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2003年頒布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本科專業課程方案》中,明確指出:本科體育的培養目標是復合型教育人才,但是并沒有相關人員對此進行界定,從而也就導致了通才、多功能人才、專才+通才等人才類型和復合型人才等同的局面,由于理解偏差,所以出現了人才培養目標與過程不協調的結果,甚至嚴重影響了專業人才的培養質量。本文結合我國體育藝術復合型人才,對復合型人才培養進行了簡要的探究和闡述。
關鍵詞 體育藝術 復合型 教育人才 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Abstract In 2003 promulgated the \"National Ordinary College Sports Curriculum Plan\", clearly pointed out: training objectives of undergraduate physical education is the compound talents education, but there is no relevant personnel are defined, which also had a generalist, multifunctional talents, professional and all-round talent type and compound type personnel as the situation, because the understanding deviation, so the goal and the process does not coordinate the personnel training, or even seriously affected the quality of professional personnel. I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sports art talents in China, discusses and expounds briefly to cultivate compound talents.
Key words sports art; composite; education; training
1 體育院校人才培養現狀
1.1 體育院校人才培養模式以及現狀
從當前的體育育人機制來看,我國體育院校的育人方式包括:高等與普通兩種體育院校。高等體育院校是原國家總局旗下的體育院校以及地方性體育院校;普通高校體育院系包含師范類和綜合性體育院系。而這些院系長期將不同類型的體育人才作為培養的目標,然后再讓體育人才發揮作用,它承擔著振興我國體育事業的重大責任。最近幾年,在體育事業發展以及素質教育等大的背景下體育院校推出了一系列教育目標整改的方針,以期深化素質教育,在這過程中也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和成果。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由于長期受計劃經濟體制下的教育觀念和培養模式影響,體育技術、知識、技能仍然是體育院校的主導教學觀念,不管是內容選擇、課程配置,還是教學設計、實施、評價等過程,都以技術、知識體系傳授為主,這也是現代體育院校具有自身優勢的同時,缺乏長遠發展的目標所致。
1.2 體育院校人才培養利弊
1.2.1 高等體育院校人才培養利弊
從高等體育院校人才培養優勢來看,由于高等體育院校起步相對較早,所以在長時間積累中擁有豐厚的教學經驗,并且發展成特有的辦學優勢,具體如:成都體校中的武術、沈陽體校中的冰雪、武漢體校中的劃船等都是省市級的重點項目與學科。從器材、場地管理與建設來看,高等體育院校已經形成了一套相對完整的管理方法和體系;在體育訓練上,它們普遍擁有自己的教學方式、檢測手段與方法,所以培養的體育人才比普通高校培養的人才更擁有競爭力。
同時,高等院校本身就具有高層次、強大的師資隊伍,根據不完全統計結果得知:直屬國家總局的體育院校中有正副教授職稱的老師只有老師總數的35%左右,專職在校老師平均人數在300人左右,所有說高層次、強大的師資隊伍是各個體育高校以及學科研究的保障。
另外,高等體育院校還具有相對完善的實驗儀器和科研資料,這些都為體育藝術復合型人才培養創造了條件。
從當前的高等體育院校專業開設情況來看,一般在6個專業左右,最多不超過10個,并且以已有崗位確立培養目標和具體的規格、要求,所以嚴重缺乏對學生個性、人才需求的把握。從近年來高等體育院校就業率下降的原因來看,主要是學生就業領域狹窄、培養目標過于集中所致,同時這也明顯暴露了當今人才培養的缺陷。另外,由于當前很多高等體育院校缺少綜合教育教學的環境,在學生難以接受哲學、法學、史學、文學等人文社科熏陶和感染的情況下,對學生學術視野明顯造成了影響,所以很難適應體育藝術復合型人才培養。
1.2.2 普通高校人才培養利弊
目前,由于普通體育院校受到其他體育院校以及強大的教學環境影響,不僅有強有力的教學基礎,同時還有教學水平相對較高的科技水平作為支撐,以電子技術作為一切發展的源泉,所以并不缺乏來自哲學、法學、史學、文學等人文學科的烘托,它具有不錯的綜合性體系。從培養的人才來看,既有良好的理論基礎,從教學實力來看,普通院校明顯優于高等院校,這對體育藝術復合型人才培養來說是有利條件。再從普通高等體育院校專業辦學來看,它有獨特的特征與風格,已經擁有市場競爭條件。
從人才培養不足的方面來看:普通院校在師資、規模、辦學基礎上都與高等體育院校有很大差異,受綜合性院校自身特征影響,體育類院校的辦學條件、地位、師資都存在很多缺陷。在師資不足、一師多用的情況下,很難深入研究領域,在技術上也很難達到教學效果,最后影響復合型人才培養。從人才培養來看,普通院校由于缺少良好的藝術環境和理論指導,所以培養的人才缺少創新能力和科研力度,這也暴露了我國體育院校人才培養的不足。
1.3 人才培養不足
