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電視節目形態指的是與電視節目內容相對應的電視節目表現形式,隨著社會發展,媒介競爭加劇,電視節目形態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本文通過分析大型財經綜合節目——《經濟半小時》的節目形態的演變,闡釋電視節目形態演變內在規律,為電視節目的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經濟半小時》 節目形態 轉型
電視節目形態就是電視節目的存在樣式和運動狀態。伴隨著電視節目的增多,一方面電視節目必須批量化生產以滿足節目播出量的需要,必須有相對穩定的形式約束來保證節目的樣式和質量;另一方面是觀眾的需求越來越多樣化,電視制作者必須根據觀眾的需要不斷拿出更適應需求的新的節目樣式,而電視節目形態就是在節目生產的標準化與節目需求的多樣化之間形成的,既帶有規定性又帶有靈活性的節目范式。
一、節目形態的演變
《經濟半小時》起步于20世紀90年代初——當時正是中國經濟的轉型時期。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經濟的發展,《經濟半小時》不斷探索發展之路,節目形態的演變尤為典型。
1、雜志型形態
雜志型節目是借用雜志綜合編排的方法,將多種新聞報道形式融為一體。當時的《經濟半小時》的內容缺乏主題,過于零碎,未形成內在體系,人為痕跡明顯。
(1)拼盤節目。此時的《經濟半小時》是一檔用各類節目拼接起來的時長為30分鐘的欄目。工作人員一個很大的任務就是將各個記者、編導手中的長短不一的節目拼湊起來就能做出一檔欄目。拼盤節目的優勢在于節目豐富,類型多樣,滿足了受眾的新鮮感。但是不斷變換的節目也使得欄目整體顯得雜亂無章,不便于觀眾對欄目整體內容的把握,很難發展為特色欄目。
(2)固定板塊。1994年,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為財經類媒體的發展提供了市場基礎。《經濟半小時》改變了之前的拼接狀態,內容固定為三個子節目——《財經報道》、《今日視點》和《天天十二分》。欄目有時也會根據需要,打破專題模式,如:制作專題片。此時期的《經濟半小時》內容更加注重貼近生活、服務群眾。雖然板塊是固定的,但其中的內容、排列、時長是可以靈活安排的。這使得欄目制作有了更大的空間,更加注重受眾的需求,同時也增強了時效性。
2、系列專題形態
1996年,《焦點訪談》、《東方時空》等欄目的創辦,宣告了一個新的電視時代的到來。《經濟半小時》也開始走深度報道路線,進入專題時代。
專題片的形態主要有兩種,一是傳統電視專題。圍繞一個中心,采用畫面加解說詞的形式,以解說內容為主,如早期的《話說長江》。二是利用紀實手法,拍攝時靈活性更強。①
進入專題時代的《經濟半小時》呈現出新的特征。首先,因為節目單獨播出,專題節目的制作周期長、花費較大。每個節目制作前期都要經過反復的研討和實地調查,同時為追求畫面質量,制作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與財力。其次,欄目政治色彩濃厚。當時中國面臨經濟改革,配合黨和政府的政策宣傳任務落在了《經濟半小時》上。例如,1996年,《經濟半小時》播出了重大系列專題片《生死攸關話名牌》,節目編者寫到:《生死攸關話名牌》的主旨是“一個國家經濟實力的體現,一個民族整體素質的檢驗,21世紀的入場券——生死攸關話名牌”。②此時的《經濟半小時》,不僅宣傳政府已經出臺的政策,還分析實際生活中的經濟矛盾,同時回歸于生活,討論分析經濟問題服務受眾。
系列專題形態是在經濟改革背景下,欄目根據自身發展需求做出的變革,從時代背景以及電視發展來看,系列專題形態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一是欄目以一個嶄新的姿態出現,吸引了觀眾的注意力,專題的播出,提高了欄目的知名度。二是欄目深入分析了很多實際經濟問題,提高了實用性,起到了服務作用。三是系列專題的節目形態豐富了節目形式,改變了人們經濟節目枯燥的印象,紀實手法的應用使得節目類型進一步發展。
