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從中央臺到省級衛視相繼開播了多檔軍事節目,各臺將軍事評論節目的打造作為提升本臺權威性和影響力的重要舉措,我國電視軍事節目的崛起之勢日漸形成。本文細致分析了我國軍事評論的風格特點和存在的問題,并提出適度的優化策略。
【關鍵詞】電視節目 軍事評論 現狀 策略
近年來,從中央臺到省級衛視相繼開播了多檔軍事節目,尤其將軍事評論打造成為節目之魂,以此提升新聞立臺的權威性和影響力。我國電視軍事評論節目的崛起之勢日漸形成,對于傳播適當的軍事信息,普及軍事科技知識,塑造國家軍隊形象,提升軍民融合的緊密程度有重要促進作用。
一、我國電視軍事評論節目的溯源與發展
我國軍事節目長期以來以中央電視臺獨大,尤其是央視七套《軍情連連看》《軍事紀實》《誰是終極英雄》等節目格外受到軍事迷們的追捧。中國大陸的軍事節目還停留在以軍事新聞告知、軍事科技普及、軍事紀實宣傳為主,軍事節目仍停留在多報道少評論、重報道輕評論的狀態,缺乏對問題的深度分析。
對伊拉克戰爭的報道引起了我國電視軍事評論的變革。2003年,香港鳳凰衛視憑借來自前方戰地記者的一手實地采訪,對伊拉克戰爭做出了及時最新的報道。鳳凰衛視在伊拉克戰爭之際開播的軍事評論節目《軍情觀察室》因為對伊拉克戰爭條分縷析的評論,以及主持人和嘉賓語言的論辯色彩逐漸廣為人知。從此,《軍情觀察室》由一個為伊拉克戰爭開設的特備節目,發展成為董家耀與馬鼎盛拍檔主持的軍事專題評論,并穩居鳳凰衛視高收視的節目前列。
央視在對伊拉克戰爭的報道中,開辦了新聞專題報道,開始加強對戰爭的分析和評論。央視在一套的《焦點訪談》《東方時空》以及四套的《今日關注》等欄目中,聘請軍事專家到演播室進行評論,為觀眾提供更深一步的分析解讀。曾到戰爭一線進行采訪的記者水均益和與軍事專家暢談的主持人魯健,在這次戰爭報道中突顯出來。隨著現代高技術戰爭的發展和人們國防意識的加強,人們對戰爭和國防安全等軍事熱點的關注持續增多,觀眾對軍事節目的收看要求更加多元化,對于軍事評論的收看需求進一步增加。
央視開始了逐步由點及面的軍事評論打造。央視軍事節目開播的數量增加、軍事新聞報道量增多、軍事評論出現在多個頻道中,除了軍事農業頻道,中文國際頻道、綜合頻道、科教頻道等都有多個形式的軍事新聞評論,日播節目的數量增加。中文國際頻道的《今日亞洲》節目關注亞洲各國的政治軍事、《海峽兩岸》節目關注大陸和臺灣的經貿、文化和軍事,每期節目以聘請演播室嘉賓或電視連線方式,邀請專家進行評論,收視率較高。七套開播的《防務新觀察》更成為央視時下最熱的軍事話題節目。
央視軍事頻道多年來的權威地位不可撼動,省級衛視也開始搶占軍事新聞資源。近5年來,央視、省級衛視、地方衛視策劃并開播多檔軍事節目,其中央視14檔,省級衛視12檔,地方衛視12檔,日播出時間超過28個小時,這些節目中軍事評論的比重進一步加強。軍事節目已經成為省級衛視相互競爭的一個激烈戰場,深圳衛視的《軍情直播間》、北京衛視的《軍情解碼》、深圳衛視的《決勝制高點》及湖北衛視的《長江新聞號》等節目相繼開播,尤其是軍事評論性節目的開播,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省級衛視在電視新聞傳播方面的權威性和影響力。
二、我國電視軍事評論節目的優劣勢分析
