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蜻蜓眼式玻璃珠是最早傳入中國的玻璃制品之一,在西方作為防范惡眼意識的護符。在傳入中國特別是進入中原之初就作為異域珍寶裝飾品使用,完全沒有護符之功能。傳入中國后,蜻蜓眼玻璃珠制作材料發生變化,樣式更加豐富,功用也變得完全不同。
[關鍵詞]蜻蜓眼式玻璃珠;惡眼意識;文化傳播
[中圖分類號]K87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4)18-0038-03
中國古代的玻璃制品相對埃及、兩河流域等地出現較晚。專家已有共識,早期的玻璃制品是由西方傳入中國的,而蜻蜓眼式玻璃珠是最早傳入中國的玻璃制品之一。蜻蜓眼式玻璃珠是指以眼睛或抽象的眼睛形象為圖案的玻璃珠。其制造方法是直接制造出類似眼睛的玻璃珠,或是在珠體上嵌入一種或幾種不同于母體顏色的玻璃,形成一層或數層類似眼睛的效果,或是在珠體上造出凸起于表面的眼睛形狀,形成“鼓眼”。顧名思義,這種珠子很像蜻蜓的復眼,英文中的名稱為“復合眼珠”;在中國,絕大多數學者稱其為“蜻蜓眼式玻璃珠”。
目前世界上發現最早的蜻蜓眼式玻璃珠是古代埃及第十八王朝(公元前1550年至公元前1307年)時期的產品。在更早的時候,古代埃及還使用黏土制造過蜻蜓眼式玻璃珠。究其原因,古代埃及人流行將眼睛裝飾于器物上,如將眼睛鑲嵌于棺木、木乃伊、面具和小雕像等器物上,不僅應用廣泛,而且種類繁多,最早的例子可以追溯到第四王朝(公元前2575年至公元前2465年)。這種做法應當和惡眼意識有著密切關系。惡眼意識是在西亞、北非和歐洲廣大地區流傳很廣的一種信仰。人們相信,某些人的眼中充滿邪惡的力量,能夠殺死鮮活的生命,摧毀無生命的物體。而惡眼的第一次注視力最為強大,佩戴適當的護符,可以吸收惡眼第一次注視的強大力量,能夠承受后面減弱的攻擊。蜻蜓眼式玻璃珠就是其中流傳最為廣泛的護符,因而人類學家又稱其為“惡眼珠”。直到今天,南歐、東非乃至整個伊斯蘭世界,這種信仰依然有所遺留。由于惡眼意識的共同信仰,蜻蜓眼式玻璃珠出現之后,很快在北非、西亞和地中海沿岸地區廣泛流行。①
我們討論的蜻蜓眼式玻璃珠主要時代為春秋至西漢以前,西漢以后雖然有零星發現,但已不屬于同一發展序列,或是傳世品,或另有來源。春秋至西漢這個時期內,中國境內大概已發現近千顆此類珠子,分布地點有新疆、甘肅、陜西、山西、內蒙、河北、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四川、重慶、廣東、浙江、上海、云南等地。從世界上的考古發現和研究來看,整個古代的玻璃的制造可分為鈉鈣玻璃和鉛鋇玻璃兩大系統。埃及和兩河流域是最早發明玻璃的地區,大約在公元前20年至公元前18世紀的中王國時,埃及人就掌握了玻璃制作術,之后迅速傳播到地中海沿岸及鄰近地區。這些地區主要生產鈉鈣玻璃,雖有含鉛玻璃出現,但數量很少,不成體系。中國自產玻璃為鉛鋇系統,自戰國至明清,一直都有生產。安家瑤先生認為,從玻璃的發展規律看,西亞的鑲嵌玻璃(即蜻蜓眼式玻璃珠)的出現晚于彩色玻璃珠飾幾百年,而彩色玻璃的首次出現又晚于單色玻璃珠飾1000多年,所以說單色玻璃珠經過漫長的歲月才發展成為彩色的鑲嵌玻璃。但中國的情況卻是鑲嵌玻璃珠與單色的玻璃飾塊同時出現在春秋末戰國初。河南輝縣琉璃閣發現的吳王夫差劍,劍格上嵌有三小塊透明度很高的玻璃。湖北江陵望山一號墓出土的越王勾踐劍,劍格兩面嵌有藍色玻璃。這兩件嵌單色玻璃塊的劍的年代與出土鑲嵌玻璃珠的河南固始侯古堆一號墓的年代幾乎同時,都是春秋末戰國初。中原地區至今還沒有發現比春秋末更早的玻璃制品,也就是中國最早的玻璃中即有鑲嵌式玻璃珠,沒有任何發展過程,就突然出現的鑲嵌式玻璃珠只能用貿易品來解釋。②
