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藥的根在基層,要把強化基層服務能力作為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早在2013年全國中醫藥工作會議上,面對來自全國各地的中醫藥界掌門人,衛生部副部長、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就這么語重心長地說過。
如何破除枷鎖、輕裝上陣,讓這一輪建設項目見成效、效果可持續?
政策先行 制度化而非“人治化”
全國政協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組成的中醫藥基層服務能力調研團曾去湖南省進行調研。在常德等地,調研團成員親眼看到了縣、鄉、村中醫藥機構的破舊、設備的落后、人員的緊缺。另一方面,該省懷化市溆浦縣探索的通過縣鄉村一體化管理強化基層服務的做法,又作為先進經驗在本次會議上重點介紹。在同一省,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反差?
“其實這兩地面臨的問題沒有本質不同。”湖南省中醫藥管理局局長邵湘寧說,調研團在常德發現的問題是具有普遍性的。
從中醫藥發展過程看,哪個領導重視中醫藥,給政策、給錢、給人,認真研究問題、解決問題,中醫藥就火一陣;換一個對中醫藥不“感冒”的領導,中醫藥就是另一番悲涼景象。
要解決基層服務能力持續提升的問題,首先必須改變這種“人治”局面。既然“中西醫并重”,就要嚴格執行。各種衛生相關政策、文件、項目,都應該自動將中醫藥內容納入其中,不打折扣地堅決落實到位。
體系保障 改變“高位截癱”現狀
“有了政策、投入,還得有專門組織干工作的人。在這一點上,中醫藥行業尤其欠缺。”此前,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公布最近一次全國中醫藥基本現狀調查結果時,該局副局長于文明介紹,目前市、縣、鄉等級衛生行政管理機構中,專門的中醫藥管理機構和人員大多處于缺失狀態。“沒設中醫科、沒有專職人員,有人說中醫藥管理體系‘高位截癱。”
“現在很多地方的中醫藥工作都由衛生局醫政方面代管。而醫政本來就是工作最繁多的部門,能勉強顧上中醫藥都困難,更別提抽出空來專心干好中醫藥工作了。”江蘇省衛生廳副廳長、省中醫藥管理局局長陳亦江舉例分析,江蘇高郵市是全國最早在衛生局設置中醫科和專職工作人員的地區之一。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該科就協調市里設置專門的中醫藥發展專項資金,用于基層服務能力建設。近年來,該科又在全國率先啟動了鄉鎮衛生院中醫藥綜合診區的標準化建設。目前,當地鄉鎮衛生院中醫科人才梯隊完整、硬件設施完善,發展得紅紅火火。
力度加大 逐步補上歷史欠賬
相對于多年來中醫藥工作始終處于全國前列的江蘇省,甘肅省則是這幾年的后起之秀。2012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組織中央媒體前往該省調研采訪時,同行的一位資深記者回憶起6年前的所見感慨萬千:同一家醫院,當年破破舊舊、沒有暖氣、患者也不多,醫務人員冬天扛不住凍時,就在大院里燃起一個大火爐瑟縮著圍站烤火暖手。而現在,該院已是一座現代化的醫院,整潔舒適,門診、病房滿是患者。
“這主要是因為我們這幾年給基層中醫藥服務的政策優惠力度大,執行到位。”甘肅省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甘培尚介紹,這些政策既包括進行基層中醫藥服務體系“三個全覆蓋”建設,即在鄉鎮衛生院全部設立中醫科、中藥房,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部設立中醫科、中藥房,保證80%以上的村衛生室有中醫,還包括允許省(市)級醫療機構的院內中藥制劑在鄉村基層醫療機構使用。同時,大幅提高中醫藥項目收費水平、醫保報銷水平和中醫藥診療補助水平等。
盤活資源 能力提升要打“組合拳”
北京市中醫管理局局長趙靜說,要提振基層中醫藥工作,積極創造外部有利條件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發揮主觀能動性,思考破局之道。怨天尤人解決不了問題,不妨從自身狀況出發,盤活手里現有的優勢中醫藥服務資源。
北京市提出,在10個郊區縣開展“流動中醫醫院”建設,為各郊區縣配備專業診療車和藥品車,將區(縣)中醫院的診斷、檢查、藥事服務等送到基層農村,彌補鄉鎮衛生院、村衛生資源、能力不足的缺陷。同時,動員三級中醫院和區(縣)基層中醫藥機構“一對一結對子”,形成三級中醫醫院主動幫扶、基層中醫藥機構積極提升的良性循環,著重提升基層中醫藥服務的自我造血功能。
編后
政策也好,硬件也罷,當這已完全具備之后,人才,這個軟件才是重中之重。
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雖然有三年時間之長,但三年之內能培養多少適合的人才?能達到到2015年,提供中醫藥服務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中醫類別醫師占醫師總數的比例達到20%以上;社區衛生服務站至少配備1名中醫類別醫師或能夠提供中醫藥服務的臨床類別醫師;村衛生室至少配備1名以中醫藥服務為主的鄉村醫生或能中會西的鄉村醫生……這樣的目標么?
在今年的某次采訪中,小編曾走訪了南京江寧區湯山街道某社區衛生服務站,在這里,新建的醫療場地很大,全科診室、針灸室、按摩室等診室門頭上的牌子嶄新,辦公桌上,《家庭醫生協議》的一疊表格安靜地呆在桌子上。
這里只有一位醫生朱常蘭,她同時也是這里的院長,多少年來,她要管理全社區3000人口的健康問題,“每天忙得沒時間休息,但大部分工作還是沒辦法開展,太缺人了,”朱院長表示,她平時每天上午在這里給社區里的居民開開藥,進行慢病的管理,下午還要各個村走訪,進行健康知識的宣教,但是這些僅僅是基層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部工作內容的一個小部分。
這樣看來,三年內完成愿望可能還是個奢望。