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2012年因日本“購買”釣魚島事件而引發中國網民對中日關系的再度關注和討論為例,對天涯論壇國際觀察版塊中網民關于“釣魚島事件”的討論進行了量化研究,提出和驗證了兩個理論假設。研究發現:對涉及國際關系的事件網絡輿論存在非理性特征,并且意見領袖的作用正在減小。
【關鍵詞】網絡輿論 釣魚島事件 天涯論壇
一、研究背景
從2008年起,隨著突發公共事件不斷發生,伴隨社會轉型期的各種問題成為輿論的中心。而一系列針對公共事件的網絡討論讓人們再次反思網絡是否是公共領域的迷思。
本文以為,是否存在網絡公共領域的論戰不應該限制在“公共領域”滿足與否的這一概念上,即哈貝馬斯所提出的“公共領域”概念是否在當今的網絡社會中依舊適用;而應該不斷深入甚至拓展到網絡公共領域包含的其它幾個維度和要素中,特別是理性討論對受眾認知關系的考量,及其可能存在的現實意義。國內關于網絡理性的研究局限于理論闡述和案例的簡單分析,鮮有對某一特定事件的量化實證分析,其中觸及國際話題的更是鳳毛麟角。
本文選取了近年來備受關注的釣魚島事件為例證,探討突發公共事件對我國網絡公共領域,特別是“理性”這一因素的影響。盡管本文在研究初始階段存在對網民非理性參與的預設,但也考慮到釣魚島事件中涌現出的很多富有質疑精神的公眾和一些新的討論特征(如網絡水軍)等因素,本研究試圖提出并解答:
1、網民對涉及國際關系的事件討論是否存在非理性特征?
2、論壇參與主體的言論是否影響網民對事件的看法?
二、研究設計
用內容分析法對天涯論壇上關于釣魚島事件的網友討論內容進行文本分析,審視作為我國新興網絡公共領域的BBS論壇(以天涯論壇為代表)的理性現狀,并反思其中可能存在的問題。
1、研究對象
將BBS論壇作為研究對象,選取天涯論壇作為具體的研究視域。天涯社區,創辦于1999年3月1日,是一個以論壇、部落、博客為基礎交流方式的綜合性虛擬社區和大型網絡社交平臺。截止2013年8月,其注冊用戶數達8500萬,每月覆蓋品質用戶超過2億,并擁有上千萬高忠誠度、高質量的用戶群所產生的超強人氣、人文體驗和互動原創內容。①對于日本“購買”釣魚島的行為,天涯網友積極關注事件的發展,同時進行激烈的討論闡述觀點。因此,本文選擇天涯BBS論壇作為研究對象來觀測網絡輿論的理性程度對“潛水者”的影響。
2、樣本
樣本來源于天涯論壇——國際觀察版塊中有關“釣魚島事件”的網友言論。研究時間段確定為從2012年1月1日到2012年12月31日,其中8月、9月、10月為網民討論的熱潮期,以9月份最為顯著,經統計在此期間共有538343篇發帖。
3、抽樣
本研究采取分層抽樣的方法,將2012年每個季度發表的帖子按比例抽樣,選取點擊數最高即最受網民關注的若干個樣本。在如上所述的538343篇發帖中抽取第一季度發帖1篇、第二季度發帖2篇、第三季度發帖52篇、第四季度發帖2篇,最終確定為有效的樣本為57篇帖子。
4、分析單位
為呈現簡明、有效的基本資料,將分析單位選定為每篇發帖和57篇有效發帖的跟帖討論兩橫向單位,分別進行分析。
5、類目設計
根據Berelson提出的建立類目必須具備互斥、窮盡、可信度三個原則,建立原帖主題類目及跟帖討論內容類目。
(1)原帖主題類目
新聞轉載——轉載和分享自傳統媒體或者其它網站的非原創新聞報道等;
事實進展的歸納闡述——發帖者根據對釣魚島事件信息(勿判其是否真實)的搜集,或所謂內部資料披露等;
相關評論和思考——發帖者對釣魚島事件發表評論、分析情況及深層思考等;
情緒宣泄——僅僅宣泄自身情緒,表達不滿、譴責亦或是對祖國的熱愛等感性因素;
其它——無法準確判定所屬類目,或者兼具多個類目功能;
刪除帖——帖子仍保留,但是已被扎口,并且封閉了跟帖和回復的通道。
(2)跟帖討論內容類目
理性討論——跟帖者對發帖內容或釣魚島事件進行的理性評論和分析;
非理性討論——跟帖者對事件本身、當事人、原帖內容或其它跟帖意見相左者的情緒宣泄、無端謾罵、過度褒獎,也包括慫恿其它網民采取非理性行動的跟帖內容;
其它——無意義的跟帖,比如MARK、拿分走人、廣告等等;
被刪除評論——作者、時間等仍保留,但具體內容已被刪除。
三、數據分析
對天涯論壇國際觀察版塊“釣魚島事件”相關帖子主題類型統計了總共57篇有效樣本。新聞轉載帖子15篇占總數的26.3%、事實進展的歸納闡述帖子13篇占22.8%、相關評論和思考帖子21篇占36.8%、情緒宣泄帖子4篇占7%、其他帖子3篇占5.3%,還有被刪除帖子1篇占1.8%。(見表1)
