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廣播電視大眾傳播平臺上,主持人的即興口語表達的質量和品位良莠不齊。信息和邏輯是即興口語表達中的本質要素。信息是表達的主體,是內容;邏輯是信息流動的秩序和方式。只有充足的信息而沒有清晰的邏輯思維,主持人的口語表達也不會有實質性的飛躍和突破。本文基于普通邏輯學視角,探討邏輯思維在主持人即興口語表達中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主持人 邏輯思維 口語表達
一、邏輯思維在主持人即興口語表達中的作用
廣播電視是視聽藝術,主持人是通過口頭語言即有聲語言來進行傳播的。口語表達是主持人從內部語言到外部語言的生發過程,它基本沒有文字稿件作為依據,它具有如下特點:現想現說,語音稍縱即逝,語言靈活多樣,語音和態勢語有特殊功效。其中現想現說是口語表達的重要特征。書面表達可以從容思考、不斷修改,但是主持人的口語表達“受語言環境的嚴格限制,在與特定聽眾對象的現場交流中,不斷產生新刺激、反刺激,不斷產生新想法、新的話題。為此,要不斷調整思路,組織語言。”①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即興口語表達的質量和品位的提升,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主持人思維品質的提升。
如何提高主持人的思維品質?在主持人所能把控的節目信息質量和信息數量相同的情況下,決定該主持人思維品質的重要因素就變成了其思維的形式結構——邏輯。所以即興口語表達中,邏輯清晰才能思維順暢,思維順暢才能言而有序,言而有序才能妙語生花。
二、主持人即興口語表達中的邏輯思維運用策略
在廣播電視節目中,經常會聽到類似邏輯推理的判斷,但是其前提是否真實?結論是否真實?推理是否得當?本文通過選取若干主持人的即興口語表達為樣本,從歸納推理、演繹推理、類比推理和充足理由律這個邏輯學基本規律對主持人常用的邏輯學規律進行分析(本文所用語料分析樣本,采自第六屆CCTV電視節目主持人大賽)。
1、歸納推理及主持人的運用策略
歸納推理是由個別性的知識作為前提,推出具有一般性的知識作為結論的一種推理形式。前提與結論中主項的關系是種屬關系,推理過程是由種到屬的認識過程,即由個別或特殊到一般的過程。
歸納推理在廣播電視口語表達中運用得較為常見,其作用就是通過個別來推測一般情況,給予某種現象以普遍意義。因此,口語傳播中歸納推理出現的位置一般位于主持人該段落口語表達的后半段,總結、升華主題的部分。
主持人在口語表達中運用最多的是不完全歸納。具體來說,簡單枚舉歸納推理運用的更加普遍,但是隨著大數據新聞的興起,統計歸納推理在節目中的運用也逐漸增多。但是由于主持人的素質、意識等問題,其運用不完全歸納推理的狀況卻良莠不齊。
案例:
……但是呢您注意到這樣一個細節沒有,就是在2004年,也就是說在16歲那年的時候我已經戴上了三四百度的小眼鏡,這也說明一個問題就是我國的青少年在身體形態發育水平的同時呢,某些體質的指標卻在下降,比如說視力。比如接下來我們看這樣一張圖,剛才呢我戴著眼鏡不是一個個例,可以看到在7到12歲的青少年中調查呢,有40%,四成,是屬于視力不良……
——李耀陽《個性空間》2011.11.24
上面的這則新聞評論應該是典型的的數據新聞評論,主持人想結合自身的發育水平和體質指標狀況和普遍調查統計結果說明一個問題——我國的青少年在身體形態發育水平提高的同時,某些體質指標卻在下降,比如說視力。主持人準備的論據不可謂不充足,有個案有普遍性的數據統計,是一個由個別到普遍的歸納推理過程。但似乎結論下得有點早,如果他舉出普遍調查統計結果,然后得出結論,就是一個更為嚴謹的口語表達。
2、演繹推理及主持人的運用策略
與歸納推理相反,演繹推理則是由一般性的前提推導到個別性的結論。在演繹推理中有一類直言間接推理,即三段論推理,主持人在評說新聞事件時會經常用到,是一種常見的演繹推理。所謂直言三段論就是借助一個共同概念,把兩個直言判斷連結起來,從而得出結論的演繹推理。直言三段論有兩個重要特征:由一般性前提導出個別性結論;以及結論的必然性。
由于廣播電視節目強調典型人物、事件,其敘述結構一般是由一個或幾個典型人物或事件的時空排列。所以主持人在運用演繹推理的時候,一般位于節目開始,由一般性的事物定位到某個人物或某件事情上具體展開。還有一種情況主持人在節目開始時也經常涉及。前面說過,演繹推理是從一般性命題到個別性命題的推導,但是再一般的命題都會有特殊情況獨立其外,而恰恰是這種“獨立其外”的特殊情況往往成為主持人運用語言的一個閃光點。雖然這種情況并不滿足直言三段論結論的特征,畢竟也是從一般到特殊的闡述,所以筆者也把它放到這里一塊來說明。
案例:
