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對我國少兒電視新聞節目在創作理念、趣味性、教育功能、參與程度等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探索我國少兒電視新聞節目未來的發展道路。
【關鍵詞】少兒電視新聞 現狀 發展策略
一、少兒電視新聞節目概述
電視節目具有直觀化、大眾化、可感性強的特征,因此成為兒童最容易接受、也是最便捷的傳播工具之一。據統計,我國的少年兒童每周看電視的時間至少為22小時,遠超過讀書和看報的時間。借助得天獨厚的媒介優勢,少兒新聞必然得到更多媒體的重視。心理學認為,處在成長發育期的兒童已經把自己對于社會的認知能力視為強烈的心理需求。因此,適應兒童的需求與發展,制作能夠滿足兒童需求的少兒電視新聞節目就顯得十分必要。
西方國家中的少兒新聞節目起步較早,世界上第一個少兒新聞節目是英國廣播公司于1972年開播的針對9-15歲的《新聞巡禮》。而我國第一個針對少年兒童的新聞節目是在1995年10月1日,是上海有線電視臺開播的《“小小”看新聞》①。雖然我國少兒新聞節目起步較晚,但目前已經開辦少兒新聞節目的電視臺,就有中央電視臺少兒頻道的《新聞袋袋褲》、中國教育電視臺《少兒新聞》、上海東方電視臺《東視少兒新聞》等一系列具有開拓性和影響力的節目。
隨著媒體市場供求關系的發展和分眾化時代的到來,進行有針對性的制作播出和設計欄目,成為媒體可持續發展的必然條件。因此,要制作出能夠符合少年兒童認知能力的新聞節目,無論從形式內容、語言風格,還是畫面處理上都需要進行準確的定位。
二、我國少兒電視新聞節目的現狀
1、少兒電視新聞節目分析
為了便于了解國內少兒電視新聞節目,筆者選取兩個在國內最具代表性的典例,來分析我國目前少兒新聞節目的現狀。
(1)《新聞袋袋褲》。《新聞袋袋褲》是2004年12月1日由中央電視臺少兒頻道開辦的少兒新聞類節目,主要播出時間段為每周一至周五的17:00。2010年10月8日進行改版,將原有的15分鐘,變為25分鐘播出。兒童說新聞、說兒童新聞、為兒童服務,構成了節目的三大板塊。以兒童的視角解讀新聞,通過兒童的口吻將新聞進行低齡化解讀,讓少年兒童通過這一窗口了解世界。受眾人群為小學三年級到小學六年級學生群。
(2)《小智情報站》。《小智情報站》是由浙江電視臺主辦針對0-18歲兒童的少兒資訊類節目,圍繞兒童每天所關心的話題進行“報料”。以社會新聞、校園動態為主,加之以氣象信息、生活百科,同時增加參與性強的互動版面,節目的主旨是為廣大小朋友提供一個具有吸引力和可讀性的全方位平臺。
2、國內少兒新聞節目的特點
(1)新聞來源:國內的少兒新聞節目的信息來源,大多以兒童所生活的社區、校園為主,節目中通過兒童所關注的奇聞異事、生活小常識、動手制作欄目來增加可看性,通過兒童小記者的參與,增強了少年兒童報名參加的意愿,提高了兒童觀看電視節目的積極性。
(2)播出時段與時長:少兒收視的黃金時間段為:8:30-10:00;12:00-13:30;17:30-19:00,因此準確把握少兒的收視高峰,才是贏得收視率的關鍵。節目時長都在15-25分鐘之間,較之于成人新聞節目,短短十幾分鐘的少兒新聞已經越來越不能夠滿足兒童的需求了。
(3)年齡定位:我國少兒新聞節目將收視群體鎖定在8-18歲之間。通過播放兒童易懂的畫面和語言,同時配置以動畫人偶,來增加兒童的趣味性。
(4)主持方式:最常見的少兒主持方式為四種:成人主持、少兒主持、動畫虛擬人物主持和人偶混合主持②。大多數少兒新聞節目以成人主持為主,主持人以動畫名字或XX姐姐、哥哥命名,用簡單易懂的語言向兒童講述新聞故事,搭配著與少兒聊天和少兒主持人客串來增加節目的靈活度。
三、我國少兒電視新聞節目存在的問題
1、創作理念、節目內容和節目制作的成人化傾向
由于我國少兒新聞節目起步較晚,對于很多從兒童角度解讀新聞的思路還不是很明確。因此總是出現用成人眼光看待事件,硬性引導兒童按照成人的思維方式和設計套路制作的帶有功利主義色彩“標準成人化”新聞。一些節目中,雖然是發生在兒童身邊的事件,但是在報道中就添加了很多表彰宣揚的成分,不停地樹立榜樣形象,使得這樣的新聞既不被兒童接受,也不被兒童喜愛。而創作理念中,用成人化的思維方式剪裁、“規范”兒童的喜好,甚至按照成人的標準要求兒童,這樣的硬性引導,是違反兒童成長規律的。
2、主持人成人化傾向
很多少兒新聞節目中的主持人缺乏童趣,傳統刻板的播音模式也是為人們所詬病的話題。在觀看少兒新聞節目中,不難發現很多成人化的主持人,雖然穿著兒童的衣服,扮相低齡化,但其說話莊重、動作單調、肢體語言僵硬。有的節目中設計與兒童討論的環節,主持人始終占據主動話語權,這種居高臨下式的灌輸、說教來貫穿整部節目,就使兒童失去了原本表現個性的空間。