關于早期蜻蜓眼式玻璃珠的傳入路線問題,基本上有三種觀點:第一種是經由游牧民族的輾轉貿易從西亞、中亞而來;③第二種是經印度首先到達云南省;④第三種是經海路首先傳到了吳越、廣東等地,再傳入內地。⑤但從近年來學者們的研究和出土蜻蜓眼式玻璃珠的地點和時間上的邏輯關系來看,應是第一種即從中亞地區經游牧民族輾轉傳入新疆地區,這種可能性為大。從目前考古發掘情況看,新疆地區出土的蜻蜓眼式玻璃珠在時間上也是最早的,在新疆輪臺群巴克IM27中發現有蜻蜓眼式玻璃珠,時代相當于中原的西周早期到春秋中期,為多人合葬墓,發現一顆“暗黃色,內有黑色圓點,飾六個白色圓圈”的蜻蜓眼式玻璃珠。⑥另外春秋早期新疆且末扎滾魯克M14中發現了蜻蜓眼式玻璃珠,飾白色環紋,此墓中出土有游牧特征明顯的的動物紋木器,有從西方傳來的木豎箜篌,也有中原傳去的絲織品,非常有典型性。⑦同時期新疆地區的墓葬還有拜城克孜爾水庫墓地出土的蜻蜓眼式玻璃珠,經科學檢測,其成分與西方的非常相似。⑧
從目前考古發現看,玻璃珠的傳播并沒有沿著河西走廊向東傳播,而是經過阿爾泰地區至米努辛斯克和蒙古高原等地,再南下進入中國的內蒙古、山西、河南等地,戰國初內蒙古涼城毛慶溝M39出土的蜻蜓眼式玻璃珠表明,這個地區應是其從北方進入中原的第一站。春秋末戰國初即公元前5世紀前后,蜻蜓眼玻璃珠出現在中原大地,數量不多,但都出土于高級別的大墓中。河南固始侯古堆M1中出土8枚蜻蜓眼式玻璃珠,⑨墓主人為后來成為吳王夫差妻子的勾吳夫人,當時夫差為吳國太子,統領吳軍攻打楚國,其妻隨夫出征中暴亡,因正處戰爭,就地厚葬。經過化學測試墓中出土的蜻蜓眼式玻璃珠,為鈉鈣玻璃。曾侯乙墓出土了173枚蜻蜓眼式玻璃珠,但只有一件做了化學分析,為普通的鈉鈣玻璃。⑩另外,太原晉國趙卿墓出土13枚,山東臨淄郎家莊M1出土9枚,洛陽中州路2段M2717出土3枚蜻蜓眼式玻璃珠。所有出土蜻蜓眼式玻璃珠皆出土于貴族大墓中,每個墓出土數量較多,它們可以說是突然出現的,而且這一時期的蜻蜓眼式玻璃珠的形制、大小、紋飾都能從西亞找出相似對照物。但我們也不能肯定所有這一時期的蜻蜓眼式玻璃珠都是從國外傳來,特別是出土了173枚的曾侯乙墓,只測試了兩枚,樣品較少。從早期墓葬出土的蜻蜓眼式玻璃珠來看,多是為與玉、瑪瑙等寶石同出,作為異域貿易或禮物的稀奇之物而入葬的,也只有高級貴族才能得到。
戰國中晚期,即公元前4世紀至公元前3世紀,蜻蜓眼式玻璃珠的出土地點明顯增加,遍布全國。與早期不同,這個時期的蜻蜓眼式玻璃珠不僅出土于身份較高的大墓,也出土于下層貴族、官員和普通百姓的墓葬。從這些墓葬出土的蜻蜓眼式玻璃珠用途來看,各不相同。如甘肅平涼廟莊M6、M7發現16枚蜻蜓眼式玻璃珠,除在棺床上發現,在其隨葬的車馬器的飛軨上也有發現,應是車馬器的裝飾物;(11)在咸陽黃家溝M46中出土的為項飾,胸部串珠,除了兩枚蜻蜓眼式玻璃珠外,還有玉珠、米珠、瑪瑙珠等;(12)在長治分水嶺M36、M25中出土有玻璃管、玉飾、水晶珠等串成的串飾;(13)湖北宜城楚皇城戰國墓中出土錯金銀帶鉤的飾物等等。(14)國內發現的蜻蜓眼式玻璃珠絕大部分出現在這個時期,其中相對集中的是湖南、湖北和河南省。