國際觀察版塊“釣魚島事件”相關回帖的內容類型統計了總共104815條,結果是理性的回帖60620條,占57.8%、非理性的的回帖29835條,占28.5%、其他回帖14354條,占13.7%、被刪除的回帖6條。按“超過幅度=(理性—非理性)÷非理性”的計算方式,理性的跟帖內容遠大于非理性,高達50.8%。
由此可知,針對“釣魚島事件”的天涯論壇討論中,理性的闡述和思考占明顯優勢。參與網絡討論的主體已經具備相當程度的理性思維,多數(77.2%)帖子是關于事件正面的闡述,呼吁網友從多方面看待“釣魚島事件”。發帖者在網絡論壇中往往扮演的是意見領袖的角色,評測他們的原帖內容可以看出主體是否具有理性思維②。天涯論壇的匿名性限制,使受眾并不知道發帖者的真實身份,只能從原帖的內容對其進行推測。數據結果顯示,多數帖子是建立在總結歸納釣魚島問題的歷史由來基礎上的思考質疑,對“釣魚島事件”提出了多方面的意見觀點。與此同時,這些網絡公共領域中的主體發出了19.3%帶有非理性特征的帖子,說明非理性因素在BBS論壇的參與主體中仍占據一定的比重。
除此之外,對于參與網絡討論的內容,非理性的回帖比例遠遠高于原帖。有28.5%的回帖內容是要求開戰、對意見相左者的人身攻擊和互相謾罵、慫恿其它網友采取非理性的實際行為(如砸日產車等)。網絡非理性言論的存在很大程度上與網絡公共領域自身匿名性、公開性和平等性的特點有關,但也反映了我國的網絡社會中確實存在為數不少的“暴民”,非理性的言論很容易將其他原本理性的質疑參與聲導向非理性的論戰和宣泄。
四、研究結論
本文利用內容分析法對天涯論壇2012年的“釣魚島事件”進行分析,得出網民對涉及國際關系事件的討論具有以下特點:
1、理性和質疑精神不斷增強
網絡黑客的行為呈現理性和非理性兩個方面:①侵入政府、學校、商業機構網站篡改主頁內容,加諸宣揚其“愛國情操”的口號性話語(日本高院網站被黑,網頁顯示“釣魚島是中國的”);②翻墻進入被屏蔽的網站瀏覽境外網頁,關注其它國家網民對“釣魚島事件”的看法(日本2ch上日本網民對于釣魚島事件的討論)。
網絡黑客的良性趨勢,說明網絡輿論的理性特征不斷增強。對來自非傳統媒體的事件消息和圖片是否經過處理的懷疑,反映了網絡公共空間中的參與者有較強的質疑精神。
2、二元對立的價值審判
網民針對事件發表自己的看法,并對有悖于自身價值觀的行為和觀點進行話語上的謾罵和情感上的泄憤,這種價值審判往往具有兩個極端的對立。如:對日本的態度呈現呼吁開戰的“憤青”和提倡協商的“萎貨”兩個極端;對事件不同看法呈現理性探討和網絡謾罵兩個極端。
3、意見領袖的作用減小
發帖者在網絡論壇中通常扮演了意見領袖的角色,但網民對發帖者的追隨卻已不再,傳統媒體在網絡公共領域中的把關人作用也在逐步式微,并日漸被網絡公共領域侵占力量,網絡BBS論壇中意見領袖的作用正在減小。
多數網民已經自成一套價值體系,對帖子中的主體對象,只要其所持有的價值立場與網民的固有價值體系相悖,無論其意見觀點是否客觀公正,都很難改變網民對事件的看法。并且,部分網民會質疑發帖者的發帖動機或背后勢力,將其冠上“網絡特務”、“萎貨”、“憤青”等頭銜。
4、對網絡等級力量的雙面“依賴”
在哈貝馬斯的公共領域中要求參與者是完全平等的身份,但在我國目前的網絡空間中,仍然存在諸如斑竹、網管等身份的網絡等級力量。
對于網絡空間中的等級力量,網民卻呈現出雙面的矛盾看法。一方面,網民對無法自由地表達自身觀點意見頗多,對事件主體的稱呼不得不改用某些特定詞匯(如兔子、美帝等)。另一方面,一旦出現意見相左的看法,無論是否理性網民都會質疑斑竹對論壇發帖的管制力度。□
參考文獻
①天涯社區[G/OL].百度百科,2012[2013-1-2].http://www.baidu.com/s?ie=utf-8bs=%E5%A4%A9%E6%B6%AFf=8rsv_bp=1wd=%E5%A4%A9%E6%B6%AF%E7%A4%BE%E5%8C%BArsv_sug3=1inputT=1395
②元志潤,《網絡公共領域中的理性審視——以杭州飆車案的BBS討論為例》[J].《新聞傳播》,2011(2):124-125
(作者:西南大學新聞傳媒學院傳播學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