根據中央電視臺市場評估部的統計,目前有近20家省級衛視和地面頻道開播了軍事節目,形成從中央到地方的軍事節目崛起勢頭。從電視媒介的視角出發,細致分析我國軍事評論節目的特點,既存在優勢也存在劣勢。
1、評論內容:熱點緊跟,觀點局限
我國軍事評論從內容安排上來說,緊跟軍事新聞熱點,把握了新聞的新鮮性和報道的及時性,從而使電視軍事節目中的評論具有緊跟時局的特點。央視七套開播軍事戰略話題欄目《防務新觀察》,由前《焦點訪談》的主持人方靜擔綱主持,每期聘請軍事專家,從最新的新聞事件出發,以新視角、新思路對“新安全觀”進行相近的闡述和分析。北京衛視的《軍情解碼》節目,其日播的形式提高了電視軍事評論播出的的密集度,有利于更多的觀點表達,滿足觀眾的信息需要。
但是,無論是央視還是地方省級衛視,其對戰爭一線的采訪報道量十分有限,許多現場畫面轉自國外電視臺,軍事評論員數量有限,沒有建立自己專門的評論員隊伍。只邀請一個或是少數幾個有名氣的軍事專家參與話題討論,他們的立場有傾向,思考問題的角度有差別,并不一定具有真正的權威性,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對評論觀點的限制。此外,僅僅傳播國內專家的評論觀點,缺乏境外專家觀點的表達,或者很少量的播出對外國軍事專家的采訪內容,都不利于節目傳播客觀全面的觀點和內容。
2、節目制作:科技之美,模式之困
電視依賴于科技進步,三維技術運用于電視制作,使電視畫面呈現出立體、生動的場景。在軍事電視節目中,越來越多虛擬的船艦大炮出現在演播室周邊,主持人的講述與虛擬的場景結合,帶給觀眾直觀清楚的認識。在對于軍事行動過程的介紹和評論中,評論員用手指觸碰屏幕,用箭頭演示過程,圈畫出關鍵地點,讀圖的立體時代超越了單純語言講述的枯燥。軍事節目制作中的音效使用是“點睛”之筆,這能給電視軍事節目整體的包裝增加聽覺刺激,加深觀眾的現場體驗。
電視軍事節目力圖通過技術求新使節目風格更加靈活,但這只是節目的外包裝層,在制作模式上守舊造成的的老套節目形態是一個羈絆。在評論環節上,普遍是主持人與一個或幾個嘉賓一問一答的形式。在流程上,主持人拋出軍事熱點話題之后,嘉賓進行評論,主持人拋出一個個預設的問題,嘉賓進行解答。這些在電視訪談欄目中普遍使用的制作方式,并不能給評論帶來鮮明有條理的觀點表達,很少能夠激發評論員的思維碰撞和深刻評論,而更多停留在講述答疑層面。此外,軍事節目缺乏親民感,缺少與場內外觀眾的互動,而普遍的錄播形式往往沒有觀眾,這就造成軍事評論進行的現場氣氛不溫不火,總是“關起門來談話”。
3、節目風格:氣質深沉,亮點暗淡
軍事節目對主持人要求較高,鳳凰衛視《軍情觀察室》節目的主持人董家耀主持風格具有威嚴之美,體現在緊張激烈的語氣和軍綠迷彩的著裝方面。而嘉賓主持馬鼎盛先生是一位軍事專家,他的主持風格則體現出專業權威的問題分析和簡潔扼要的語言表達。北京衛視《軍情解碼》節目的主持人羅旭長相俊朗陽剛,總是穿著黑色襯衫,體現出威嚴之美。四川衛視《軍情會客廳》節目的女主持人方靜,身著深色西裝,語言表達沉穩有速,具有沉著大氣的魅力。由此可以看出,參與軍事評論的主持人和嘉賓,在著裝方面比較莊重,語言表達簡明,語氣果敢,體現出深沉的軍事節目氣質。