自從蜻蜓眼式玻璃珠進入中原地區后,很可能以其特殊質地和獨特紋飾首先被高級貴族作為華麗和新奇飾品接受和使用,由于與起源地相距遙遠,又是輾轉貿易,原有的功能、內涵應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弱化以致消失。所以我們看到春秋末戰國初的高級貴族對稀奇的蜻蜓眼式玻璃珠的使用有炫耀之作用,并開始上行下效。但由于蜻蜓眼式玻璃珠來自萬里之外,數量有限,可以想象其價格相當昂貴。于是本土的手工業者開始模仿制作。在模仿過程中,由于模仿者對原有器物所代表的文化情境和功用內涵的不了解,以及制作原料、工藝、水平的影響,并且使其適應中國本土化的需求,使得外來的蜻蜓眼式玻璃珠進入中國后,從形制到內涵發生了相當大的變化。
戰國中后期以后,從已進行的成分分析的珠體來看,蜻蜓眼式玻璃珠除少部分為的鈉鈣玻璃,大部分為本土制作的鉛鋇玻璃。(15)從考古發現來看,在楚國勢力范圍中,除了大型墓葬外,中小型墓葬也大量出現蜻蜓眼式玻璃珠,楚人采用重晶石為制造玻璃主要原料之一,生產出的具有西方沒有的鉛鋇玻璃系統;從楚國精美的青銅器上看出楚人工匠有著積極的創新精神和高超鑄造技,蜻蜓眼式玻璃珠的制作工藝也有著和青銅器制作相似的鑄造和鑲嵌工藝。說明楚地應為當時中國制作其的中心地區。(16)
戰國時的《莊子》、《韓非子》等提到過“隋侯之珠”,是當時中國的六寶之一,經常與和氏之璧并提,表示相當珍貴。有專家認為“隋侯之珠”為蜻蜓眼式玻璃珠,(17)隋國即是曾國,曾侯乙墓出土大量的蜻蜓眼式玻璃珠,在其年代稍晚的在隨州擂鼓墩M2中,應是曾國諸侯王夫人的墓中也出現了24枚蜻蜓眼式玻璃珠。(18)但林梅村先生根據《論衡·率性》“隋侯以藥做珠,精耀如真”的記載,認為“隋侯之珠”是當地制品,而非舶來品。由于曾侯乙墓出土蜻蜓眼式玻璃珠檢測樣品太少,無法斷定173枚珠子是否全部來自西方。無論如何,蜻蜓眼式玻璃珠的制作非常復雜和精細,難度很高,(19)生產量不會很大,尤顯珍貴。所以工匠們又在釉砂上制作蜻蜓眼,作為蜻蜓眼式玻璃珠的替代品。釉砂是指在表面層含有少量玻璃態內部大部分為未熔融的石英砂的物質材料,(20)它和玻璃制造原料相同或相似,外觀也較為接近,由于內部結構和化學組成均與成熟玻璃不同,不是完全玻璃態,不能稱為玻璃。但因其燒制溫度要低200℃以上,工藝上要簡單很多,更加容易制作。釉砂蜻蜓眼珠在湖北、湖南、河南、四川、甘肅、廣東等地多有發現。
到秦和西漢時期,蜻蜓眼式玻璃珠考古發現的數量明顯減少,特別是在戰國中晚期十分流行的楚地很少發現。而受其輻射影響的周邊地區還有零星出現,如甘肅秦安、陜西西安、山西侯馬、河南洛陽、重慶、四川、廣東、云南等。關于蜻蜓眼式玻璃珠在楚地的突然消失,是秦人占領楚地后,工匠被遷被殺,是墓葬習俗突然改變還是釉陶和瓷器的出現使工匠的流失,這個問題值得進一步探討。
在西方,蜻蜓眼式玻璃珠和惡眼意識有密切關系,但從傳入中國特別是中原地區時,其惡眼意識被嚴重弱化甚至從未出現。早期由于其形制獨特、數量稀少,成為高級貴族把玩或作為裝飾品的稀奇之物。隨后楚地工匠大量仿制,因為沒有受到惡眼意識的影響,思想上不受束縛,而只是把它們作為工藝品制作,不僅制作出與西方產品相同或相似的玻璃珠,而且創造出中國特有的獨特圖案。趙德云先生把蜻蜓眼式玻璃珠分為九型,其中Ab型和H型為中國特有,不見于西方。(21)安家瑤先生指出,中國工匠“將早期單純同心圓紋飾發展為與其他幾何紋飾相結合,創造出世界上最漂亮的鑲嵌玻璃珠”。