3、過分嚴謹,缺少趣味性
“快樂”是少年兒童與生俱來的追求“本我”的狀態。因此,追求快樂就成為兒童觀看電視節目最主要的目的。近幾年,雖然國內的少兒新聞節目不斷地進行著更新,由原先的單純解說向注重貼近兒童生活轉變。但據調查,仍有20.75%的兒童認為少兒新聞節目不好看,而喜歡的僅占15.2%,感覺一般的為40.8%。主要原因是節目中說教氣息太過明顯,缺乏趣味。
目前少兒新聞節目主要分為:校園新聞、少兒小人物新聞、社會新聞(校外發生的與少兒有關、少兒參與、少兒比較關心的新聞);知識性或服務性新聞。節目的編導們在制作節目的過程中,總會不自覺的將節目走向引導思想政治方面,使得少兒新聞節目成為移動的教科書,自然導致少兒對其失去了興趣,招致少兒的排斥反感。
4、少兒參與度低,互動性不強
兒童新聞欄目,正是需要兒童的廣泛參與,來表達其話語權。但目前很多節目中少兒在節目的前期策劃和后期制作中,都只是一個擺設的作用。因此少兒新聞欄目無法為少兒提供施展自己、發表意見、發出聲音的平臺,其存在意義就失去了價值。
5、重城市、輕農村
大多數少兒節目都有城市化傾向。表現在兩方面:一是節目內容和選取話題的城市化,節目大多都是圍繞城市生活和城市少年展開的流行話題,這樣無疑拉遠了城市與農村小朋友的距離,使得農村兒童在陌生感和隔閡感中缺少了對少兒新聞的關注。二是主人公的城市化。節目制作播出過程中,無論是主持人,還是話題中的主人公,都是生活在城市的少年兒童。由于節目得不到農村兒童的共鳴,客觀上造成了地域間的等級差異和不平等現象出現。
四、我國少兒新聞節目的發展策略
1、制作內容的少兒化
少兒電視新聞節目應該跳出成人新聞節目的思想局限,利用故事性易于兒童理解的優勢,用故事表現新聞。甚至可以借助民生新聞的方式,鼓勵兒童發現和提供新聞線索,利用社會小記者去了解事件話題,發動學校、社會的支持協作,提供合適的拍攝場所,增加收視人群的參與度。
2、播放形式的少兒化和播放范圍的擴大
(1)提高兒童的參與度。拓寬少兒新聞節目中的內容選題,豐富新聞形式可以多增加兒童參與的環節,比如“少兒讀報”、“生活小記者”等相關內容,從兒童的角度對新聞進行有效的補充。同時,對于人們所關注的話題,讓少兒編寫故事,讓少兒尋找身邊的素材,同時從少兒的角度進行評論。運用這樣的新理念引導少兒新聞欄目的有效推進。
(2)關注農村兒童、流動人口子女。 拓寬少兒的關注群體,深入到農村和流動人口的子女中,講述他們的生活,體驗他們的經歷,同時增加這些人群的媒體參與度,從而提高他們的積極性,在這種不斷交流與溝通中,減少城市兒童與農村兒童、流動人口子女之間因地域而形成的隔膜,在不同生活體驗的欄目中,增進節目的流通范圍和可讀性。
3、表現方式上的改進
(1)選好主持人。少兒節目主持人不僅是扮相上的低齡化和語言風格的簡易化,更需要的是其具有獨特的親和力,善于挖掘兒童的思想與孩子溝通,同時了解兒童的心理。可以根據不同年齡段孩子的特點以及他們不同的性格喜好,采取不同方式的主持。讓節目更加貼近兒童所想,更加符合兒童的需要,能夠為兒童的成長服務。
(2)使用兒童語言。由于少兒的心理和智力特征,選取更加生動、形象的畫面來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淺顯易懂的語言來提高兒童的興趣。少兒節目的人稱應多為第一人稱,用孩子的口吻與人溝通,摒棄編創人員的“擬像”空間,引導孩子自然表達自己的想法。作為兒童類新聞節目,以兒童的視角觀察社會,用兒童的眼光去了解社會。同時,新聞工作者更應該多為兒童創造敢于想象、敢于質疑、敢于挑戰的電視節目。
(3)挖掘少兒新聞的深度和廣度。在避免創作理念成人化和表現形式幼稚化的基礎上,可以嘗試采制兒童看得懂的“深度”新聞。在報道經濟、政治、的時候,盡量避免使用專業的術語,最好多用形象的動詞并且能讓兒童快速了解整個事件的背景介紹。
結語
盡管我國的少兒新聞節目仍處于起步階段,但是學會引導兒童關心社會生活,向他們提供正確的社會信息,幫助兒童建立正確的價值觀,是電視從業者不可推卸的責任。這就更需要我們從理論與實踐兩方面共同出發,在探索的過程中為我國的少兒新聞節目開拓更大的空間。□
參考文獻
①栗幸福,《我國兒童電視新聞發展研究》[D].湘潭大學,2008
②林耀斌、矯韶輝、位在東,《少兒節目主持人應具備的素質》[J].《青年記者》,2008(3):74
(作者:河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傳播學專業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