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風貌類新聞作品的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形式靈活,它記錄著一定時期的社會風貌和時代特色。然而,如何更好的運用自身特點摒棄此類節目千篇一律的呈現方式,《巖松看日本》系列報道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學習范本。本文從新聞價值、敘事邏輯、鏡頭視角和深度挖掘的角度出發,以《巖松看日本》為例,對風貌類視聽新聞作品的敘述邏輯進行分析。
【關鍵詞】敘述邏輯 深度挖掘 鏡頭視角
電視新聞以其視聽兼備見長。直觀形象的畫面表現加上簡潔的語言解說,使人能足不出戶就了解世界,因此電視被認為是最通俗易懂、真實可信和方便快捷的媒體,成為大眾獲取信息的首選方式。視聽新聞是對真實事件的客觀記錄和重新解讀,新聞敘述邏輯是依賴于記者所采集的視聽素材構建的邏輯空間。因此,在視聽新聞中視聽語言三要素畫面、聲音、解說的組接編排勢必會影響視聽的藝術,從而影響信息的傳播。
CCTV播出的《巖松看日本》系列節目是風貌類視聽新聞的代表性節目,即以反映某一國家或地區的自然風光和風土人情,以及某一組織或行業的建設成就和社會面貌為主要內容的報道類型節目。《巖松看日本》的創新之處在于能夠帶領觀眾深層次的看世界,這種看是通過記者自身的感受透過鏡頭帶給我們物象世界,可以看清一個國家的意識形態、精神面貌、經濟發展以及社會機制,為觀眾構架出一個感性的認知。現結合《巖松看日本》這一作品來分析視聽新聞作品,并闡釋如何讓敘述邏輯更加有深度。
一、提煉新聞價值
新聞的價值取決于著眼的視角和鮮明的主題,風貌類作品不像事件類、人物類、話題類等作品有著較為明顯的主題,素材和結構都是在圍繞這一個主題進行發展延伸的。透過現象挖掘歷史與事實的深層內涵來提煉主題,這使得風貌類作品的主題提煉比其它類型的新聞作品提煉難度要大。這需要創作者擁有高度的新聞敏感,從身邊事實中發現具有社會意義的主題。比如,《巖松看日本》的播出就是踩準了時機、選取了報道價值的最高點,創作者等到2006年10月7日,安倍首相訪問中國的當天晚上才正式啟程;再比如作品中根據中國不斷出現的環境污染問題,對日本的全民環保模式進行了詳細的報道。白巖松說“我們設置的很多選題恰恰是我們的鏡子,選題要的是日本存在并且做的還可以,但同時也是中國所面臨的問題。我們不會選擇日本獨立所面臨的問題,比如說年輕人的援助交際我們不會做,因為中國人不存在”。
選擇能夠貼近生活的,同時又有普遍社會意義的選題,從小視角切入更容易讓我們近距離的感受創作者的親身感受,比如偏遠鄉村簡易廁所里有換新的衛生紙、垃圾的分類分成了17種等等,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重新解讀世界、觀察世界的新視角,能在肯定成績的同時看到差距,警醒我們要在發展與競爭中持續學習、持續了解,研究競爭伙伴,知己知彼,和諧相處。
二、嚴謹的邏輯結構
風貌類作品的題材相對廣泛,沒有一個固定的時間線,也沒有故事的發展過程,而是按照事先編排好的結構將大量采集到的素材梳理清楚。要將相互間毫無關聯的素材整合到一個空間里,同時能夠共同傳遞出一個完整的意義,結構的安排是至關重要的。《巖松看日本》形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敘事邏輯:先講人,再講故事,再講價值判斷、認識,再聯想到我們自身完整的傳播鏈。在其中一期節目中,創作者精心挑選了幾個有代表性的地點,跟隨著當地較有名望的人進行了實地走訪,包括靖國神社、游就館、立命館大學國際和平博物館、神風特工隊和平會館,其中還對《讀賣新聞》總裁等代表性人物進行了簡短的采訪,思考的角度涉及參拜年齡段分布、留言本的內容等等,以從中窺探出日本現存的二戰史觀。由靖國神社的右派歷史觀到立命館大學和平博物館坦然面對歷史的歷史觀,再到神風特工隊背后表現出的那種曖昧的歷史觀,共同向我們展示了一個真實的、立體的日本多元交織的歷史觀面孔。感性與理性之中更加兼顧理性的判斷和認識,面對日本不再是簡單的愛與恨,最后這一期節目總結出“在愛和恨之間要先了解”的主題。
沒有嚴密的邏輯很難駕馭繁多的素材,如果畫面、同期聲、解說詞、音效等是節目的骨肉,那么貫穿其中的敘事邏輯就是它們的血脈,以它為統領將各個結構組裝成一個統一的個體。因此,邏輯的構建是繼價值之后的另一個重點。如果說《巖松看日本》給我們提供的是一個模式化的進步,那么我們應該做的是發展它的傳播理念,放大這樣的模式。
三、鏡頭的客觀展現
電視相對于其他媒體的優勢在于能夠將現場原原本本的展現在大眾的眼前,給人們提供自主判斷的可能。紀實手法的運用可以增強現場感,所謂“眼見為實”,電視新聞中的現場畫面能帶給觀眾身臨其境的真實感,這也是報紙和廣播所無法企及的。紀實手法中采用的鏡頭有時是晃動的,畫面質量甚至達不到正常的播出水準,但正是這些看似不加修飾的鏡頭給觀眾以更強的現場感與真實感。《巖松看日本》里大都是運用這樣的鏡頭進行記錄的。