首先,在技能技術教學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實踐技術與理論脫節,在體育教學中,很多體育院校將實踐技術放在第一位,在大量適應實踐技術和理論技術分開考核的環境下,讓理論明顯落后于實踐技術,不僅很難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很容易出現輕理論重技術的現象。其次,大部分體育院校都使用的是大四實習的方式,這讓很多問題很難在實習中得到解決,最后造成學習誤區。另外,老師作為影響體育藝術復合型人才培養的關鍵,大部分老師缺乏綜合知識,很難勝任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所以在教學環節、知識結構上存在很多問題。
2 體育院校復合型人才培養的關鍵
2.1 差異化分析
從體育產業來看,它包括娛樂健身、體育競賽、體育中介、體育培訓、媒體、用品、旅游以及信息服務市場。從體育產業的管理人員來看,從總體來看,體育藝術復合型人才必須既懂經營,又懂管理。當然不同的體育市場,對于人才的需求也是不同的。體育健身中的復合型人才,不僅要熟練掌握系統知識,還必須了解經營管理,當前,大部分健身房都是個人健身性鍛煉,在這過程中重點是怎樣說服客人成為會員,保障顧客群,而不是健身顧問對知識的掌握情況;所以體育健身市場雖然有很多健身項目,但是除去硬件和設施差異,產品基本屬于同一品質,缺乏競爭力與吸引力。因此,在發展體育娛樂市場時,不僅要瞄準經營管理,還必須從健身規律出發,讓從業人員具有專業的健身方法和觀念。
從體育競賽來看,我國一直將籃球、足球、乒乓球、排球作為職業聯賽的主體,然后再輔之以擂臺表演。從體育表演市場來看,仍然需要比較高端的復合型人才,不僅需要掌握一定的項目特征,還要了解公關、無形資產與營銷。雖然當前的體育培訓發展相對較快,項目繁多,但是專門的訓練仍然缺乏。針對這種情況,必須整合市場需求,開拓市場。
2.2 精準化人才培養
從體育產業來看,我國體育人才仍然屬于差異化的狀況。在對人才培養中,不僅要加大對產業本身的理解,而且對跨行業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同時這也是體育藝術復合型人才品牌化的具體要求。從體育院校人才培養對象來看,它面向的是中高層人才。因此,在體育專業人才培養中,必須著眼于精準化程度,對其進行專業培養;在加強管理學、經濟學、法學的專業教程的同時,側重完善國內體育產業,能夠在專業體育場所、體育經紀單位、俱樂部進行高級管理。
3 提高體育院校人才培養的途徑
3.1 加強體育院校人才培養自身建設
在體育院校教學中,為了加強復合型人才培養,體育院校可以通過承辦或者主辦重大體育賽事,為校內人才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同時這也是加強學院自身管理的重要方法。近年來,隨著社會財富的增加,群眾對體育的消費越來越多,具體如:2014年巴西世界杯,不僅有眾多國家參與,同時也引起了全世界的整體關注。因此,在日常教學中,體育院校應該努力整合社會、生活資源,創建針對不同團體和民眾的賽事,在組建小團體、社區、跨行業、跨區域聯盟中,創造人才產品與品牌,為復合型人才提供更加寬廣的舞臺。
3.2 在人才培養中充分發揮揚長避短作用
從上面體育藝術人才培養進程來看,為了增強體育專業特色,發揮人才培養揚長避短的優勢,高等體育院校必須整合人才培養方向,在做好技術與專業課的同時,進行理論知識以及多種學科知識滲透,這樣才能拓展學生視野,促進院系體育科研的開展。對于普通體育院系人才培養,除了要整合辦學主導作用,還必須加強師資建設和素養提高,通過增強學術交流,從學術交流中加強復合型人才培養革新力度。對于有條件培養、招收留學生的院校,在“請進來”的同時,也應該完善“送出去”法則,提升院校特色以及辦學層次,在學生綜合素養得以提升的同時,構建全面、新型、富于競爭力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
3.3 完善新型復合型人才培養方式
為了進一步推動我國體育藝術復合型人才培養,除了要提高教育人員自身素質,幫助學校展現辦學特色外,還應該努力創建出適合市場需求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方法。對于行業快速發展可能帶來的人才流動,我們對人才流動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因此,在實際工作中,我們必須利用各個院系、專業以及學科優勢,完善復合型人才培育網,充分利用網絡,打造品牌性體育院校復合型人才,這樣就能既展現業內良性流動特征,又能把控人才輸出、輸入的優勢與主導性。
4 結束語
復合型人才培養作為近年來提出的新名詞,它對現代化建設以及體育產業發展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實際工作中,必須整合體育院校實際情況,將已有的教學模式向多級、多邊方向發展,這樣就將多能型、復合型人才控制在一定范疇,促進人才發展。同時,為了打造出復合型人才培養品牌,我們必須整合市場需求,了解市場缺口,在優化人才培養結構的同時,讓目標培養精準化。
參考文獻
[1] 董焱,李琳,謝欣等.體育藝術復合型教育人才培養探索[J].體育文化導刊,2012(10):97-100.
[2] 樓曉霞.淺析復合型音樂人才的培養[J].管理工程師,2011(6):27-29.
[3] 李雷,劉振忠.體育英語專業復合型人才培養理論與實踐研究[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12.26(1):49-51.
[4] 王劍,胡吳進.多學科交叉在體育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中的應用研究[J].考試周刊,2011(4):145-146.
[5] 劉利,曹曉蓉.體育院校人才培養品牌化——論體育產業中體育復合型人才培養[J].科技信息,2010(24):228-229.
[6] 夏冬,王曉春,李麗等.新時期體育院校復合型人才培養的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3.22(4):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