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詩人薛能在《凌云寺》一詩中寫道:“像閣與山齊,何人致石梯。”這表明樂山大佛大像閣在唐代已經存在。但由于缺少史料及實物佐證,樂山大佛佛前建筑,特別是大像閣的存在與否,以及大像閣的年代問題,一直是困擾學術界的一大難題。
2013年10月31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發布會上公布了《大像閣遺址調查報告》。報告披露的四川樂山大佛考古最新調查成果表明,歷史上樂山大佛曾被一座近百米高的重檐木結構建筑大像閣所覆蓋,大像閣始建于唐代,毀于明代。
此次考古調查中,對樂山大佛腳下的禮佛臺遺存進行了清理,共清理柱洞49個,主要分布在大佛兩腳之間和兩腳的外側。同時發現大佛及兩側的崖壁上共有空洞189個。
據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唐飛介紹,根據柱洞的排列分布以及柱頭與梁枋的結構關系,考古專家推斷:大像閣為重檐木質穿斗結構建筑,外屋檐7層,內13層,無樓板,柱間設轉角樓道平臺。
通過對柱洞內遺存物的分揀分析,考古人員發現了唐宋時期的陶制瓦片、瓦當和大量明代的綠色、黃色琉璃瓦碎片,說明大像閣在唐宋時期已經存在,其最后一次被毀的時代應是明代。此外,考古中還發現柱洞中存在多個方形柱洞和圓形柱洞組合的形式,由此可推斷,大像閣在歷史中曾多次維修或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