各位好,這里是《特別現場》,我是屠化。今年啊,我國的很多地方土豆都是大豐收了,但是銷售卻成為了一個難題。陜西省旬邑縣馬蘭村也是這樣的一個土豆種植村,他們是如何解決這個難題的?今天我們請到了村委會的副主任,被人們稱作土豆主任的楊福禮先生,掌聲歡迎。
——屠化《特別現場》2011.10.23
上述案例中我們可以提取到演繹推理直言三段論的三個命題:由于我國很多地方土豆大豐收但是土豆銷售是個難題、陜西省旬邑縣馬蘭村是土豆種植村,所以馬蘭村的土豆銷售也成為一個難題。從而引出馬蘭村是怎么解決這個難題的話題。
3、類比推理及主持人的運用策略
類比推理是由兩個事物的某些屬性的相同,推論它們在另一屬性上也可能相同的一種間接推理。當然,類比推理的結論是或然的,因為推理的根據不充分,有待于進一步的驗證。
在廣播電視即興口語表達中,特別是在新聞評論類的口語表達中,交代信息、說清原委是口語承載的重要功能,而在這個過程中,類比推理就被經常用到。“先言他物”既是語用學的一種修辭手法,同時也是邏輯學中的一種類比推理的手段,這樣往往能夠增強“所詠之詞”的說服力和明晰度。
案例:
今天晚上我們來說的一個話題是選擇的智慧……那我非常喜歡他(李開復)在創新工場之前說的話,“我更喜歡從無到有的創造過程,而不是經營一個巨無霸。”……他的選擇是創造。我更喜歡,多好的四個字啊,但是想一想,我在我們又有多少人,是根據“我更喜歡”去做選擇的呢?我想大家還記得第一輪環節當中出現過的錢素春女士……她告訴我說退休之后有的人喜歡去旅游,有的人喜歡買東西,而我就喜歡幫助別人。其實她也從我最喜歡里收貨了她最珍視的快樂,我們說,跟隨我心,根據我最喜歡去選擇,生活給予你的往往比你想象的要更多……
——董麗萍《個性空間》2011.10.24
主持人的這段話其實也大致含有兩個類比推理:由a到b的推理,由a到c的推理。以此來說明我們應該怎么樣做出一種智慧的選擇,也是比較具有鼓動性的。
a.李開復結束了20年的職業經理人生涯,放棄其他,以“我更喜歡”為動機選擇重新創業。
b.錢素春女士退休之后,放棄旅游、買東西等方式,以“我更喜歡”為動機選擇幫助別人。
c.我們是否會放棄原先的東西、不想要的東西,以“我更喜歡”為動機選擇自己的新生活?
4、充足理由律及主持人的運用策略
普通邏輯學有四個基本規律: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前三條規律保證了概念的正確性,而充足理由律則保證了論證的正確性。廣播電視口語表達中,前后判斷之間論證的正確性顯得良莠不齊。所以筆者把充足理由律單列出來加以說明。所謂充足理由律,就是指在思維論證過程中,要確定一個判斷是真的,必須有充足理由。如果沒有充足理由,那就沒有論證性。
我們說,正確的思維必須首先是一個有論證性的思維,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然而在廣播電視這個大眾傳播平臺上,主持人在進行即興口語創作的時候,很多時候會妄下結論。這既是主持人邏輯思維和嚴謹意識的缺失,也是一種對廣播電視受眾不負責的工作態度。
案例:
……從1994年到現在,北大保安隊里呢,先后有超過300位保安像張國強這樣,通過自學努力考取大專、本科、研究生,甚至還有人是雙學歷……其實呢,不光在北大,在清華、人大眾多的學校里面都曾經成就過這樣的保安求學傳奇。
當眾多的高校陷入高考生源戰的時候,也有一些高校卻超越出單純的雇傭關系,對保安表達出開放、包容、分享的人文關照……現代意義的大學精神我相信在那一刻,得到了讓我們自豪的豐富。
——劉范美《個性空間》2011.10.25
結合語境我們可以看出,主持人劉范美想表達的意思是,通過北大、清華、人大眾多的學校成就保安求學傳奇這件事,說明這些大學超出雇傭關系對保安表達出人文關照,進而說明現代意義的大學精神得到了豐富。也就是說在她的邏輯關系中,上一段是說明下一段的理由。這是站不住腳的。因為高校錄取保安不是因為他們保安這個身份,而是因為他們通過了必須的考核程序。至于現代意義的大學精神就更無從談起。所以這不符合充足理由律。
通過上述對普通邏輯學歸納推理、演繹推理、類比推理和充分理由律等邏輯規律的梳理和相關具體案例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主持人在即興口語表達中或多或少都會出現一些邏輯方面的問題。因此,廣播電視主持人學習一些普通邏輯學知識,會對我們的即興口語表達大有裨益。□
參考文獻
①張頌主編:《中國播音學》[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3:307
(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播音主持藝術學院)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