是政府組織外傳播的手段之一,用以確保政府與外部環境建立穩定、良好的聯系,通過適當、有效的信息交流完成與外部環境相適應的信息交換活動,達到良好的傳播效果。
三、我國政府新聞發言人制度的完善
回顧我國政府新聞發言人制度的發展,它的建立時間并不長,目前還存在一些問題亟需解決,有待進一步完善。
第一,政府新聞發言人的專業素質有待提高。我國政府新聞發言人大多有自己的日常工作,當重大事情發生時才承擔起新聞發言人的角色,所以新聞發言人可以說是他們的兼職,難免存在缺乏實戰經驗、不會與媒體和公眾溝通的問題。應該說,優秀的新聞發言人對于政府來說至關重要的。新聞發言人的言語、表情、身體、服飾等綜合方面都會影響媒體、公眾對新聞發言人公信力、政府形象的判斷。
新聞發言人制度的規范與優化與新聞發言人密切相關,我們需要具備專業素質的發言人、有經驗的發言人,這就需要進一步加快培養具有專業水平高、實戰經驗豐富的新聞發言人。
第二,反饋機制薄弱。目前,我國政府新聞發言人制度采取單一的信息發布形式,主要向媒體發布信息,不能及時有效地跟進公眾提出的看法和意見。政府對事情的處理結果想要得到公眾的理解與支持,達到理想的傳播效果,必須及時跟進公眾的信息反饋,在吸收公眾信息反饋的基礎上優化新聞發布制度。
第三,缺乏與新聞發言人制度相適應的法律法規。目前,我國地市政府制定了一些有關新聞發布方面的規章政策,對新聞發言人員的確立、發布的信息內容等作出規定,但是我們缺少一套明確的法律來規范政府新聞發布及其相關事宜,這樣容易導致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無法可依。
在信息傳遞過程中,握有信息發布權和解釋權的新聞發言人也會造成信息在某種程度上的壟斷,如果沒有相適應的法律法規監督、制約新聞發言人及政府機關的言行,不但公眾的知情權得不到保障還會造成權利的濫用。
政府新聞發言人制度可保證信息公開傳遞,維護了政府形象,因此,在建設過程中應及時認識到自身的問題,不斷優化新聞發言人制度。□
參考文獻
①楊正泉:《新聞發言人理論與實踐》[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69
②杜江:《新聞發言人理論與實務》[M].四川大學出版社,2005:22
(作者:中國傳媒大學傳播研究院2012級碩士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