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章針對當前大學課程設置的多元化模式,圍繞公選課開設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探討對公選課進行整改的措施。使公選課課程在多樣化的同時提高其存在的有效性。促進學生不同學科的交叉滲透,拓展知識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
關鍵詞 多元化模式 高校 公選課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diversification of university curriculum, the existing problems are analyzed around the common required course. And it explores the improvement measures of the common required course, and improves diversification and effectiveness. Promoting the intersection of students of different specialty and expanding knowledge to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students.
Key words diversification; university; public elective courses
多數高校的公選課開設的主要程序為:先由教師自愿申報,再到學校主管教學校長和教務處的教學主管領導審核,整合全校教學資源,確定開課的課程,并向全校學生開放,最后學生在教學網絡點擊選修。因為在許多高校開設的公選課時間不是很長,教學管理的經驗不足,在公選課教學組織的環節中還存在不少問題,還遠未發揮其在實現教育理想中應發揮的作用。因此,加強公選課的教學管理,提高教學質量已是迫在眉睫。
1 公選課教師授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
1.1 授課態度不端正
有些教師上公選課的目的只是為了掙課時費,上課敷衍了事,經常出現遲到或早退的情況;有些教師為了緩解因備課不充分而冷場的尷尬局面,利用大量的課堂時間進行點名;有些教師在課堂上放映與教學無關的電影,以此用來留住學生并打發寶貴而難熬的教學時間:有些教師本次課上完,不知道下次課該上什么,沒有系統地備課:有些教師完全按照專業課來講,沒有根據學生群體的不同而有所改變。以上這些,都是教學態度不端正的具體表現,說明有些教師根本沒有認識到公選課的重要性,完全把它當成了掙錢或娛樂的工具。
要改變上述不良現象,必須有完善的監督機制,一方面要求教務處和高校加強監督,實行隨機聽課制度:另一方面要求和鼓勵學生及時向教務處反映相關情況。此外,可仿照必修課課程的做法,建立課程及教師評價體系,實時檢查和督促教師的教學工作,并將評價結果納入教師考核體系,以此促進公選課的建設。
1.2 專業知識不到位
有部分教師對自己所授的課程僅一知半解,所謂的資料都是從網上下載后七拼八湊而來的,都未經過整理和消化,講授時往往詞不達意,同時他們也不注意臺下學生的反應,盡管無人在聽,仍然照著大屏幕在“講課”。還有部分老師,僅能按照自己備的東西進行講解,學生稍微提些課堂之外的問題,就會無法應對。因此,教師必須在平時就要抱著對學生負責的態度加強對所授課程的知識積累,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素質,真正達到“傳道、授業、解惑”的教育教學目的。
1.3 考核制度不嚴格以及目前的公選課存在著嚴重的考核不嚴現象
有的教師不能嚴格執行考勤制度,在作業及課程論文的批改上也不能認真進行,往往是根據自己的感覺,隨便給個分數。更有甚者,作業或課程論文根本不改,隨便給分。考核不嚴,使學生放松了對公選課的學習熱情,從而嚴重影響了公選課的質量。由于公選課中人數眾多,專業背景復雜,要真正做到嚴格考核也是不太現實的。因此,筆者認為最好的辦法是使用“課堂作業制”,即將作業與考勤完美結合,進行幾次隨機性的作業,并要求學生當堂做,當堂交,以此杜絕學生曠課、代寫作業以及抄襲等不良現象。
2 公選課教務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
2.1 審核不到位,質量不過關
公選課的授課內容應以拓寬學生知識面為主,不能太深,也不能專業性太強,否則就失去了公共選修課的意義。而目前的公選課多為專業課的包裝,所包含的內容除了本專業學生外,其他專業學生很少能聽得懂,或根本不愿去聽。此外,也有一些大眾化的課程,但內容相對松散,根本沒有經過系統的整理。高校及教務處審核時,在鼓勵教師開設選修課的政策下,未能認真審核其內容,致使許多的選修課隊伍魚目混雜,嚴重影響了選修課的質量和選修課在學生中的美好印象。因此,高校及教務處應加大審核力度,嚴把質量(下轉第27頁)(上接第14頁)關。在教師開課之前,除了遞交申請表外,還應出示相應的教案、講稿及其相應的授課材料,以便審查。再者就是要實行試講制度,會同教務處、高校以及對該課程感興趣的學生代表共同參加教師的試講,確定達到應有授課水平后,方可批準其授課。
2.2 管理和監控體系不完善
公選課在管理上和質量監控上與必修課相比,相差甚遠。在目前的公選課管理上,往往是一旦開課就萬事大吉,基本上沒有教務處的檢查。對于某些業務較忙的教師,還會出現經常調、停課的現象。由于上課人數多,涉及專業廣,使教學秩序一度紊亂。更有甚者,缺課后也不進行相應的補課,由于監控不力,也都不了了之。因此,在公選課的監控上要與必修課等同,教務處、高校教務辦要不定期地去檢查,以此進行有力的監督,此外最好設立公選課視導組,對課程的質量、授課教師的水平及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實時監控,以此提高公選課的教學質量。
2.3 學分過多,選課范圍窄
目前,一般高校的本科生需要12個左右的公選課的學分才能畢業,而每門課的學分為1~20分不等,因此學生至少修8門課才能達到學分要求,而每學期選修的門數又不能超過2門,所以學生選修課學習壓力較大。再有就是由于師資相對缺乏,所開設的公選課相對有限,而每門課又有一定的人數限制。因此,學生所選課程多數為自己不喜歡的課程,在很大程度上也影響了上課的質量。為了解決這一不足之處,學生在大學學習期間的公選課的門數應該控制在4~6門之間,而且要增加公選課的門類,擴大學生的選課范圍,使學生真正能夠選到自己喜歡的課程,從而達到學生自選的目的,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
3 公選課學生上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
3.1 選課盲目,選而不學
很多學生選課,并不是根據自己的興趣而來,而是根據課程是否容易通過而定,選課過程中有很大的盲目性。大部分學生是選而不學,有的甚至連課堂都沒有進過。部分學生總有不上課的理由,今天是實習,明天是課程設計,后天是上黨課。還有些學生明知道自己沒時間上課(比如需要外出實習),但還是堅持選課,其原因就是選而不學的公選課定律在思想中作怪,企圖通過一篇課程論文就蒙混過關。選而不學的原因有很多,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1)對所選課程不感興趣;授課教師講得異常乏味;(2)只想混兩個學分等。
要解決選而不學的問題得從多方面入手:(1)要提高課程質量,使課程真正值得學生去學;(2)要嚴格考核制度,使學生無投機取巧的機會。
3.2 對所選課程不滿意
學生選課是依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然后參照教務處公布的課程名稱及課程簡介而定的,但是由于課程較少,選課人較多,往往在自己決定要選某一課程時,已經爆滿了。因此為了學分而不得已選擇自己不喜歡的課程。當然有的學生雖然選到了自己喜歡的課程,但往往因授課教師的水平有限而失望而歸,久而久之,大大降低了公選課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
因此,開設的公選課需要采用多種授課方式,啟發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熱情;另外,開展與課程相關的課外活動,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鍛煉他們的創新能力。提高學生對所選公選課課程的滿意度。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公選課的開設具有非常積極的現實意義。課程質量是保證公選課正常開設的基礎,課程有了質量保證,在輔以嚴格的管理,完善的監控措施,科學的考核形式以及相應的課程建設資金和課外活動,加上我們提高認識、投入精力、像關注必修課的教學一樣關注公共選修課的教學,將公共選修課規范化,制度化,就能使公共選修課教學和管理邁上一個新的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