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寒暑更替是天地陰陽變化的結果,人體內也會隨之呈現時令性的變化。入夏后,隨著自然界的陽氣上升,人體新陳代謝也變得非常旺盛。此時身體應隨之進入“夏令時”,否則就會給健康造成一些困擾。一般來說,入夏后氣候溫熱,容易造成人的陽氣外泄。夏季“養陽”,應從以下5個方面入手。
慎起居
夏季人們往往過于貪涼,導致風寒之邪乘虛而入,損傷陽氣。尤其是當暑熱外蒸,汗液大泄,毛孔開放之時,最易受風寒濕邪侵襲。《養老壽親書》里指出:“夏日天暑地熱,若檐下過道,穿隙破窗,皆不可乘涼,以防賊風中人。”《攝生消息論》亦指出:“不得于星月下露臥,兼使睡著,使人扇風取涼。”
此外,人們的起居也應隨之做調整。如從立春至立夏,以6點起床為宜;立夏至處暑,以5點起床為宜。起床洗漱后在室外清靜處做100次深呼吸,中醫認為此舉可以“得天陽之氣”。
節飲食
夏季切勿極饑而后食,也忌極渴而后飲。元代養生家丘處機主張夏季飲食應“溫暖,不令太飽,時時進之。”意思是說,長夏的飲食要稍熱一點,不要太寒涼;亦不要吃得太多,但在次數上可稍微多一些。
入夏后飲食應以清淡軟質為宜,飯菜品種要多樣化。可多食綠葉新鮮蔬菜,陽虛的老年人可適量進食一些雄雞、鯽魚、大棗、核桃等益氣溫陽的食物,以及具有溫陽祛寒功效的藥粥等。老年人因脾胃陽虛,還須慎食瓜果冷飲,以免傷脾胃陽氣。
調精神
夏季染病,大都當即發作,但有一種病往往會到秋季才發作,到了冬季往往會變得很嚴重——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心病”,情志病。《內經》所指“逆之則傷心,秋為痃瘧,冬至重病”,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因此,夏季養生要做到遇事皆恬靜虛無,神清氣和,切不可大悲大喜。
避暑熱
入夏后,陽光會變得特別強烈,如果在陽光中暴曬過久,容易引起中暑,出現全身無力、頭昏眼花、惡心口干、皮膚干熱等癥狀。因此,夏天應盡量減少日光照射,戶外活動要注意防曬。同時,老人居室要做到通風涼爽,衣衫要勤洗勤換,以免汗液刺激皮膚。家里還應準備一些防暑藥物和飲料,如六一散、十滴水、綠豆湯等。
防冷氣
夏季人們多用空調等冷氣設備,但用之不當易患冷氣病。開空調的時間不能過長,溫度不宜調得過低,以25℃左右為宜;室內外的溫差不宜太大,以不超過5℃為宜。因夏天屬陽,陽氣主泄,所以該出汗時不能“閉汗”,一夏天不出汗肯定不是好事。出汗過多時,可喝一點淡鹽水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