(22)由于蜻蜓眼式玻璃珠的工藝復雜、制作難度大,聰明的工匠還制作出許多仿制品,材質最為接近的是帶蜻蜓眼紋飾的釉砂珠;此外,還有蜻蜓眼式彩繪陶珠,在楚地頗多發現,如湖北江陵、荊門、黃州,湖南長沙楚墓,受楚文化影響的陜西漢中、河南輝縣、四川成都、廣州漢墓等也有發現。仿蜻蜓眼所用的材料還有骨珠、象牙珠、玉珠、石珠、煤精珠、木珠等等,有些材料易得,制作得很大,如陶珠中山西榆次王湖嶺M4出土的四件仿蜻蜓眼式陶珠,直徑達5.5厘米,球面通體施黑底,彩繪紅白二色圓點紋,出土時色彩鮮艷。(23)中國國家博物館征集了一枚形制巨大的釉砂彩珠,直徑達7~8厘米。(24)除了材質的不同,蜻蜓眼式玻璃珠的功用也是豐富多樣,除作為首飾、串飾與玉珠等通常用途外,還為其他器物的飾品,如劍格的劍飾、帶鉤飾物、車馬器飾物、銅鏡飾物、牌飾、絲織品飾物等。總之,蜻蜓眼式玻璃珠從西方傳來,進入中國特別是中原地區后,引起當時人們的強烈興趣,大量仿制,材質與樣式更加豐富,使用功能也與西方的護符功用完全不同。從春秋末到西漢的500年左右的時間里,蜻蜓眼式玻璃珠在中原大地風靡一時,雖東漢以后日漸式微,但它依舊是漫漫歷史長河中一朵色彩斑斕的浪花。
[注 釋]
①(21)趙德云:《中國出土的蜻蜓眼式玻璃珠研究》,《考古學報》,2012年第2期。
②(22)(24)安家瑤:《鑲嵌玻璃珠的傳入及發展》,《十世紀前的絲綢之路和東西文化交流》,新世界出版社1996年版。
③安家瑤:《鑲嵌玻璃珠的傳入及發展》,《十世紀前的絲綢之路和東西文化交流》,新世界出版社1996年版;李全、鄭建國:《從早期蜻蜓眼式玻璃珠的傳入看漢之前的中外交通》 ,《四川文物》,2010年第2期。
④張正明:《料器與先秦的楚滇關系》,《江漢論壇》,1988年第12期。
⑤(16)后德俊:《楚國的礦冶、髹漆與玻璃制造》,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新疆工作隊等:《新疆輪臺縣巴克墓葬第二、三次發掘簡報》,《考古》,1991年第8期。
⑦新疆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文管所等:《新疆且末扎滾魯克一號墓地發掘報告》,《考古學報》,2003年第1期。
⑧(15)李青會、周虹志等:《一批中國古代鑲嵌玻璃珠化學成分的檢測報告》,《江漢考古》,2005年第4期。
⑨固始侯古堆一號墓發掘組:《河南固始侯古堆一號墓發掘簡報》,《文物》,1981年第1期。
⑩湖北省博物館:《曾侯乙墓》,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
(11)魏懷珩:《甘肅平涼廟莊的兩座戰國墓》,《考古與文物》,1982年第5期。
(12)秦都咸陽考古隊:《咸陽市黃家溝戰國墓發掘簡報》,《考古與文物》,1982年第6期。
(13)山西省文管會等:《山西長治分水嶺戰國墓第二次發掘》,《考古》,1964年第3期。
(14)楚皇城考古發掘隊:《湖北宜城楚皇城戰國秦漢墓》,《考古》,1980年第2期。
(17)林梅村:《絲綢之路考古十五講》,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18)(19)湖北省博物館等:《湖北隨州擂鼓墩二號墓發掘簡報》,《文物》,1985年第1期。
(20)伏修峰、干福熹:《中國古代釉砂和玻砂》,《硅酸鹽學報》,2006年第4期。
(23)王克林:《山西榆次古墓發掘記》,《文物》,1974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