但作為時代的產物,系列專題形態階段是《經濟半小時》的發展過渡階段,它存在的一些不足使其不能成為《經濟半小時》最終的發展方向。由于系列專題片投入大、制作周期長,因此,欄目的時效性下降,這使《經濟半小時》在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從成本看,專題片投入過大,投入與產出不成正比,難以帶來經濟效益,所以,這類節目形態無法獲得長遠發展。很多節目立意過高,脫離百姓生活。如《經濟效益縱深行》,其關注的是國有企業如何提高效益,這樣的節目略顯呆板和沉重,漸漸使老百姓產生疏離感。
3、新聞分析形態
21世紀,中國電視行業進入新紀元。新聞改革和電視產業化背景下,欄目只有以海量的信息,深度、及時的報道才能打造財經界專業媒體平臺,鎖定觀眾群。針對時效性不強、缺乏深度報道、制作觀念落后等不足,這一時期,《經濟半小時》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了改革:
(1)節目定位:從經濟角度剖析社會問題。《經濟半小時》將自己定位為“市場經濟的守望者”,從市場的角度看經濟,從經濟的角度看社會。從經濟角度分析社會問題,豐富了節目內容。由于關注公共利益,《經濟半小時》的選題更加側重大眾化,報道視角更加平民化,選取公眾最關心的話題進行分析。
(2)時效性增強。向新聞分析形態轉變過程中最顯著的一點是欄目實現了日播。新聞類節目對時效性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求節目對現實中的經濟新聞做出及時有效的分析。
(3)多種形式相結合。轉換為新聞分析節目之后,《經濟半小時》把評論、深度報道以及現場報道等多種形式相結合,各個節目之間的串聯依靠主持人的評論,這是當時很多欄目采用的形式,形成了一個多元化的客觀評判體系。③
除了上述的三個階段的節目形態之外,《經濟半小時》也采用過一些短暫的過渡時期的形態如演播室訪談類節目形態、人物專訪類等。
由上我們可以發現,《經濟半小時》的節目形態變化表現出一定的規律:一是欄目構成方式由復合式發展為單一式。二是欄目的節目類型也由雜糅型發展為單一型。
《經濟半小時》節目類型的演變規律也是我國電視行業發展的內在規律。電視欄目這種形式剛剛在中國出現時,欄目中的節目形態往往不系統,缺乏整體性,但是隨著電視行業的發展,欄目數量增多,各個欄目的定位逐漸清晰,節目形態也逐步固定。
二、《經濟半小時》節目形態演變的借鑒意義
縱觀《經濟半小時》的節目形態的演變,很多經驗值得今天的電視欄目借鑒。
1、立足受眾需求
節目的成功取決于“尋找群落層次與需求層次的結合點”,“群落層次”指的是不同職業、年齡、文化程度的受眾層次,“需求層次”指的是不同心理狀況的受眾的需求的層次。只有把節目定位立于為受眾服務,才能使節目的發展符合客觀規律,有正確的依據,實現節目的社會價值。才能在不同層次的受眾的普遍需求與某些層次的特殊需求之間取得平衡。④
2、打造節目品牌
隨著數字付費電視、網絡電視等新媒體的出現,電視媒體提供給受眾的頻道和節目越來越多,形式和內容也日益豐富,受眾的選擇越來越多。為贏得收視率,欄目必須突出自己的差異性,才能吸引受眾。差異化的電視節目才能擺脫同質化的泥淖,形成有標識的品牌節目才能在競爭中取得優勢。
3、開發周邊產品
當今欄目的競爭是綜合性競爭,欄目要從各方面提高自身實力,不僅要從欄目本身出發,還要發展相關實物,如:書籍、網站、論壇、交流會等等,發展欄目品牌。例如《經濟半小時》的“新書架”及《商務電視》的“商務書廊”,以推薦最新商務圖書為主,取得了良好的社會、經濟效益。
4、加強媒體聯動
伴隨著當代媒體融合的趨勢,電視媒體也要積極與其它媒體開展互助和合作,實現跨媒體的整合互動。
當前各種媒體對電視受眾的爭奪使全國受眾市場重新洗牌,電視受眾被分流,觀眾人均收視時間出現了不增反降的局面。這就要求《經濟半小時》不僅在節目形態上不斷創新,以此為核心競爭力來爭奪更大的收視份額,獲得更大的市場。□
參考文獻
①③雷蔚真:《名牌欄目的策略與衍變》[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98、106
②王焰,《憂思與整合——〈生死攸關話名牌〉創作談》[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1996(9)
④林智勇、廖雪方,《初論板塊節目的優勢及其發展前景》[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1992(6)
(作者: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本科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