同時《巖松看日本》中對細節的重視,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客觀的還原了真實的場景。靳智偉說,《巖松看日本》就像一個拼板游戲,雖然是時政新聞,但是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多元化的日本,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多視角認識世界的機會,這才是真正的傳播。同時,作為媒體人承載著引導和啟發受眾的責任,報道的多元也是媒體社會責任的一種體現。俄國有位美學家說過,藝術比歷史更加真實,因為歷史是人寫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歷史觀,藝術的真實在于它記錄的是一個時代的情感。《巖松看日本》中細節處理得非常到位,報道中通過采訪許多日本當代的藝術家,比如栗原小卷、谷村新司、渡邊淳一、村上龍等,透過他們的眼睛幫助我們看日本。節目中給我們展現了多個角度,給我們提供了許多可以思考的空間,讓受眾的思維去自主填充,才是真正實現了價值的有效傳播,比平鋪直敘的觀點累計傳播強得多。比如說看到排隊,在日本乘上下滾輪電梯時,所有人肯定靠左邊站立,留出右側供他人行走,絕不會并排站立;同樣是泡溫泉,日本的溫泉水特別的干凈,無論是室內還是室外的溫泉池水都見不到一絲的雜質,這是因為所有的顧客在下溫泉池之前都會自覺的先在淋浴處洗凈全身然后再進入溫泉池。這些都是一個國家所表現出的細節,反觀我們自身,從中以對中日的國民性進行一番對比。
心理學家通過大量的實驗證明,人類獲取的信息83%來自視覺,11%來自聽覺,3.5%來自嗅覺,1.5%來自觸覺,1%來自味覺。從此可以看出人類獲取信息的途徑主要是依靠視覺,其次是聽覺。紀實的手法更能加強真實感。白巖松說,我只是提供細節和事實,很少做評論,因為我知道只要把這些細節一一展現出來,觀眾此時此刻就會和我的感受一樣。
四、挖掘新聞深度
風貌類視聽新聞中所報道的國家是一個政治、經濟、文化等多重因素共同組成的一個系統,所以要把社會中所觀察到的現象和風貌都融入這些多因素組成的立體的網絡中來整體的思考。因此,深度看世界的前提是要具備對世界整體把握的視角和多層次的思考模式,從而看清社會紛繁表象的本質內核。
首先,由點及面看問題是將一個細節現象聯系到當下的社會環境從而窺探其中深層次的價值觀,往往這樣帶給人們巨大的震撼力。《巖松看日本之體驗日本美食》中就通過日本特有的回轉壽司店感受到傳統飲食文化中年輕活力的注入。同樣節目中特別提到了日本的垃圾回收分類機制,包括日本當地民眾的回收意識和超市等企業對循環再利用工作的細致把關都可以看到日本很強的秩序化和規范化。其次,由此及彼的橫向思維更利于在求同存異的同時認識到自身的不足,從而彌補缺陷,這種差異的報道不僅使得報道內容新穎有吸引力,更有種關照自身的貼近性,有促使國人思考的力量。《巖松看日本終結篇》中白巖松整理了五份對日本最有影響的報紙對中國的報道,發現日本報紙對中國的觀察要比中國細致得多,看到我們在認識世界關系的時候缺乏的是一種理性的意識。《到大阪聽落雨》是為了借鑒日本在保護傳統文化方面的措施;《走進日本動漫王國》是為了學習它的動漫產業發展模式,從而推動國產動漫的發展;《銀色交響》是為了中日共同面臨的人口老齡化問題尋找解決的思路。白巖松說,任何國家但凡還有優點我們都要去借鑒,因為這面鏡子會找到我們,日本有太多的細節值得我們去關注。中國粗線條的行進過程經過20多年已經實現了,那么下一步的改革必將進入軟件化和細節化的過程。第三,思辨的眼光看待矛盾,中日關系一直以來都是兩國最為敏感的話題,《巖松看日本之多元交織的二戰史觀》中,創作者并沒有一味的悲憫生命,而是更多地留給人們思考的空間。視聽新聞作品應該盡量避免二元對立的思維,拋棄非此即彼的情感傾向,看到矛盾的雙方同時也存在著過渡區域。最后白巖松說,理性和經濟的發展帶給人們的是一種尊敬的力量。我們的力量應當是在我們的理性和發展中,而不在口頭的情緒表達上。
視聽新聞作品的深度終究取決于節目制作者思想的深度。白巖松這樣的記者式主持人和靈魂式的策劃者,那種客觀理性的思維、從容深邃的風格、大氣細微的視角,都是一個作品深度得以體現的必備條件。
一部好的視聽新聞作品就是一部紀錄片,具有人文價值、社會價值、藝術價值等,主題的價值、嚴密的邏輯、鏡頭的展現、思想的深度,這也是一部優秀的風貌類視聽新聞作品出彩需要努力的幾個方面。我們在看世界的同時,世界也在看我們,作為一個大國媒體除了應有的責任感更應形成自己的認知體系。就像白巖松說的:理性、科學、前瞻。
(作者: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2013級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