我國電視軍事節目的同質化仍然存在,單獨的節目缺乏核心競爭亮點。節目普遍存在打“專家牌”、“名主持牌”、“名嘴牌”的特點,少數幾位名嘴重復露臉,節目演變成聽名嘴談軍事,而不是多個觀點自由競爭的話語場,話語單一,評論變得窄化,少有或沒有獨家觀點的提出。軍事節目的權威性和保密性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是局限,但是文化產品有賴于創新,電視軍事評論除了觀點要獨到、求新,更要適應電視媒介的聲畫一體傳播特征,在節目形式上求新求變,在當今多媒體競爭趨勢之下,突出電視帶給受眾身臨其境的生動體驗和接受信息壓力小、知識水平要求低的傳播優勢。
三、我國電視軍事評論節目的優化策略
1、拓展專家評論員隊伍,博采眾家之長
除了觀眾常見的幾位軍事專家,要進一步擴展專家評論員隊伍,邀請國防、科技、國際關系、外交等多領域專家,還可以邀請軍事雜志主編、資深軍事愛好者、國外軍事專家等參與到節目討論中。在保護國家機密的原則基礎上,做好節目策劃和話題準備,在節目中通過演播室座談或現場連線等形式,就一個問題聽取多個評論,使觀點在碰撞中得到豐富。這樣軍事節目才能突顯評論的特色,傳達更為全面而深刻的觀點。
2、與國外媒體通力合作,注重報道平衡
在電視軍事節目中,不僅要傳播國內媒體的報道,也應該適度轉播、截取國外媒體的報道,使對一個事件的反應,做到國內外媒體報道的平衡。這樣在節目評論的展開中,才能使評論者和觀眾對事態做出一個全面平衡的認識。我國媒體應該達成與國外媒體的合作機制,在引用國外媒體的報道和觀點的同時,傳播我國良好的軍隊形象和軍事理念。
3、由表及里塑造評論風格,凸顯獨到之處
電視軍事評論除了要緊跟熱點,還要形成獨到的評論風格。首先,評論要客觀全面,從多維視角出發提出觀點,針對軍事熱點事件能夠挖掘背后的故事,進行主題拓展。此外,主持人要掌握發問的有利技巧,學會巧設懸念,引領觀眾的收看興趣,同時要抓住觀點沖突,開展激烈的評論,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對于節目策劃和討論中的獨到觀點,可做最后的突出總結。湖北衛視新開播的軍事評論節目《長江新聞號》在節目最后設立“長江評論”,打造獨家的評論影響力,這是一種積極的嘗試。
4、打造跨媒體聯動格局,創新節目制作模式
電視軍事節目可以先將電視宣傳片、預告片上傳到互聯網,擴大收視宣傳,節目播出后,將視頻上傳合作網站,使其得到更為廣泛的傳播。同時,電視媒體要充分利用網絡的交互性,實現與節目之外觀眾的互動。除了在網絡空間進行節目預告,還可以進行問題征集,進而在節目中引用網友的好問題作為討論點,節目播出后也可以吸收網民的評論觀點,逐步形成與觀眾的良性互動,以此形成節目的反饋機制。對于軍事報刊、雜志等平面媒體,可以截取引用重要觀點,呈現在電視屏幕上,使用到軍事評論部分中,豐富媒體話語體系,形成多媒體平臺和電視演播室現場的聯動格局,改變原來單一老套的電視制作模式和呈現形態?!?/p>
參考文獻
①王任飛、鄭嫣然,《軍事電視節目的優化路徑解析——以BTV〈軍情解碼〉為例》[J].《新聞戰線》,2014(1):78-80
②李飚、陳波、李波,《省級衛視軍事類電視節目的突起與應對》[J].《軍事記者》,2014(1):46-47
③漆謙,《關于提高我國軍事電視傳播軟實力路徑選擇的思考》[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3(4):12-14
(作者: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2013級碩士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