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差路過某城市,到達時將近傍晚,有好幾個小時等待轉車。同行的同事說,我在這里有個好哥們兒,讓他請我們吃晚飯。我問事先告訴人家沒有,否則很唐突。同事說,你放心,憑我和他的關系,只怕他高興還來不及。電話講了很長時間,同事的臉色越來越不好看。最后他向對方說,要不我請你,你再忙總要吃晚飯的嘛。結束電話,同事罵了一句粗話。
為了讓同事放下這次不愉快,我把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的五兒子王子猷“乘興而來,興盡而返”的故事做了另一種解讀給他逗悶子:王子猷某夜一覺醒來,看到大雪紛飛,一片潔白,吟詠起左思的《招隱詩》,忽然想起了畫家、音樂家戴安道。他當即啟程上船,連夜去拜訪遠在剡縣的戴安道。船冒著風雪行了一夜,到了戴安道家門前,王子猷卻又讓船掉頭返回。問他這是干嗎呢,他說,我是乘著興致來的,興致沒了自然返回,為什么一定要見人呢?
同事聽了,撲哧一笑。
我講這個故事的真正意思是想說,對真正的好朋友來說,見不見面并不重要。好朋友并不是拿來應酬的,重要的是在你人生要緊的時刻,他的情感和心靈是不是跟你在一起。至于一般意義的朋友就更不應該隨意打擾。一個人正一心一意忙著自己的事,忽然被人突如其來地打擾,的確是很不爽的事。
不隨便打擾別人,尤其是不隨便打擾不想開罪你的朋友,應該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門功課。在這方面我是有深刻教訓的。有一次,得到一位我很敬仰的作家的贈書,受寵若驚,竟至于忘乎所以,覺得書里作家自己畫的插圖不錯,想也沒想就去信,要拿自己的字交換對方的畫。對方回信,只說眼下沒有畫畫的想法,至于“交換”則一字沒提,很委婉很禮貌地給回絕了。我馬上意識到了自己的可笑:別人干嗎要給你畫畫,干嗎要跟你交換?這些都沒想好就冒失要求,那就只能是一種無理打擾。
小孩讀的《弟子規》就有“人不閑,勿事攪”。人家正在休息或做事還去麻煩人家,人家門上明明掛了“請勿打擾”還使勁敲門,人家已經說了幾遍“就這樣”還不肯掛電話……諸如此類,都是不得體的。與人交往時,還是應該懂得察言觀色,不能只想到自己而不顧及別人。那樣,最終受傷害的一定還會包括自己。
(摘自《文藝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