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藥店抓中藥,看到一種橢圓形黑褐色的顆粒狀中藥,我問老中醫這是什么藥,老中醫說這叫車前子,是車前草的種子,就是鄉間常見的車轱轆菜。沒想到,我小時候再熟悉不過的車轱轆菜,它的種子竟然是一種中藥,并且有個這么優雅的名字。
還記得,小的時候我經常和小伙伴們去田野里挖野菜。車轱轆菜是一種貼地而生,橢圓形葉片上有著細細條紋,呈碧綠色的植物。我們那時對車轱轆菜不屑一顧,以為車轱轆菜就是車轱轆碾壓過的菜。沒有野菜可挖的時候,才會不情愿地挖上一些回家。
后來長大了,才知道車轱轆菜與車轱轆無關,但的確與車有關。
相傳,西漢時有一位將軍叫馬武。在一次征戰中,馬武和他率領的士兵被敵軍圍困。時值六月,酷熱無雨,加上缺水少食,士兵和馬匹都得了尿血癥。得了這種病,除了肚子會脹痛,還會尿血。正當馬武苦于無藥而束手無策之際,馬武手下一位叫張勇的馬夫,發現他負責放養的幾匹馬突然不尿血了。通過仔細觀察,張勇發現那幾匹馬啃食了地面上生長的一種野草。于是,他挖出一些來自己煎水服了幾天,尿血癥竟然痊愈。張勇向馬武報告,馬武大喜,立即號令全軍吃這種草,結果人馬都治好了。馬武問張勇:“這草是在什么地方采到的?”張勇向前一指:“就在大車前面。”馬武哈哈大笑:“真乃天助我也,好個車前草。”
據古籍記載,車前草的葉與根皆可入藥,而車前草的種子車前子,更是用途廣泛。車前子味甘性寒,主治氣淋,能止痛,可以祛除濕痹等。
普通而又樸素的車前草雖能治病救人,它卻默默無聞,從不張揚取寵,只在田間地頭甚至路邊的石縫間求生存。而且,車前草在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名字。在北方人們叫它車轱轆菜,在浙江叫蛤蟆草,在青海叫豬耳草,在上海叫牛甜菜,江蘇人叫它打官司草。不管叫它什么,它似乎并不在乎自己在人世間沒有一個統一的名字,不管在哪里,都照樣生生不息地默默成長、開花、結籽,給世人奉獻自己的價值。雖然車前草不能成為供人欣賞的盆花,從來沒有高貴的生存環境,也沒有人去贊美它,可人生若如斯,誰能說這是失敗的人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